“三全育人”背景下“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路径探析

2023-12-01 03:26:23任文彬黄桂颖刘功良高苏娟白卫东
农产品加工 2023年19期

汪 薇,任文彬,黄桂颖,王 宏,刘功良,高苏娟,白卫东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225)

0 引言

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的落实,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在“三全育人”教育背景下,作为承载具体任务的主体专业教学团队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1]。专业教学团队是以专业为基础的一类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2-6]。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作为生物、食品、医药、农学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不仅设计专业性的理论和实验知识,而且富含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等原理和方法论,能与人们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社会热点等紧密相联。一直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7-12]。秉承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从梯队培养、教学实践改革等方面全过程、全方位探索育人方法,也为其他课程团队的建设提供了建设思路和参考。

1 团队组建历史及组成情况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团队于2014年入选“校级教学团队”,2021年入选“省级教学团队”。“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于1996年被评为校级合格课程,2003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2014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于2018年顺利结题并通过省级验收。2017年至今一直在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于2019年入选“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目前,团队成员共有骨干教师10 人,其中教授2 人、副教授3 人、高级实验师2 人,具有留学经验的有3 人、南粤优秀教师1 名、省优青1 名、校级十佳教师1 名、校级优秀教师2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有9 人,团队成员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拥有较好的学缘结构和合理的知识结构。35 岁以下的教师有3 名,且均为优秀博士。团队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团队发展后劲足,有利于教学梯队建设。

2 团队梯队培养

2.1 培养中青年教师情况

中青年教师是整个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力量,持续提高和改进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团队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指导方针,推动整个教学团队持续优化发展。

(1)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导师,对新进教师进行听课、指导,提出反馈意见,并跟踪改进效果。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会不定期听课,并及时就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并提出改进意见。

(2) 通过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鼓励和资助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技术培训和教学研讨会,与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学习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团队成员每年与2~3 名其他高校的优秀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每年有4~8 人次参加教学研讨交流会,学习先进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已经有4 位教师参加了全国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有3 位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获得了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校级“十佳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3) 培养骨干教师。发挥企业兼职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强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强的优势,每年带领团队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学习和交流20 余人次,联合培养骨干教师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特派员、参与驻镇帮镇扶村团队,开展科技服务,支持乡村振兴,不仅提高专业能力,积累教学和科研素材,还培养了教师的“三农”情怀。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交流。与骨干教师,组建20 名以上校外指导教师的兼职教师库,增聘“稳定”兼职教师10 名,使兼职教师数量达到20 名,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的桥梁纽带作用。

(4)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鼓励团队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总结、凝练教学成果,积极申报教研项目,发表教研论文,申报教学成果奖。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校级课程思政课程”。

(5) 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团队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加入科研团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主动参与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近3年,团队成员共申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 余项,申请专利20 余件,获得授权专利10 余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 项、三等奖4 项。

2.2 梯队建设与发展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发展与传承,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具有较强创新意识、高度责任心和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坚持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性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参与完成。

3 团队教学建设

3.1 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

(1) 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于2013年建设了课程网站,于2017年建设了手机端移动微课堂,于2018年开始在学习通平台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于2019年与华南理工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 平台共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所建设的教学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其中基本资源有课程介绍、团队成员介绍、教学大纲、教案或演示文稿、电子教材、重点难点指导、课程学习视频、课程动画素材库、实验学习视频、课程思政、章节测试、试题库、作业区、讨论区等;拓展资源有参考教材、相关科技论文、科技讲座、行业社会热点等。

(2) 教材建设。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食品生物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已于2019年1月正式出版。参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已于2016年8月正式出版。主编教材《食品生物化学》正在筹备准备出版。主编教材《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指导》,并获得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暨数字化项目立项,正在筹备准备出版。

3.2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1) 融入课程思政,全面、全方位育人,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该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多学科理论交叉,课程内容不仅涉及生物学科基础知识,还涉及医药、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程教学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考核评价等多维度渗透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目标中结合思政元素,分别在认知、技能、情感3 个维度进行重塑。教学环节在课前、课中和课后3 个维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中增加课程思政元素,全方位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

课程从多视角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家国情怀、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中华文化自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服务“三农”、乡村振兴的使命感、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严谨的科学态度等多视角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科学思维、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认识和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变化。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形成“internet+mobile”的“学习新业态”,实施基于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全过程教学设计,采用“四次重构”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换和提升。根据专业认证的核心指导思想,该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基于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全过程教学设计。

课前借助学习通等网络平台,以微课和资源推荐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概念性的知识,并对理解和分析性的内容搭建初级知识系统,夯实基础。既可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思考,也可让教师在课堂上集中时间和精力关注于重难点知识。例如,生物大分子的概念、分类、结构和理化性质等内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理解大部分的内容。而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前推荐的资源进行思考,并且期待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听课的驱动力,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思维能力提升,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引领式自主学习、主题探究式协作学习、情景教学等方式,落实重难点。重难点内容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理解型、分析型和应用型,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可选取案例教学、小组协作、主题汇报、课堂点评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重难点知识。

课后主要借助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布置拓展任务和开展主题讨论,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此外,拓展任务可由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灵活选取,以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学习、研究等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最终培养大学生快速学习、有效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采取三维一体的实践训练模式,以兴趣小组为载体,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机整合了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体验过程,凸显了学生创新兴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综合创新能力训练融入实践训练全过程中。

学院自2004年期陆续成立了食品添加剂兴趣小组、食品感官评价兴趣小组、食品发酵兴趣小组、果蔬加工兴趣小组、食品焙烤兴趣小组等5 个不同方向的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试验和研究。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进行拓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应用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大创项目、企业项目、科研项目、自选项目等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活泛的思维,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或进行创新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和科研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生化技能竞赛、挑战杯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不仅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品质,同时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PPT 制作、逻辑分析、报告撰写、口头表达、时间管理等综合能力。

(4) 实施全面的学习追踪评价体系,注重德育评价,全方位反映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和学习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评价体系不再局限于只包含考勤、课堂表现的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充分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获得即时性、形成性的教学全周期数据反馈。评价内容全面,包括观看视频时长、文献阅读进度、章节测试结果、签到考勤情况、课堂互动表现、小组讨论情况、拓展任务完成情况、访问次数、实验成绩、期末成绩等方面。课程思政的元素也以试题的形式出现在考试试卷中。评价主体多样化,除了教师,还包括网络学习平台、助教、学生等。评价可追溯,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

4 团队科研与教学相长

4.1 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将科研的思维方法及成果融入教学中,充实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将科研课题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题目的来源,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 余项。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了解最新科学进展保证团队紧跟学术学科前沿,把握学术动态和行业热点,让课程教学始终保持鲜活状态,将团队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4.2 团队产学研合作情况

团队教师深入企业交流合作,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科研项目合作,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将企业生产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教学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技术思维,强化逻辑推理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专业素养能力。

邀请企业科技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过程。例如,教学讲座、兴趣小组交流指导、生产实践导师等,增加了学生对生产实际的了解和兴趣,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与广东省的相关食品机构和企业,如华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食品检验所等建立合作关系,互惠互通,不定期送学生进行参观、实习和交流,学以致用。

5 团队建设实践成果

教学团队的教学成果“食品类专业人才‘兴趣引导,创新驱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于2013年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资格,于2018年顺利结题;于2019年获批“省级在线开放课”;于2020年获得“省级一流课程培育项目”。2021年获得“广东省首届本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的荣誉。5 位教师分别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校级十佳教师、校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1 人次,三等奖3 人次。指导国家级、省级、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 余项,2018年和2019年指导学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2 次。学生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 余篇,参与申请专利5 项。团队成员主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和教改项目6 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和教改项目10 项,发表教研论文10 余篇。

团队所在的轻工食品学院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主要支撑单位,依托广东省岭南特色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式传统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岭南特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香精香料(仲恺)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学研究平台,与广州酒家、煌上煌、广东铭康香精香料有限公司等建有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为实践教学和成果转化,为科研服务于教学,打造了良好的实践平台。近5年来,以团队人员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6 篇,其中SCI 论文70 篇;主编和参编出版著作11 部;主持各类项目72 项,总经费3331.3 万元;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 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 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 件、实用新型专利7 件。

6 结语

团队在教师培养、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结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断发掘育人元素,润物无声。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还带动了食品安全教学团队、食品感知团队等的发展和进步。课程团队的发展和进步还促进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提升,这2 个专业于2020年和2021年分别入选省级一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团队站在新的起点,还会不断创新和实践,为“三全育人”的改革工作打开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