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记述了常生龙老师阅读50本经典书籍后的感受。常老师十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看到这个书名,我便觉得与众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视角。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发,常老师通过结合工作体会与阅读而得的思索体悟,让读者明了人与书籍之间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打开浸着墨香的书,用心阅读,吮吸书中智慧,我发现常老师精心架构了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常老师的用心。书中涉及的内容于我而言实乃博大精深,而我只窥得冰山一角。
一
这是一幅详尽的教师阅读示意图
这本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书,常老师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常老师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处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常老师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三个法宝。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相信当学会运用于老师的三个法宝时,我们一定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再看其他几辑,同样可见常老师多层面架构的心愿。其所选著作涉及面广,作者有中外名家,也有一线精英新秀;所列内容有方法介绍类,有前沿、理性的观念引领类,也有传统经典名著导读类。这些有序地搭配组合在一起,呼应着每一辑的标題主旨。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好书是捷径也是正道。老师如果有心,可以认真阅读每一辑的书目。它犹如一张教师阅读示意图,若能按图索骥读上几本,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二
这是一本教师阅读方法指南
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当然,这里除却休闲式的随性阅读。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除非有时因为获取信息、比较观点而只需浏览,否则更多时候是需要细心阅读的。常老师的阅读态度是严谨的,作为他的微信公众号粉丝,我读过他几百篇读后感。每一篇读后感都有常老师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我读后受益良多。
做一个爱阅读的教师。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名师成长捷径是“阅读—反思—实践”。王崧舟告诉大家,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地邂逅。作为教师,我们唯有孜孜不倦地读书,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用自己的智慧点亮学生的智慧。
常老师阅读面很广、视野开阔,每篇读后感都是他阅读“消化”后酿出的蜜糖。他的这种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对一线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三
这是一本专业指导手册
本书中的五辑小标题,每个标题都指向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应具备的教育视野:“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虽然有些观点不是常老师首次提出,但它们以小专辑图书书评的形式组合起来阐释,让这些理论变得“亲切可感”。
拿“理论即支点”这部分来讲,本专辑涉及的作者都是中外名家。读名家如陶行知、蒙台梭利的著作,我们也会有收获,但是经由常老师这样一编辑组合,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教育理论的深层内涵。“为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儿童是成人之父”“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占据未来制高点需具备的五种能力”……这些标题之下,多是常老师深入浅出对经典著作的解读。这对教师把握教育原则来说,是引领,更是感召。
想起了那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们要给自己阅读的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阅读是深度的。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是同读一本书,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是我的感悟,也是我满满的收获。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作者常生龙老师相遇,我犹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