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锋
这里的笔感,就是用笔捕获课堂教学中值得“反思”的敏锐之感。
好教师为什么要有笔感?
若站在林徽因的视角识人,便会发现“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清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懂得你的言外之意,理解你的山河万里,尊重你的与众不同”。这种频率相同,说白了,不就是在彼此对教育教学向好的追求上由对话而创生的志趣与志向?
当然,好教师的标准不是单一的,但即便标准再多,笔感都是好教师应当具备的。
日前,我去听《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公开教学。课后,我请听课的老师在评课前先晒晒笔感,然后再“倾心置腹”“尽吐衷肠”。评课的场景与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满场皆是“大拇指”的好评毫无二致。这种走过场般的心照不宣在人人的意料之中,却在有效教研的“研”“究”之外。
“一个好教师要珍视评课,珍视的表现之一就是要用笔评课,评出自己的笔感。”我推心置腹地与老师们对话,“笔感不只是用来粉饰教学的,更多的是用来反思、治愈教学的。”
“谢谢大家对我的肯定与鼓励!”我的话音刚落,执教老师抓住契机展示其笔感,“上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我最大的教益就是《一课“三败”,三败“觉一”》。”
陌生的标题,一下子抓住了每个教师的心,也包括我。
“人固有自知之明,第六感告诉我,这节课我有三败:一败,败在课上我展示画卷,从左向右拉开;二败,败在课中我专注‘灌输,学生质疑未有响应;三败,败在课题的名扬中外,未探‘扬外证据何在。”她直言不讳,既指出自己的失败之处,接着又分析败因:“三败,败因何在?一是凭生活习惯,我想当然地像拉横幅一样迅速从左向右拉开。其实此画卷应该放在桌子上,从右向左徐徐展开……”
“这叫循序渐进,又叫开卷有益。”我旋即插话。
“谢谢,领教了!”她接语续陈,“二是专注投喂只是推卸责任的借口。其实学生当堂质疑的什么是‘传神时,这个问题不在我的预设之中,我不敢接招,不敢与学生对话。”
“好坦誠!”有个老师脱口而出。
“谢谢你的懂得!”她越发坦诚,“三是名扬中外是观点,课文内容只能证明这幅画在我国名扬古今,但缺少名扬国外的文本材料佐证。这一方面,我本应该抓住课文证据链的缺少,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上网探究……”
“你都一课‘三败了,怎么还号称是最大的教益?”一位戴眼镜的老师对执教者的“笔感”很有“语感”。
“‘我没有失败过,要么赢得胜利,要么学到东西。曼德拉的话不光宽慰我,还开示我。”她回答说,“我赢得了‘觉一。‘觉是指我知道了我知道的,也知道了我不知道的;‘一是指全息的存在。‘觉一,就是体悟到了源头与本体。在教学上,这个‘觉一意味着‘我在走出故我,我在走向新我。教学自觉的过程是一种全息存在,存在的本身充满着一系列的追问:我该以怎样的序列与速度打开我,我该以怎样的质疑响应我的自我质疑,我该以怎样的勇气与艺术进行独立表达观点、充分提供证据、合理得出结论的理性思维来思考我的教学……”
“好教师有了笔感,我们才能享受《一课“三败”,三败“觉一”》的福祉。它对‘失败教学的疗愈在于,失败并不代表你一无所获,它只表明你吸取了一次教训。”我与执教者和评课者,不,和每一位教师一道分享著名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的金句:“聪明人从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中获得经验,而更聪明的人则从他人的错误和失败中获得经验。”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