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静文 孙雪飞
摘要:本文着重于研究废墟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首先解释了废墟美学的概念,阐述了中西方废墟美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废墟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以及表现形式。通过废墟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造型、色彩、图案、面料的运用进行分析。总结废墟美学的服装设计方法。为服装设计风格的内在特质提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服装本身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废墟 美学 服装设计 文化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S9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21-0123-04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ruin aesthetics in apparel design,firstly explaining the concept of ruin aesthetics,elabo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in aesthetics in China and the West.On this basis,the influence of ruin aesthetics on fashion design and its manifestation are propo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ruin aesthetics in fashion design in terms of shape,color,pattern and fabric,we summarize the methods of fashion design in ruin aesthetics. It provides new artistic expressions for the inner qualities of clothing design style and enriches the cultural spiri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lothing itself.
Keywords:Ruins Aesthetics Clothing design Culture Design methods
废墟美学是一种精神境界,具有宏大、苍茫的独特魅力。感悟废墟之美,需要从其历史渊源、文化底蕴中了解其深沉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涵。在这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服装设计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服装设计的表达不应仅仅是色彩与款式上的争奇斗艳,更多的应该是文化诉求下的视觉展现。此时将废墟美学意识融入服装设计中,就是将荒漠寂寥的意境、长歌当哭的情感渗入进服装本身。对废墟美学与服装设计关系的研究能够促使服装表现其内在情感和文化底蕴,打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
(一)废墟与废墟美学
“废墟”从其表意上来解释,表示建筑物经历摧毁或灾难后所造成的荒芜之地,也指被摧毁之地上的垃圾或被破坏物。而废墟美学,顾名思义就是对废墟或垃圾进行审美鉴赏或审美判断的美学[1]。从深层意义来解释,废墟美学不仅仅是对物质性废墟的鉴赏,还有非物质性废墟内涵的审美思考。从深层审美来看,废墟象征着时间流淌的过程,是逝去过往的物像呈现,其最突出的审美意趣在于从破碎中拼凑整体,从荒凉中领悟本真,引领人们从被毁坏的荒漠之地中寻找出埋藏于深处的本质。[2]
(二)废墟美学的起源
1.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废墟美学
中国文化独特的世界观陶冶了中华民族的文人特质,中国哲学信仰万物变化,缺乏柏拉图式的不朽理念,因此在面对萧条的历史废墟时,中国人情不自禁地有着深沉的黍离之悲,并常常有白驹过隙、人生无常的惶恐感。美籍学者巫鸿在对中国艺术中的废墟表达进行研究时,对中国古人独特的废墟情怀提出了自己的观念,他认为,中国对废墟的理解有着深切的“万物逝去”之感,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木质建筑结构的特点使中国古代的建筑废墟更容易受时间的侵蚀而留下“空无”的境地,留下一片苍茫的旷野,也正是这种“空无”引发了对往昔的哀伤。[4]毫无疑问,巫鸿已经将其诠释为一种不可见的废墟,不可见的废墟也因此有了可见的魅力。(图1)
2. 西方视角下的废墟美学
与东方的废墟美学不同,西方视觉下的废墟美学既有着独特的浪漫品味也有着浓郁的颓废气息。英格尔·希格恩·布罗迪曾说过,“‘完美的废墟必须具有宏伟的外表才能表现其过往的光辉,同时也需要长久的时间沉淀所形成的破损来表达辉煌已逝”。对于废墟的审美创作渗透到西方各个文化领域当中,不管是绘画、文学还是园林都热衷于表现废墟之美。
而同时,西方对于废墟的审美思考也有著浓郁的悲观因素。波德莱尔在他的著作《恶之花》中,有着大量腐尸、墓地、瓦砾、妓女、醉汉等表达主题,从这些城市的颓败与死亡的秘密中发掘隐藏其中的美的力量。[3]波德莱尔的美学理论也影响着后来的本雅明。本雅明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繁荣的背后留下的是一片破碎支离的废墟文化,而要从中拯救自我、解决问题,就必须救赎,这是本雅明的终极目标,也是其理论的真谛。[5]
废墟美学包含了五大美学特征,分别为“破碎之美”“残缺之美”“痕迹之美”“悲怆之美”以及“救赎之美”,其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不仅仅有着造型色彩上的外在表现,更多的是对于服装设计内在思想文化的创新表达,这些都能够给予设计师无限的创作价值。
(一)废墟美学与服装设计中的“破碎之美”
从表象来说,破碎之美是废墟给予人们视觉感官的第一反应,其在服装设计中的破碎性主要表现在外表的破碎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并不是单纯对服装结构进行改造与破坏,而是对顽固陈旧的保守形式进行反抗,是一种设计思维的革命。对于“破碎之美”的感悟可以使服装设计不仅仅停留于实用、穿着的基础层面。从空间维度的视角来看,这一思想贯穿了一维到三维的设计要素把握。从设计思维的视角来看,这是服装与其他领域艺术或思想、时间等物质化或非物质化事物的联系,使服装有着更深沉的意义与价值。
(二)废墟美学与服装设计中的“残缺之美”
废墟的美是残缺的,在设计中,其是对于完整形态的有意识打破。从审美角度来说,不完整的形态给予了欣赏者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审美主体需要通过自身的认知和理解去补全这个缺失的部分。这一概念与中国废墟文化下的“空”相类似,事物残缺所遗留下来的“空”场,凝固着过往的生活记忆,激发着审美者对于空间的思绪与领悟。随着废墟美学观念的发展,更多的服装设计师会选择有明显残缺的面料,在服装版型上不会去追求完美无瑕,而是有意或无意地暴露其制作的痕迹,这使服装本身更具生命力。从这富有灵性的设计当中,审美主体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生机、随性的生活态度以及高层次的艺
术审美。[7]
(三)废墟美学与服装设计中的“痕迹之美”
时间流逝所带来的陈旧与大自然偶然间所摩擦出的破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都是自然规律的真实表现。在服装设计当中,“痕迹之美”更多体现在面料的耗损,这可能是人为的印迹,也可能是自然的留存,其以褪色、风尘、自然腐蚀、气味、破损等形式表达着岁月在面料上的物化显现。这些面料中的痕迹表达了其独特的本体语言,而人类又赋予了这些痕迹语言更深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内涵,这些看似不完美的效果是这些服装生命力与故事性的所在。
(四)废墟美学与服装设计中的“悲怆之美”
“悲怆之美”在服装设计上的体现往往与“物衰”相关联,残缺、破碎、斑驳的服装会给予人们一种岁月已逝的悲怆之感。但服装有明确的个体感受的限制,需要其他的文学艺术作为传达的途径。在戏剧影视中,服装与灯光、音乐、舞台、背景之间的配合来增强氛围的悲怆之感,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状态。
(五)废墟美学与服装设计中的“救赎之美”
服装既是商品,也是艺术,也有着艺术的功能性。早在尼采开始,艺术这种没有利害的审美特性就被赋予了一种救赎的职能。[8]废墟美学中的服装设计有着特殊的救赎性,其往往有着深刻的内涵并具有唯美虚幻的思辨气质。服装设计师直面废墟中的苦难并以服装艺术的形式展示,释放出其内心本身的焦躁与痛苦,表达了对过往事物的深切情感。而欣赏者就在其中感受视觉上与心灵上的震撼,并从中反省自身,重新思考世界遗留下的种种问题,最后走出废墟,寻找生活的希望。
(一)废墟美学在服装造型中的应用
1.破碎与堆砌的造型设计手法
废墟美学在服装具体的造型设计方法上,主要有服装外部结构的重构以及服装内部结构的重构。外部结构的破碎性通过对外轮廓的拆分重组而成,体现了向外延伸的特点。而内部结构的破碎性则通过重组服装内轮廓来完成,如领子、袖口、口袋等。这种立体造型打破了服装在人体之上的二维空间,给予了设计师对于三维立体再造的可能性与选择的多样性。如图2所示,在马丁·马吉拉(Maison Margiela)2017年的秋冬系列中,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对服装结构进行重组与拆解的设计来打造服装的立体形态。从结构细节来看,大量柔美与硬朗材料的拼接结合使服装版型硬挺大方且不会过于沉闷与厚重;拆分、重构、折叠的版型与面料压褶工艺的结合给予了服装如废弃纸箱、石砖破裂、建筑支架般的视觉效果;破碎、堆砌、随性的整体效果与暴露在外的毛边彰显出一丝废墟美学中原始和粗犷的美。
2.“空”的造型運用
“空”的造型运用更多的是来源于中国文化对于废墟的独特情感,与西方的石质建筑不同,东方的木质建筑更容易受到时间的侵蚀而产生一种“空无”的状态。假若说“废墟的在场”更接近于形容西方石质建筑材料的破碎,那“废墟的缺席”则代表了东方木质结构所留下来的“空虚”意境,这种“空”引发了人们对往昔的无限哀伤与回味。废墟美学中的“空” 在服装设计中主要体现在造型的“不完整”化。如图3,郭培(Guo pei)2018年的这款高定礼服,在服装立体造型的设计上,设计师将硬挺的条状面料做为服装的大框架,在人体美学的基础上通过缠绕的方式做出了礼服的轮廓,突出女性腰臀之间的曲线美,并有着木质结构破碎的肌理呈现,框架的表面用破损的粗糙薄麻作装饰。硬与柔的材质对比、富有空间感的造型都使服装空灵且通透,似乎是岁月风霜下所残留的建筑遗骸,散发着一种废墟美学中“空”的美感。
3.小结
在废墟美学服装造型设计之初,不需要过多地遵循服装基本形态以及相关概念,从设计服装造型的整体形象出发,结合着服装在人体结构中的基本模式,塑造出富有美感的造型。在得到基本造型结构后,便从服装的内部结构进行设计。这一过程则是将服装的常规款式与前期塑造的造型结构相结合,设计出一款新的服装。如表1所示,先将一块完整的方形面料进行随机切割,通过捏、扎、摆等手法在人台上模拟出事物凋零、融化的三维空间状态,塑造出服装的局部造型。将其与无袖连衣裙、长款大衣相结合。对内进行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堆积与重叠的造型设计手法,意为在本身大廓形的基础上对内部结构进行复杂化,体现了废墟的堆砌形态。另一种则为“空”的造型设计手法,意为在本身大廓形的基础上对内部结构进行删减与镂空,体现了废墟的残缺形态。在这种分解重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服装多样性,都给予了服装设计造型创新上更多的设计思路。
(二)废墟美学在服装图案与色彩中的应用
1.涂鸦与文字式的诉说
废墟的符号性是工业化进程过度发展的废墟文化产物。大街小巷的废墟之地、拆迁的房屋残留都充斥着人们涂鸦与文字式的情感诉说,反抗着过快的城市变迁。Robin Paulie Stenberg在2021年的肯特艺术设计学院春秋成衣(Beckmans College of Design)中的服装作品便饱含了废墟美学中涂鸦与文字的美感。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取自于破旧的城市街道,色彩上的大胆碰撞使服装整体富有张力,表面故意做出斑驳做旧的肌理都如同真实的墙面般斑驳,醒目的涂鸦文字似乎在诉说着独属于自己的往事回忆。这组系列在色彩与图案的虚实变化中,赋予了服装一种怀旧的感悟以及废墟美学中的神秘之感。
2.旧式生活的留存
旧物品是过去岁月的废墟展现,与人有着密切的情感联系,带给了人们心灵的安全和温暖,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与原主人的生活印记。在服装设计上,亦有着对废旧衣料进行再加工的设计手法,这种“肌理图案”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富有视觉、触觉质感的装饰变化。马丁·马吉拉个人品牌中的“手工艺出品(Artisanal Production)”系列就是利用陈旧物料进行再设计的服装,将其塑造成具有时尚性、文化性以及可穿性的服装。那些通过不同材质、结构所创造出的质感对比、层次对比、缝纫线凹凸以及表面磨损、残缺的肌理效果,都给予了服装废墟般的破碎感以及岁月、情感的痕迹。
3.废墟的色彩表达
色彩作为情绪与文化的象征,在服装设计中不仅有着直观的审美性,也具有着讲述故事的功能。废墟美学中的色彩往往呈现出了极低的明度,整体表现出沉重、压抑、灰暗的色调或是有着极度的朴素、静默之感。在《哈姆雷特》的人物服装造型的设计上,演员的服装以黑白色调为主,黑色代表着对于光明的否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沉重庄严之感。服装中的白色配上单一的光照显得孤独且空虚,而浅灰色的大量运用也使得服装与舞台浑然一体,渲染出一种矛盾,复仇、忧郁的阴森感觉。
4.小结
在废墟美学的服装当中,图案与色彩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废墟的破碎肌理效果以及设计师的思绪变化。从图案的类别来分析,废墟美学服装的图案设计方向有具象文字类图案、抽象类的肌理图案以及无序的综合图案。虽然在对废墟美学图案进行实践设计的具体方法各有千秋,但是总体的设计方向都是对一完整事物的破碎后再组合,有着分割化与无序化的特点。如图4所示,该图案提取了渔猎民族的涂鸦文化与生活环境,对已有的元素进行汇集、筛选、组合、重构、叠加等方式创作出繁杂且自由的废墟感图案。除此之外,也可对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旧衣物进行拼、叠、缝、绕等手法进行再设计,在保留旧衣物本身岁月感的同时,又有着明显的手工拼缝的痕迹,蕴含着废墟般痕迹的美感(如图5)。
从色彩的角度来分析,废墟美学风格服装的色彩没有固定的设计模式,但是总体会偏向灰暗、斑驳、杂乱、多样的特点。以基弗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为例,其画面色调沉重且阴郁,那浓郁的黑色与暗褐色带来了如废墟般对生死的暗示,而在这灰暗且沉闷的画面当中浅色引导着人们的视觉方向。在这里,色彩的四大定律被摒弃、印象派时期所形成的色调理论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创作来表达对人类精神伤痛、反思死亡的关注,是一种情绪化的外在表现,这也是废墟美学色彩的意义所在,如图6。
(三)废墟美学在服装材料中的应用
1.斑驳的肌理再造
废墟中的“痕迹之美”来源于人们对于废墟最原始的审美。大自然在废墟上留下的锈漬使原本形态完美的外观变得残缺且斑驳,这种自然的变化促使人们对于过往岁月的怀念与遐想。也正是因为人类对于时间流逝所留下的“物衰”有着最深刻的悲切之感,所以废墟般的面料肌理才蕴藏着浓郁的故事性。如图7,在马可的《无用之土地》系列中,其在工艺上大量使用了压皱、压褶、粗线刺绣等手工设计手法来表现服装表面粗糙且富有力量感的材料自然肌理。无序化的粗糙缝纫、杂乱的麻绳缠绕都给予了服装沉重的沧桑感。在面料的肌理上,选用了天然的棉麻面料进行做旧处理,并在服装上缠绕了废旧的材料。不仅如此,这些作品都经过特殊的后处理,比如经过烘烤、暴晒、煮洗、泥土掩埋等。这些雕塑般厚重粗犷的服装充满了废墟般的庄重感,使参观者体会到了自然的“情感”,激发了人们对于土地、自然与工业化社会的关系的思考。
2.撕裂的艺术性设计
废墟的“痕迹之美”展现了其柔情自然的一面,而废墟美学理念下的撕裂艺术更加具有破坏性。这种撕裂性设计是通过除掉面料的一部分或者是破坏面料的结构组织,使其原来的肌理效果得到了改变,服装整体也会因此更具空间感、节奏感。同时,废墟审美下的面料撕裂有着揭露残酷现实的意味,引人反思,如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1995-1996的秋冬系列“高原强暴”(Highland Rape),该系列以18-19世纪的“高地清洗”(Highland Clearances)事件为设计主题,将苏格兰高地女性被蹂躏的不堪以及被迫裸露的恐惧以服装的形式展现出来,苏格兰呢面料、故意撕扯变形的蕾丝、破洞的真丝、被割裂的皮革、残破半透的裙子露出模特的乳房与阴部,这一切都赋予了整个秀场阴郁且悲惨的氛围。亚历山大·麦昆通过这些富有破坏性的手法在视觉上给予观众压倒性的心灵震撼,更是引起人们对于那场屠杀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反思。
3.堆积重叠的面料设计手法
对于废墟美学服装而言,材料的选择包含了许多的可能性。常见的面料堆积重叠的设计手法主要有硬与柔的对比、重与轻的对比、密与空的对比,通过不同材料的堆砌營造面料的体积感,有着废墟般虚实相间的效果。如图8所示,在电影《未来水世界》(1994)中,就有着非传统服装材料与传统服装材料之间的组合碰撞。影片中,地球的所有陆地都被淹没在海水之中,人类文明毁于一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电影角色的服装有着浓郁的渔猎民族的气息和物质极度匮乏下的破旧感。鱼皮拼接而成的夹克背心、鱼鳞般的面料肌理、坚硬粗糙的手工皮革都把观众带到了原始人类文明的时代。而海洋垃圾拼接而成的塑料外套、铁丝渔网状的帷帽以及海带质感的帽衫,以及非传统服装材料的应用都传递了当时的环境特点,也给予了服装破碎般的结构层次感以及文化杂糅的视觉冲击。
4.小结
材料是表现服装设计风格的基本要素,不同的材料选择会给予服装截然不同的设计效果。废墟美学特征中的残缺之美以及痕迹之美都在材料的选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视“不完美”为美的理念下,废墟美学风格的服装在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上追求浑浊的自然肌理感以及堆叠破碎的无序感。经过分析与整理,废墟美学在服装面料设计中主要有抽纱撕裂、破洞切割、磨损做旧、自然做旧、面料堆积、传统染色等手法。这些手法之间也可以适当地组合应用以增加面料的丰富性,如表2。
废墟美学给人带来破碎空灵的审美体验,是对审美艺术的高度提炼。其破碎的外表下蕴含着个人记忆的融合以及群体历史的流动,是过往精神与未来时光的彼此牵扯,既有着痛苦的象征,又有着希望的存在。从美学角度来说,其残缺陈旧的外表有着许多值得欣赏的地方。对于废墟美学在服装设计价值的研究有利于人们重新审视残缺物的意义,改变人们对于废旧衣物的固有印象,促使人们增加对旧物的情感认同。同时,废墟美学的研究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国人有着浓郁的废墟精神,其主要体现在山水画、怀古诗以及园林创作中。以废墟美学的视觉去感受中国艺术,有着深切的荒漠寂寥之意境,更使人久久无法忘怀。最后,将废墟美学融入服装设计当中,有助于提高设计的文化内涵,增加设计附加值。随着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并且认同中国服装设计,但中国服装设计尚且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创新设计作为支撑,因此研究废墟美学也为中国服装品牌文化内涵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
基金项目:2022年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0301990131
参考文献
[1]程勇真.废墟美学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09):70-73+123.
[2]张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废墟美学[D].吉林大学,2015.
[3](法)波德莱尔著. 恶之花[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9.01.
[4]巫鸿.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的“在场”与“缺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周晓玲. 废墟上的理想—本雅明寓言理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7.
[6]艾贇. 艺术的救赎[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
[7]张倩.浅谈“残缺美”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西部皮革,2022,44(04):53-55.
[8]李泓锐,朱炜.审美人生:尼采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思考与探究[J].设计,2022,35(07):104-106.
[9]万岚,兰岚.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具象同构思维及模型析究[J].设计,2022,35(4):103-105.
[10]刘亚茹,吴聪,汤欣月等.创意服装几何立体造型的设计研究[J].设计,2023,36(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