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豪
(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郑州 450000)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不断增长,并逐渐成为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关于跨国双向供应链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涉及到跨国双向供应链物流合作、政府补贴影响等方面。孙彩虹等[1]提出中欧班列运营存在去回程运量不平衡、空载率过高、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于辉等[2]发现中欧班列长期以来由于单向运输造成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如何去激励双向物流总量、还是激励双向物流量平衡,以及如何激励最有效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给出了系统的定义,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坚持系统观就是要运用系统思维、系统认知去分析和解决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艾伦·哈里森等[3]给出了跨国供应链的定义,跨国供应链就是在世界生产过程中,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原材料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 并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联。朱嘉嘉等[4]认为,跨国供应链是一条将供应链系统延伸至整个全球范围内的功能网链。陈岩等[5]提出了系统具有的三个关键特征:系统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系统的外部环境。
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中的构成要素就是链上的各参与成员企业;系统内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是供应链中的各种“流”,包括产品流、信息流、运输流、资金流、回收流等;而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的外部环境主要有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制度体制、国家外贸经济政策和技术环境,等等。跨国双向供应链是由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物流服务商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制造系统、物流系统、交易系统、消费系统和回收系统等。每个系统也都包含了组成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的诸要素或子要素。因此,通过分析研究跨国双向供应链的系统特征和运行状况,为跨国双向供应链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参考。
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为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的有机性和统一性。通过不断提高各组成要素的品质能力和系统内部的有序程度,系统可以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这也是系统优化的重要目标。
如图1 所示,跨国双向供应链的系统结构是包括从“国内制造商-国外零售商-国外消费者”,从“国外制造商-国内零售商-国内消费者”的系统以及穿插其中的回收物流系统。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性特征表现在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统一性、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动态性。对于跨国双向供应链的管理要加强供应链系统全过程各要素的把控,包括对跨国双向供应链的生产端、交易端、物流端、信息端和回收端等节点的整体管控。产品生产标准、运输标准、回收标准等的确定和调整也要系统把握。另外,对于双向的供应链来讲,不能把去程从国内到国外和回程从国外到国内两个产品流方向割裂开来,要作为连续整体看待。
图1 跨国双向供应链流程结构图
当前,欧美部分国家不断增加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限制,进一步打击了本就脆弱的跨国双向供应链的发展。再加上不断动荡的国际形势,也使跨国供应链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跨国双向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各企业的主体意识的建立显得日益重要。
层次性是所有系统都具有的特性,系统层次性是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在系统结构中所表现出的多层次状态的特征。不同的层次,系统内部的结构、功能和属性也有所不同。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是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互相组合而成,而且各子系统表现出了分布范围广、结构层次多、要素多样性等特点。
跨国双向供应链是一个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大系统,是涵盖两种商品流向的供应链系统,包括产品制造系统、产品物流系统、产品销售系统、回收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结构和层次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复杂性。跨国双向供应链的运营和管理也是涉及到多个区域和多个环节。从空间上来讲,链上的生产、销售、运输、回收等环节都是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布局内;从时间上来看,链上的各节点的进程都存在着顺序性、往返性等特点。而且,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内涉及到的成员企业的国家背景不同、规模不同、发展状况不同、企业文化不同等,对整个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的协调优化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当前的跨国双向供应链中,以“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为代表的中国式跨国供应链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从生产端而言,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属于低附加值商品仍然较多,部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偏低,同时部分中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着国外一些优势企业的技术封锁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政府的不公平对待。[6]在物流端,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跨国物流体系中也出现了部分物流线路运营成本较高、去回程物流量不平衡带来的回程空载率较高等问题,这也为整个跨国双向供应链管理系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完全封闭系统是无法存续的。任何一个系统都要与外部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样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命。有机系统都是属于耗散结构系统,只有当系统保持开放,才能不断促使系统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部分到整体发生的质变,不断实现系统结构、状态、行为等的新质或新功能的发展。系统的开放性不仅是向系统整体所处的环境开放,还要向系统内部和系统要素开放。
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相对一般供应链系统而言,所涉及的时空范围更广,周围环境更复杂多样。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会受到链上各国的经济政策、文化背景、关税、汇率等特殊因素的影响。面对复杂因素的影响,开放的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可以通过系统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实现从混乱无序向和谐有序状态转化。[7]这就需要系统内部的物流系统、消费系统、回收系统等不断适应环境因素的变化,从部分到整体、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推动跨国双向供应链整体稳定和优化。
跨国双向供应链应当集成管理、统一目标、效益为先,努力构建和谐、稳定、互信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优化双向供应链各上下游企业之间关系,进一步推动横向优势企业间的稳定协作,不断促进产品标准建立、供给方式确立和物流运输条件的完善等。从宏观层面来看,要整体协调优化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的生产、销售、物流、清关和回收等多个环节,不断减弱内部因素的干扰。还要将跨国双向供应链管理的总目标分解为各个子系统的分目标,并且在保证总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化地满足各个子系统的分目标。另外,要整体规划和布局链上各企业的效益与整个跨国双向供应链效益之间的协调发展,尤其要优化双向的物流运输机制、产品结构等来促进双向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实现。
在当前跨国双向供应链的管理中,传统的对库存、仓储的管理已经逐渐被对信息、数据的管理所替代。以信息流作为供应链合作基础,积极打造跨国双向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共享机制,跨国双向供应链上各纵向和横向企业都需要共享包括有关生产、库存、物流、销售、市场需求和企业经营状况等信息。通过信息集成共享、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等,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整体供应链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外部环境系统的完善和成熟可以促使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内部产生自我监督、自我引导和自我激励等作用。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会受到链上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文化背景、贸易关税、不同货币汇率、自然条件差异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存在不确定性,为整个跨国供应链带来不小的风险。因此,需要将外部环境的资源和信息通过跨国双向供应链系统内部的体制机制建设,规范内部各企业的行为,促使系统内各企业运营和管理符合外部环境的规定和要求,符合跨国双向供应链的整体发展目标。
首先,应把政府引入到整个跨国供应链系统中,但需要注意在跨国双向供应链中政府政策实施效果的传递效应。政府方面可以积极出台措施引导或激励跨国供应链的合作,提升跨国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另外,链上各企业应主动加强沟通和协作,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优势,强化风险意识,努力提高对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
平衡是系统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系统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跨国物流运行过程中存在路线过长、物流转接次数多、运输工具变换等问题,造成双向物流总成本持续走高。具体体现为跨国双向供应链中去回程装载量不平衡、回程物流空载率较高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实施相关激励政策,激励相关企业提高回程货物装载量,有效引导跨国逆向物流的发展。链上各企业应该从整个双向供应链角度出发,努力提升回程物流量,可以通过加大对产品、物料等的回收以及对进口国外制造商产品时优化物流运输批次来降低总成本。
基于系统思维,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结构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分析了跨国双向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为了改善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双向供应链角度整体优化跨国双向供应链内部各环节,减少运行总成本;协调跨国双向供应链与外部因素的关系,合理实施政府补贴政策,提高供应链和企业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积极平衡跨国供应链的物流双向流动,利用相关激励机制和企业的主动性,提高回程物流量,促进跨国逆向供应链发展。
从系统论角度探讨了跨国双向供应链管理,仅仅提出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没有深入研究双向供应链的内部运行机制,也没有进行实证研究。这些问题和不足在以后研究中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