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的解构与重构
——雄安悦容公园桃花园设计

2023-11-30 09:34林箐王向荣张诗阳匡纬
风景园林 2023年11期
关键词:桃花园桃源桃花源

林箐 王向荣* 张诗阳 匡纬

1 缘起

1 桃花园平面图Master plan of the Peach Flower Garden

2018年,雄安新区启动了首个大型综合性公园——悦容公园的规划建设。作为雄安新区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公共空间、容城与容东片区之间重要的生态景观廊道,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的悦容公园以中国园林的写意山水之法,延续了雄安新区的绿色“千年轴线”。悦容公园延太行之山势起延绵浅丘,引拒马河之活水构“一河两湖”之水系,体现了传统山水园林之意韵。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园林文化,在悦容公园内规划了9个园中园,包括松风园、桃花园、环翠园、白塔园、芳林园、拾溪园、清音园、燕乐园、曲水园,并邀请全国知名的园林大师团队分别创作,希望能凝练中国园林精粹,传承与发展中国园林文化艺术[1]。笔者团队有幸受邀设计了其中的桃花园。

3 圆明园武陵春色平面图[7]Master plan of Spring Color at Wuling of Yuanmingyuan[7]

桃花园位于悦容公园北苑,靠近公园北界,面积为6.2 hm2,中央水系将场地分割为东西两岸,河东较宽阔,面积约3.2 hm2,河西较狭窄,面积约1.9 hm2,水面面积约1 hm2。场地东、西、南三侧被公园园路界定,北侧是中央水系拓展形成的水湾。悦容公园整体位于白洋淀湿地北侧的平原,地势平坦,公园内的地形均由人工塑造。在公园总体规划中,桃花园地块为平地,河东为农田景观,河西有2组建筑。该规划试图体现“桃林深处,阡陌人家”的景象,希望“重构现代田园生活”。

从悦容公园的设计理念和对9个主题园的定位不难看出,桃花园就是“桃花源”。它不仅是被人们寄托了无数遐思的人间天堂,也是历代文人苦苦寻觅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国文化艺术中一个长盛不衰的母题。

2 溯源

2.1 桃源文本

桃花园的设计其实是一次“命题作园”的创作,题目即为《桃花源记并诗》的文本。

公元5世纪,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及其序言《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自给自足、静谧和谐的桃源世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桃花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国,寄托了人们对没有纷争、宁静安乐的社会的渴望,逐渐成为日渐兴起的隐逸文化的象征。到了唐代,随着佛教、道教文化的发展,“桃花源”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从避世之地和理想之邦逐渐转变为超越凡俗、长久永恒的仙境天国。随着神仙思想和隐逸文化的流行,桃源意向大量出现在诗词歌赋中,并经过不断吟咏,形成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的“桃源”主题[2]。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出现桃源、桃花源、武陵等意象的诗有362首[3];在《全宋诗》中,与桃源有关的诗有662首[4]。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语言精练优美,全诗160字、文320字,这些文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桃花源诗》侧重于描绘世外桃源中人们安宁和谐的生活;《桃花源记》则记述了渔人从尘世到桃源的过程和所见所闻,更具有情节性和故事性,也更具有空间感。《桃花源记》对于景物的描写集中于前半部分,涉及山、溪、桃、口、屋、田、池、桑、竹等景观要素;穿过山外的桃林、溪流,经过山中小口,到达山内的田园、村庄,这一系列的空间转换,在文章传世的千百年来,早已成为“桃花源”的代表性空间结构,具有象征的意义。

4 桃花园是以传统园林艺术手法建造的当代园林The Peach Flower Garden is a contemporary garden built with traditional gardening techniques

5 山林中间裂开一条山石堑道A path cutting into the rocks in the middle of the forest

6 堑道的两侧模仿天然岩壁的脉络走向The two sides of the cutting path mimic the veins of the natural rock wall

2.2 桃源绘画

陶渊明的桃源文本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学作品,也衍生出了其他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历代桃源题材的绘画作品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不下几十幅。其中一些是以“桃源”托物明志,画中景物与《桃花源记》的文字内容并无关联;另一些则是以陶渊明的文本为主题创作的绘画,以周臣《桃花源图》、仇英《桃花源图》、黄慎《桃花源图》、文徵明《桃源别境图》和《桃源问津图》等为代表[5]。绘画中的内容再现了文本描绘的景观,又因艺术的需要,拥有更丰富的画面细节,使桃花源从简洁抽象的文字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山水场景。这些画作不仅描绘了文本中的标志性景观要素,还经常出现桥、瀑布等景观。大体是因为绘画中的桃源有溪流、湖塘,因此有桥联系两岸,而瀑布则可以表现桃源的神秘缥缈、胜似仙境。

7 桃源学堂是具有民居风格的现代建筑The Peach Flower Source School is a modern architecture with traditional dwelling style

8 桃源学堂庭院的中心是一个露天剧场The central courtyard of the Peach Flower Source School is an open-air theater

9 虹桥借鉴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虹桥的形式The Rainbow Bridge draws on the form of the Bianhe River Rainbow Bridge in the 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在桃源主题的绘画中,文徵明的《桃源问津图》不仅有极佳的文本还原度,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该画是一幅典型的以山水为背景的叙事绘画作品,极为详尽、写实地描绘了“渔人”从发现到离开桃花源不同阶段的所见所闻,又将不同阶段、不同叙事内容连贯成一个整体。画面大致分6段:第1段是蜿蜒的溪流,两岸桃花成林,水之尽头是山;第2段为阻隔了桃源与尘世的山林,岩石峥嵘,树高林茂,山脚溪边一位“渔人”持橹欲进山洞;第3段为出山洞后的桃源景色,有湖塘、桑田、农夫以及湖中的捕鱼者,溪水叠流,远山如黛;第4段表达的是“问所从来”,渔人在村道上向村人询问、交谈,身后竹林掩映、屋舍俨然;第5段是宴请的场景,农家小院的房舍里,村中长者正与“渔人”共饮,农舍外是湖塘与小桥流水,背景中有村落茅屋、远山树木以及瀑布;第6段描绘村舍通往崇山峻岭的小道,道路消隐于绝涧幽壑和叠泉飞瀑之中,愈发显示出桃源的与世隔绝[6]。这幅绘画提炼并强化了桃源文本的系列场景,如“缘溪行”“山有小口”“豁然开朗”“问津”“宴请”“辞去”等,虽于画面空间中呈现并置关系,但因长卷的阅读方式,这些场景具有显而易见的时间序列。

2.3 桃源园林

桃源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魏晋时期,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士人们热衷于玄学,寄情于山水之间,也认识到自然之美。一些人在田园生活中化解失意,抒发情怀;另一些人则在自己的居所附近建造园林,再现山水,陶冶情操,寄托理想,形成了文人园林的类型。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和美学思想为文人园林奠定了思想哲学基础。“一自渔郎归去后,武陵春色满人间”①,园林就是士人心中的桃花源。

10 双桥虹影是园中的一道风景The Rainbow-Shaped Double Bridges (pronounced as “Shuangqiaohongying” in Chinese)is a scene in the garden

11 花田中阡陌纵横The paths crisscross the flower field

12 山脚屋舍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丘脚下The Piedmont Houses are artfully scattered at the foot of the hill

13 山脚屋舍建筑组团有丰富的形体变化和外部空间The building cluster of Piedmont Houses has a variety of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external spaces

中国传统园林中以桃花源为典故的景名不胜枚举,但以《桃花源记》为蓝本建造的园林,仍有迹可循的只有圆明园的“武陵春色”。“武陵春色”建于康熙(1662—1722)年间,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万方安和”北面的凹字型岛屿上,岛屿凹处是一片内湖。湖的南面和西面有一条折曲的溪流,两岸以地形与湖面相隔,遍植桃花形成幽深的溪谷桃林。在溪流的转折处,一座假山岩洞跨过水面,小船可穿洞而过。溪流向北蜿蜒,而后汇入内湖,此处空间豁然开朗,东临湖面,西北是地形环抱中的村舍[7]。“武陵春色”的空间设计具有叙事性,但只有沿着溪流一线,才能体验陶渊明文字中的空间变化。实际上,除去象征村落的一组建筑,在“武陵春色”中还有溪流西侧的全碧堂大型院落和桃花洞南侧的建筑组团,建筑数量不少、体量不小,而田园乡野气息并不浓厚。周围的小岗浅阜也难以形成山势险峻、谷深林茂的印象,更毋论创造遗世独立的空间氛围。“武陵春色”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若非沿着溪流,先抑后扬、柳暗花明的空间序列是无法体验的。可见,在皇家园林中建造这样一个园中园,并非为了诠释桃源文本,而是将其作为隐喻,表达对美好和谐社会的赞美和对文人理想的认同。桃源园林与其说是对桃源文本的再现,倒不如说是解析文本后用象征性要素进行的因地制宜的重构。

3 理念与布局

桃花园既然是“命题作园”,设计的内容理应围绕题目——桃源文本来进行。文本的空间类型和空间要素是设计的基本素材。古代桃源绘画通过提炼叙事性的场景完成对文本的转译,并巧妙地利用长卷的阅读过程赋予空间以时间序列,对设计有很大的启发。而桃源园林的营造经验则提示我们空间分解与重构的可能性。

因此,桃花园的设计尝试将“桃花源”这一景观原型分析、拆解为系列空间或场景,在现有的用地上合理布局,并以游览路径串联,重构经典空间,再赋予当代的游赏休憩功能。“桃花源”的代表性空间结构早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范式。范式的优点在于:一旦被采纳,空间主题便会得到广泛认同;缺点也很明显,易使创作拘于窠臼,难以创新。虽无意于挑战被普遍认同的空间范式,但我们仍希望通过突出场景、摹画细节、重组要素并融入恰当的新要素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标。于是,根据文本与绘画,我们将该范式空间细化为八大场景:缘溪行、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桃源学堂、双桥虹影、阡陌纵横、山脚屋舍、美池桑竹。其中,田园村庄区所需面积较大,适合放置在河东地块,溪流和山洞都是线性空间,适合放置在河西的狭长地块。

14 田园村庄区鸟瞰Aerial view of the rural village area

通常而言,叙事性空间的最佳组织方式是单一路径的串联空间。但从“武陵春色”的实例来看,即便是圆明园这样的大型皇家山水园林中的园中园,因在功能和交通方面存在明显弊端,串联形式的空间布局很难实现。现代城市公园有更多的使用者和更复杂的功能要求,因此,桃花园虽设计了特定的体验路径,但并没有拘泥于路径的唯一性,而是将路径融入公园路网之中,提供了多种交通和游览方式。

4 场景空间

4.1 缘溪行

缘溪行位于河流西岸,是桃源之旅的开端。从公园二级路上引出蜿蜒小径,初时开敞,越往林木深处越狭窄。从河道引来的溪水在路侧流淌,溪边散布置石,种植香蒲、泽泻、鸢尾,以及千屈菜、莎草等水生植物。路边起伏的地形上遍植山桃,树下绿草茵茵,呈现“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象。

4.2 山有小口

小路蜿蜒前行,两侧地形也随即收拢,逐渐抬升成山丘挡在前方,只在中间裂开一条山石堑道。从小口进入,道路在嶙峋的怪石和巉岩峭壁间迂回曲折,前方若隐若现,充满神秘的未知。山石堑道虽然是由块石经人工堆叠而成的,但并没有采用一般园林假山的堆叠方法,而是选用外形浑厚的大块岩石模仿天然岩壁的脉络走向堆筑。山石浑然一体,还塑造出大小不一的种植池,黄栌、大花溲疏、太平花、锦带花、迎春、荆条、马蔺、荆芥、地锦等丰富的灌木和地被植物穿插在山石之间,增添了堑道的自然气息。堑道两侧,刺槐、白蜡、油松等乔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进一步烘托了山林峡谷的氛围。

4.3 豁然开朗

经过几曲转折之后,道路已然离开堑道,引向山外。空间豁然开朗,近处是开阔的芳林草地,植物疏朗,前方正对的是桃树掩映中的桃源学堂和宁静开敞的河湾,一旁河道上2座虹桥将视线引向对岸,隐约可见岸上成片的田园桑竹和山居村落,仿若一幅自然与田园交织的山水画卷。

4.4 桃源学堂

桃源学堂是桃源村落的起点,位于河西片区的北侧,两河交汇处的水湾南岸,与河东田园区遥相呼应。这里被设计成悦容公园内的一个自然教育和田园教育中心,为青少年课外活动提供场所。学堂是一组朝向水面的半开敞院落,占地2 600 m2,建筑面积690 m2,由4座建筑及其连廊构成,功能包括门厅、办公、多功能教室,以及一处面向河口、具备绝佳观景视野的滨水茶室。学堂被绿树花木环绕,建筑围合的庭院中心是一个露天剧场,可以举办演出、室外活动,也可以作为户外课堂使用。建筑采用钢结构和轻型金属屋面,立面运用毛石墙、木饰面和木色铝格栅等材料,形成具有民居风格的建筑特色。

4.5 双桥虹影

河东与河西的沟通需要桥梁,但河流宽度超过40 m,如果以单座桥梁跨越水面,桥梁尺度会比较大,与两岸的田园风貌不符。经过仔细推敲,双桥加一岛的方案取代了单桥方案,减小了桥梁跨度和尺度,并增加了景观的层次。

桥的形式是一个需要慎重斟酌的问题。在古代的桃源绘画中,出现过不少的桥梁,形式各异,但最多的还是木柱木梁的平桥或微拱桥,简洁质朴,富有乡野气息。不过,除了在日本传统园林中还能看到此类遗存,在中国,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传统园林中,这类桥都已消失,大概是因为这类木桥易腐蚀,不够牢固和持久。虽然画中的桥可以给设计以启发,但它们是画家想象和创造的结果,设计并不需要局限于绘画中桥梁的材料与形式,重要的是选择与桃花园主题相符的类型。经过反复考虑,我们最终决定采用虹桥的形式,既具有古意,又能丰富景观。

虹桥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优美独特的桥梁形式,出现于宋代,以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虹桥为代表。虹桥在现代被称为编梁木拱桥,结构体系与众不同,是由2套木拱骨交错排布,间以横木,形成稳定的木拱结构。虽然宋以后的文献中不再有汴河虹桥这样大尺度木拱桥的记载,但这种桥梁技术在民间一直传承至今,类似的桥梁在浙南闽北的山区还有实例[8-9]。鉴于编梁木拱桥的结构体系过于复杂,对材料的要求也很高,且难以适用于今天的结构计算方法,因而这2座桥只是借用了虹桥的形式,结构仍采用钢结构,只是栏杆沿用了宋代木勾栏做法。两桥栏杆与汴河虹桥相似,以蜀柱、地袱、盆唇构成栏杆框架,中间用4排束腰代替栏板,蜀柱上以斗子承托圆形寻杖作为扶手,栏杆外侧以斜撑加固。两桥飞跨河上,跨距分别为23.5 m和16.0 m,高度分别为4 m多和3 m多,一大一小,一高一低,曲线优美,细节丰富,古韵盎然。虹桥桥上可远眺观景,桥下可顺利通船,形成了园中的一道风景。

4.6 阡陌纵横

过桥到对岸,便可看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源村落景象。农田顺缓坡延伸到水岸,形成几层梯田,田层交接处的石坎构成了纵横交错的“阡陌”。田地里种植大片花卉和观赏草,如硫华菊、粉黛乱子草和柳叶马鞭草,形成如农田般的植物斑块,成为村落的前景。农田中散布几组山桃、山楂和桑树,愈发烘托出田园气息。

4.7 山脚屋舍

为了体现山村环境,河东片区的地形被整体重塑。起伏的丘陵上密植乔木,形成村落和田园的背景。山丘脚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组屋舍,北依地形,南侧面向开阔的“田园”,村中点缀着树木。远远望去,屋舍半隐于大片梯田之后的树丛中,兼具开敞与幽静,呈现出恬淡安逸的桃源村落景象。

穿村而过的巷道将村落建筑分为南侧3栋和北侧5栋。通过对地形的设计与塑造,巷道中间高、东西低、北侧高、南侧低,因而巷道两侧的建筑都坐落在不同标高的平台上。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毛石院墙、台阶和坡道处理了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与巷道之间的复杂高差,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室外空间变化。村落的中心,依据地形布置了一个面向田园的小型剧场。屋前屋后、转角阶边栽植了各色花木,软化了建筑和平台的硬朗线条。村落的外部空间异常丰富,既与传统村落中人们交流、活动及生活的公共空间有些相似,又更为完整和开放,为现代功能的融入提供条件。

山脚屋舍建筑群总面积约1 200 m2,单体面积100~250 m2不等,采用毛石、夯土、木材等自然材料,运用坡屋顶形式,呈现乡土建筑风格,体现桃源的诗画意境。建筑地面层的标高不同,层数1~2层,形成了高低错落的村落立面。建筑采用框架结构,尽可能保证室内空间的完整、舒适和使用效率。部分建筑设置二层平台,提供室外休闲场所和眺望点。建筑可作为公园的服务设施,承担茶室、咖啡厅、酒吧、艺术工坊等功能,一方面让人们体验在桃源村居中品茗、作画、读诗、会友的传统文化生活,同时又为人们提供具有时尚感、艺术感和高品质的休闲场所。

4.8 美池桑竹

桃花园的中心是水面,平静的河面作为田园的前景,成为桃源中的“美池”。河边一条石栈道穿过茂盛的水生植物,连接了滨水平台、小岛和岸上的竹林。竹林从田园一直向南延伸,一条幽静的小道从竹林曲折穿过,连接到公园主路,从而为桃源体验之旅落下帷幕。

5 结语

在传统文化中,桃源是避世之地,是隐逸之所,但在今天的城市空间中,我们不可能去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园林。桃花园靠近悦容公园北部边界,不远处就是拔地而起的高层住宅群。虽然“结庐在人境”,但是“心远地自偏”,桃花园这样一个自然恬静、具有古典意境和田园气息的休闲空间能够令繁忙都市中的人们缓解疲惫、放松心神,从而体会到“武陵桃源”的真意。

桃花园的设计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诠释和转译,也是对景观原型的解构与在地重构。设计通过解构文本空间和情节,借鉴桃源图像的景观意向和要素,依据场地特征,重构关键空间和场景;以当代审美和现代材料,用写意的方式,创造具有现实意义的当代桃花源。桃花园试图以传统园林艺术之魂塑造当代园林之形,以此表达对中国文化经典的敬意。

注释(Note):

① 该诗句出自元代画家周权《桃源图》的题画诗。

猜你喜欢
桃花园桃源桃花源
杨中华作品
走进桃花源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隐匿的桃花源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观赏桃花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相约桃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