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四史”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2023-11-30 11:50薛月爱钟平艳琼台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省琼崖革命研究中心
教书育人 2023年30期
关键词:四史长效机制立德

薛月爱 钟平艳 (琼台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省琼崖革命研究中心)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历来重视历史学习和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对“四史”,即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强调过学习“四史”的重要性。

为了总结建党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党中央更是将“四史”宣传教育全面普及、推向高潮。2021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在各地引起高度重视,学习氛围浓厚,社会效应显著。在此基础上,现阶段如何将“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成为确保其持久效应的关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在高校,“四史”教育关乎立德树人,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一环,构建高校“四史”教育长效机制是重大教育课题。

一、持之以恒开展高校“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四史”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具有开展“四史”教育的刚性需求、平台载体、文化资源。因此,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高校“四史”教育机制构建对于坚持正确育人方向、提升育人质量极为重要,成为今后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

(一)增强历史自信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1]历史自信,从时间长度上说,既包含对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自信。从深度上说,历史自信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也包含对党的奋斗精神、理想信念的自信。从广度上说,是放眼世界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创造的翻天覆地的成就、对世界贡献的自信。

历史充分证明,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巩固离不开历史自信。因为四个自信都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都来源于历史的选择,是遵循历史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还需要增强其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来源于历史认知,升华于历史认同,转化为历史担当。要坚定大学生的历史自信,必须长期不懈地开展“四史”教育,从历史认知入手,让大学生走进历史、感触历史,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历史学习的自觉性。“四史”是距离今天最近、是最能解释今天的中国发展由来的历史依据。让大学生感受“四史”的惊涛骇浪,感受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更好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2]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将历史自觉最终落实到担当历史使命的践行中。

(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正面武器

历史虚无主义是开展“四史”教育必须长期提防的问题。它以各种标新立异的形式达到其背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由于其具有伪科学性、蛊惑性、顽固性等特征,因此,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其产生的影响、危害是触目惊心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研究之名行颠覆政治制度之实,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的合法性。要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将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貌、政治诉求公之于众,让大学生防患于未然。为了确保党史教育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3]这就为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

要破历史虚无主义之虚妄、荒谬,不仅要进行学术批判、政治引导,还必须破立并举,着眼青年的成长需求,以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教育引领大学生。无论是在历史立场方面,还是在历史内容方面,“四史”都是正面迎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针对其歪曲、抹杀党的思想理论、奋斗历史的险恶目的和行径,四史以其鲜活、生动、客观的特点,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浸润大学生的思想家园,为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供了最充分的依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必须让“四史”教育站稳高校阵地,扎根中国大地,及时为大学生解疑释惑,让历史虚无主义无处藏身。

由于其产生的复杂背景和现实土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历史虚无主义绝不会善罢甘休。因此,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范和抵制也绝不能疏忽大意、止于一时,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长期对抗。在高校历史教育、思政教育中,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与之对应,“四史”教育也必须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构筑起固若金汤的防范大堤。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4]

立德树人的首要着力点是“德”,以什么为标杆立德?依托什么载体立德? “四史”无疑是立德树人最权威、系统、生动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就是一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想信念史,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史诗。“四史”中的中国革命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激发学生立德、养德的道德资源。“四史”是培根铸魂,培养时代新人志气、底气、骨气的丰厚养料。立德不能停留在口头说教、强行灌输,而要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用符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认知方式,讲好“四史”中的故事、精神、信念,激发大学生共鸣、共情、共识,汲取历史力量,收获立德树人实效。促使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自觉转化为爱党报国的行动。教育是百年大计,立德树人是长期工程。“四史”教育要与立德树人相始终、常伴随。发挥“四史”育人力量,助力民族复兴大业。

综上,高校“四史”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意义。绝非一时一事之功,关乎人才培养根本、民族千秋伟业,势在必行。

二、高校“四史”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四史”教育长效机制是指能保证“四史”教育常态、高质开展并实现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就高校而言,构建“四史”教育长效机制需要具备政策、制度、组织保障,建立执行与评价体系,创设动力驱动与文化环境等一系列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

(一)制度建设与组织保障相结合

2021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从国家政策层面,对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21 年12 月针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阶段性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认真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这就为构建高校“四史”教育长效机制提供了政策依据。“四史”教育绝不是运动式、形式化的活动,必须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持之以恒、常抓常新。特别是高校,既有汲取“四史”育人力量的刚性需求,又具备人才、平台、环境等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地落实中央政策就是使命所在。

在国家政策依据下,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四史”教育常规运行制度,并将其上升为学校育人理念、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四史”教育。在学校根本制度支撑下,建立责任明晰的组织管理制度与物质保障制度,从人员、资金、硬件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使制度具体可行、行之有效。只有学校层面引起高度重视,树立“四史”育人长效化理念,优化顶层设计,夯实制度基础,才能为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四史”教育打好坚实根基。

(二)执行体系与评价体系相结合

在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下,执行落实环节就成为核心要务。首先,必须明确落实教育任务的主导和主体。一般而言,教育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四史”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在执行体系中,主导力量的意识、态度、能力、结构直接关系任务的落实程度和成效。构建合理化、高效化、稳定化的师资团队,并不断提升团队素养和能力就成为执行体系中的关键因素。

高校“四史”教育面对的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政治素养、知识基础、学习态度、认知需求等因素关系到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特点、需求出发,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符合时代特色的方式设计“四史”教育模式。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形成协同配合、联动高效、和谐共赢的运行体系。

评价体系是监督和检验执行体系的重要方式。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基于政策高度和高校实际,制定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激励性的评价标准。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动力、热情,提高和内化学习成效,不是惩罚和设阻。评价方式包含自评和他评。自评以“四史”教育的主导者和主体参与者为主,对自我动力、开展环节、教育成效等进行评价;他评由第三方部门从硬件、软件、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估。执行体系和评价体系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是动态发展、互为掣肘的关系。两者有效配合才能提升教育成效。

(三)环境创设与动力驱动相结合

“四史”教育的环境创设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感染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动力的必要因素。在社会大环境下,高校自身的微环境创设必须常态化、特色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融入“四史”元素、精神,让大学生参与环境创设,体现青年学生的表达特色,让学生感受历史与现实的沟通。校园网络环境建设要凸显“四史”主题,用时代语言讲述历史故事,表达历史精神,传递历史温情、培养家国情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间,用“四史”精神浸润心灵,使“四史”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要保证“四史”教育的长效性,除了外部环境、条件外,必须有深层次的内生动力。政策、制度、环境都是外驱力,这些因素必须与内驱力相结合,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

“四史”教育活动的内驱动力来源于教育的主体——“人”,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四史”认同感和使命感,真信、真懂、真教,吃透“四史”的内涵,领悟其精髓,研习其真谛。以理论魅力、知识力量、感人情怀,把“四史”教育与立德树人融为一体,把“四史”教育与民族复兴大业深入融合。教育者的强烈责任感和自觉性是促进“四史”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动力。

受教育者动力的激发是对教育者的呼应、联动。青年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认知欲望、充沛的学习精力,要尊重其学习规律、顺应其认知特点,满足其知识渴求,才能激发其无限的学习动力。因此,抓住大学生群体特点,紧扣时代脉搏,以青年人喜闻乐见、充实高效的方式开展“四史”教育,点燃其学习热情,引发其思想共鸣,才能培铸深厚、持久的内生动力,从而激发其创新性、实践性。内生动力生发于无形,其所产生的效能却是无穷的。内驱力与外驱力的长期有效结合能为“四史教育”构建稳定的动力机制,促使其健康、高效发展。

综上,“四史”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作用发挥需要从不同层面着力,既需要理论支撑,更需要实践探索,只有反复尝试、论证、改善才能达到稳定、有效的状态。

三、构建高校“四史”教育长效机制的原则

高校“四史”教育长效机制要实现操之可行、行之有效、行之久远,在构建与实施时还必须遵守相应的原则,使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一)坚持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

科学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是确保某种机制稳健运行的最基本原则。高校“四史”教育长效机制的科学性是指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框架体系、实行方式遵循其内在规律,符合其内在逻辑,相互之间是良性共生、螺旋发展的关系,而非相悖而驰、消极抵触的态势。如在“四史”教育的评价体系建设上,就需要对评价方式、指标要素、评价过程的科学性进行权衡考量,使其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避免漏洞与舛误。

高校“四史”教育长效机制的可行性是指各项制度、体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实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特点。如,“四史”教育的执行体系必须结合高校现有教育条件、师资力量,在此基础上整合与发展,而不是主观臆想、脱离实际。科学性的基础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对规律的研究,实践性是可行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科学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必须体现在长效机制的各个环节。如在“四史”教育的制度建设上要确保其科学性与可行性,第一,必须科学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吃透精神、把握实质。第二,对“四史”内在的关系、规律性、教育路径进行研究,探究有利于保障“四史”教育长效开展的制度。第三,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高校自身的体制机制、硬件软件基础、发展前景;分析教育者的现状、发展需求;分析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需求、学习动力源等,最终融汇提升为政策、制度制定的依据和考查其有效性的实践纬度。使高校构建的“四史”教育长效制度实现科学性与可行性的有机统一。“四史”教育长效机制只有建立在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才能具有合理性和稳定性,进而永葆生机、长期实行。

(二)坚持持续性与动态性相统一

“四史”教育长效机制建构于科学、合理、可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此外,长效性还包括在时间上必须具有持续性。教育本身是连续性、综合性的活动。要考察一项教育活动的成效,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四史”教育通过对“四史”事件、人物、精神的讲述和弘扬达到对受教育者思想、心志、情感、行动的感染和教化。这种由外而内、由情至性的内化式教育更需要基于时间的验证。因此,在构建“四史”教育长效机制时,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如在制度建设与组织保障上必须谋之深远、计之长久,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才能为后续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史”教育长效机制有相对稳定的构成因素,但并不是一旦建成即可一劳永逸。社会实践日新月异,高校“四史”教育要长期有效地开展,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形势、教育发展趋势等进行更新,对其体制、机制进行动态性的调整、演进,为其注入生机和活力。如评价体系的各要素需要随着时间和实践的变化不断更新,才能与整个“四史”教育形势相匹配、相促进。

持续性是相对的稳定,动态性则是在稳定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从制度建设、执行与评价体系,到环境创设、动力驱动,各个环节都需要在相对稳定状态下进行内在更新、外在调节,才能适应各种变化情形。

(三)坚持常态化与创新性相统一

常态化是指趋向正常的状态。2021 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国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这是具有独特契机的重大学习活动。它可以迅速引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效。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四史”学习教育没有因为进行总结而结束,更没有时间节点,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推进,将其常态化、长效化。因此,要摒弃运动式、一阵风式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特别是在高校,要把“四史”教育融入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既然“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那就让“四史”教育成为社会主义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基于此,在构建党史教育长效机制时必须坚持常态化原则。让“四史”学习成为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成为一种习惯。

创新性是任何一种机制保持活力、生命力的重要催化剂。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激发“四史”教育长效机制的内生力量,实现飞跃式和突破性发展。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由此衍生的各项制度,都必须创新先行,才能优化顶层设计,使其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对执行体系和评价体系进行创新才能赋予其强大的动能,提升其执行效力。对环境创设进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和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增强大学生对“四史”学习的认同感和自觉性。

常态化和创新性是并行不悖的,创新性为坚持“四史”教育常态化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源泉,使其常在常新,这才是保持常态的根本。常态化是创新的土壤和平台,正是基于长期的实践应用,逐步增加量变的积累,才能为质变和创新奠定基础。因此,“四史”教育的长效化机制必须坚持常态化和创新性的统一。

综上,在“四史”学习教育已经蔚然成风的社会背景下,构建高校“四史教育”长效化机制就势在必行。尤其是高校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育人需求。通过科学、可行的制度建设与组织保障,建立严密合理的执行体系和评价体系,辅之以创新性的环境创设和动力驱动,高校“四史”教育方能获得常态化、长效化的机制保障。

猜你喜欢
四史长效机制立德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