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提问 优化数学课堂

2023-11-29 20:29:43李荣华
天津教育·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思维数学课堂

李荣华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又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路径,推动教学效率与成果双重提高。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依然秉持照本宣科的教学方略,导致课堂提问呈现形式化、表象化的特点,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切实提升,无法完成课堂提问的真实目标。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更强调思维的深入性与逻辑的严谨性,为了让学生夯实课堂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立足于创新的教育理念,推动课堂提问的革新与改良,让初中数学课堂不断优化提升。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课堂提问作为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调动学生情绪的重要路径,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更多关注与频繁应用。然而,部分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虽然意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价值,但是无法通过科学合理的形式进行运用,导致课堂提问流于表面,难以发挥切实性的作用。具体而言,不少教师存在“为了提问而提问”的情况,提出的问题既无法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又无法有效推动课堂的进程,是一种“无效”的提问。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有的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组吗?”这时学生通常会回答“知道”或者“不知道”,这样的提问设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提问的效果,沦为单纯的课程引导,无法引发学生思维深度发展。

(二)零散化

课堂提问虽然重要,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也应当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成为串联课堂知识要点的“引线”。然而,部分教师为了让课堂提问的数量多一点,忽略了问题设计质量。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几个知识点便会询问学生“会不会?”“对不对?”“懂不懂?”这样的问题设计缺乏逻辑性,不仅无法加强学生的知识落实,还有可能打断学生的学习思路,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课堂提问要多,但是一定不能过于零散。作为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问得多,还要问得精、问得好,让每一个问题都能直击学生知识的要点,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力支架。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层次性原则

知识的落实与思维的不断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过于心急,也不能过度放任自流,而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让课堂问题设计遵循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与基础知识,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顺序展开问题设计,避免问题难度过大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也避免问题难度过小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问题设计应当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不仅如此,层次性原则还对教师问题设计的时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难免会遇到思维卡顿,对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面而难以深入,这时教师应当及时提出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深入发展的支点,推动课堂教学成果切实提高。

(二)目的性原则

当前数学课堂的提问设计呈现零散化与形式化的特征,究其根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并没有进行明确规划,想到哪里便问到哪里,导致课堂提问质量不佳、流于形式。基于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提问设计中充分遵循目的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立足于教学目标与知识特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具体学情,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有目的。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先询问自己:“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并预设学生的答案,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灵活应对,确保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能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发展思维、落实知识,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度的同时,让教学成果得到切实发展与提升。

(三)个性化原则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雪花,自然也不会有相同的两个学生。虽然身处于同一个班级,听着同一位教师讲同一堂课,但是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统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基于此,数学课堂提问设计也应当顺应这一教育理念,遵循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班级整体的学习情况,还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可以不“一视同仁”,而是要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当教师提问优等生时,可以设置一些拔高性的题目,调动其思维能力,而在提问学困生时,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的题目,既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实践路径

(一)做好课前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课前导入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对教学效率与成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优秀的课前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课前导入多呈现平铺直叙、开门见山的形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增设提问,让问题牵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内容有兴趣、有热情。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把控问题的难度,避免学生因为答不上来而产生畏难情绪。

以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要想学好这一单元,学生应当对“圆的定义”形成具体而深入的认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入这一知识要点。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同学们,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或四边形呢?”学生很顺利地便能回答:“因为那样的话车轮就无法滚动了。”这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为什么不设计成椭圆形呢?”学生回答:“因为椭圆形的车轮无法平稳地滚动。”这两个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虽然回答都很简单,但是与圆的定义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乘胜追击:“为什么车轮的形状只能是圆形呢?”通过前面两个问题,学生能够迅速找到答案:“因为车轮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由此便可以顺利引出本單元的知识要点——圆的定义。

(二)灵活提问,系统掌握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讲的内容学生都听懂了,自己做题却常常不会,这反映出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课堂反馈与学生的做题表现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教师的课堂设计流于程式化、机械化,缺乏灵活变通,学生看上去听懂了,但并没有切实理解,导致教学成果不佳。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提问设计中增设一些总结性的问题,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要提出一些变式问题,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知识夯实成果。

以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内容多、细节杂,很多时候学生虽然能够滚瓜烂熟地背诵概念公式,但是依然不能灵活应用。基于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多考查、多提问、多设计。例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知识点,完成教学任务后,首先,教师可以先进行总结性提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让学生从这一问题出发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与回忆,同时便于教师掌握班级整体的学习情况。其次,教师可以对这一知识要点进行变化:“在△ABC和△DEF中,已知AB=BE,求问△ABC≌△DEF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一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系统化、科学化地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意识。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应用能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人才需求趋势。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肩负着数学知识的灌输责任,应当发挥育人价值,体现出时代特征。在当前的數学教学中,不少学生都存在“只会做题不会应用”的问题,导致数学知识难以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意义与价值。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设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基于具体案例理解与探究数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反作用于现实生活,真正将数学知识内化于心,提高应用能力。

以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整式的乘除》为例,本课学到了“平方差公式”,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在生活中的运用:“小华同学去超市购买水果,已知水果的价格是9.8元/kg,现秤出水果的重量为10.2kg,晓华一下子就算出了答案,请问你知道小华是如何计算的吗?”这种课堂提问设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关联,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具体应用,从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切实提高。

(四)通过问题引导,培养自主思维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的行为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只有当学生能够自主地透过数学现象看本质,才是真正地学会了数学。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复杂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基础概念与公式较多,需要学生记忆与掌握。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要点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实不然,学生依然会因为“会背不会用”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课堂提问成为学生思维的“引线”,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公式推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维。

以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多边形定义和多边形分类”的知识点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公式的推导,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掌握多边形的定义与分类;什么是凸多边形?什么是凹多边形?请分别探究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推导n变形的内角和计算公式。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够得出结论:从多边形某一顶点向其他顶点作对角线,能够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从而自然而然地完成公式推导。然而这一过程过于简单和程式化,无法切实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思维,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设问:“你是否有其他的分割方法,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与合作,经过一番思考,学生都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问题。一个问题得到多个结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落实与推广,课堂提问也成为教学活动中备受重视的组成部分。基于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提问的设计优化数学课堂,避免课堂提问零散化与形式化,在问题设计过程中遵循层次性原则、目的性原则以及个性化原则,通过做好课前引入、巧设灵活提问、创设生活情境以及培养自主思维等路径,让课堂提问真正发挥奇效,让初中数学教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思维数学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