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的行为中探究成长

2023-11-29 20:15谢昱陈来运
天津教育·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内心世界成人内心

谢昱 陈来运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是日本著名的儿童研究专家津守真先生的一本学术专著。书中记录了他作为一个“保育者”在教育一线时的经历与思考,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包括内部的成长和外部的成长。厘清津守真的成长观,不仅能帮助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儿童成长观,而且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基于儿童的立场看待儿童的行为及内心,成为儿童行为的支持者,成为儿童内心的倾听者。

一、津守真的幼儿成长观

(一)幼儿成长的内涵

对于幼儿的成长,津守真有其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成长是幼儿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幼儿外部行动的变化,又包括幼儿自身内部的变化。外部行动的变化是指幼儿的行为比起以往出现了好的变化和发展,即迎合成人的变化,这是基于成人立场而观察得出的幼儿的外部成长的结论,并非儿童真正的主动成长。自身内部的变化是指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去做事、探究,在主动的过程中发生自身行为的变化,这是基于幼儿立场而观察得出的幼儿内部成长的结论。他指出,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自己主动地去做什么的时候,那个孩子是充满自信的。即使他还是一个小孩子,他也有了一个成熟成人的气质。

(二)幼儿行为的意义

津守真认为,孩子的行为是有其意义的。幼儿通过自己的行为认识周围的世界。他指出,“发现某件事的意义”是幼儿想做“某件事”的动机。这种动机驱使他们想探究这件事的“意义”,从而探究他们生活的世界。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接触的世界,他们通过行为而产生身体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己“与世界建立关系的一刹那产生的一种行为反应”,继而通过这种行为反应探究自己所接触的世界。例如:他们爬到椅子底下,探索身体与椅子产生的上下的空间关系。这些行为在成人看起来却毫无意义,殊不知,这是幼儿在用自己的身体探索和感知世界。

幼儿的行为是外在的行动和内心世界合二为一的行为。他们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体验、情感。例如:在小班幼儿刚入园时,“用自己的眼泪、哭喊述说着自身对原有环境的不舍,以及身处新环境的不安。”这些看似表面的外部行为,其实反映着其内心的情感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高兴时手舞足蹈,害怕时收缩身体,好奇时瞪大眼睛。幼儿从不吝啬于向成人表达自己的内心。他们无时无刻不执着于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通过语言、眼神、动作等种种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三)行为的意义中透视内部成长

津守真认为,当教育工作者理解了幼儿成长的内涵,并感受到幼儿行为的意义时,则要学会从幼儿行为的意义中透视其内部的成长。即要学会通过幼儿现在的行为联想幼儿过去的行为,通过幼儿外部的行动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1.由现在的行为联想到过去的行为。

津守真指出,幼儿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育现场中观察孩子,其观察点也只是定格在教育现场中的特定情境,在这个特定情境中定格幼儿的具体行为。这个行为仅仅只是和孩子接触的那个瞬间孩子所展现出的,即在特定的教育现场中的特定情境所表现来的,具有片面性和即时性。而幼儿的成长是一个整体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整体性和长时性。根据在某一时段里第三者看到的某一个片段来看待幼儿不仅断章取义,而且脱离了当时的实际。因此,要透过时间的维度去看待这个行为,探寻现在的行为与过去的行为的变化。即思考:对于这一行为,孩子以前有过吗?以前是怎样的?现在和以前有变化吗?同时,也要想到这个变化中的行为有没有孩子的内部成长的意味,即“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我选择的主体”。如果孩子有了这样的变化,即使这样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虽然只是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也有了内部成长的意义。当教师能够由孩子现在的行为联想到过去的行为时,进而发现现在相比过去的变化,也就拥有了观察孩子自身内部成长的眼光。

2.由外部的行动联想到内心的世界。

津守真指出,在教育现场,教育工作者往往从特定角度和标准的外部来观察幼儿的行为。例如:认为幼儿的行为变得有礼貌,是从社会常规这个特定的角度,从外部观察幼儿的行为而得到的结论;当幼儿在游戏时,观察游戏水平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变化,这是从游戏发展阶段这一特定标准,从外部的观点观察成长。这种特定角度和标准的观察虽然可以让教育现场中幼儿的行为成为有趣的研究对象,但是这样的观察和教育实践未必是与幼儿的成长相匹配的。只从外部的行为进行观察,成人只是一个旁观者,很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意识附着于儿童的行为之上,很容易将教育理念和观点与教育实践脱离开来。因此,教育者不能仅被幼儿外部的变化所吸引,要想到当幼儿有了这些外在行为时,其内心发生的变化。津守真还指出,由外部行动到内心世界的联想会让教师发现幼儿行为的内在意义,即幼儿内部成长的意义。当教师发现了这个意义时,这个行为对于幼儿来说就有了成长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也有了成长的意义。例如:在小班的区角活动中,一个刚入园的孩子总喜欢在娃娃家里抱着小娃娃哄它睡觉,试着从看似这个简单的行为联想到背后的意义。哄小娃娃睡觉的行为可能是她生活中某一个场景的再现,也许在家里,妈妈就是这样哄她睡觉。她通过哄小娃娃睡觉来表现出她对于媽妈的想念和依恋,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她和妈妈分开而产生的不舍和焦虑。当有一天,她走出娃娃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去建构区一起合作搭建自己喜欢的小房子造型时,这个变化意味着她已经用自己的方式消除了因为分离而产生的焦虑。

二、现实启示

(一)纵向看待幼儿的成长

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倾向于对于幼儿横向的评价,用一个评价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幼儿。同一个事物,因其看待视角不同,每个幼儿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表达。同时,同一个行为也可能是不同幼儿内心世界的表现。这些差异决定了幼儿会以自己的方式认知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在现今的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喜欢横向地将幼儿之间相互比较,这种基于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往往忽视了幼儿成长的个体差异性,也会阻碍幼儿的成长。

津守真先生用“昼夜之间”来形容孩子的变化和成长。幼儿一个昼夜之间的成长是无数个昼夜之间的沉淀。由此可见,幼儿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孩子的能力增强了,能用稳定的情绪快乐愉悦地生活时,我们可能才会意识到孩子成长了。在那之前,他们的成长几乎是每天觉察不到的,他们早上起床,晚上睡觉,我们看似平淡的昼夜之间,孩子却在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幼儿有自己成长的节奏,一个变化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昼夜之间的时间,对于另一个孩子却是无数个昼夜之后的等待。由此可见,幼儿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个幼儿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成长历程,每个幼儿都有着其特定的成长步伐和节奏。

(二)深度探究幼儿的内心

津守真指出,当孩子身边的成人对于孩子的行为进行关注并思考行为的深层意义时,就会发现幼儿的内部成长,真正回应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其内心世界的倾听者和回应者。如果教师只盯着孩子的世界里那些可触的东西,会让自己失去想象力并且错失孩子的成长。因此,我们要把幼儿的行动理解为内心世界的表现,通过行为去探究幼儿的内心。当我们在这个立场上来审视问题时,幼儿就有了理解者,从而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行为,实现内部的成长。

深度探究幼儿的内心,并作出有生命力的回应,由此使每天和幼儿接触时的教育行为会更加妥当,成人和幼儿在一起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积极、更有意义。

注:本文系基金项目淮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BJK20201019)的研究成果。

(徐德明)

猜你喜欢
内心世界成人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王志惠:用拼布“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成人不自在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Un rite de passage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