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任务统领下的主题教学

2023-11-29 17:29赵红彬
语文建设 2023年10期
关键词:白猫芙蓉凶手

赵红彬

【摘要】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创设符合学情和文本特质的情境,设计具有驱动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情境、任务的统领下,以语言品析为抓手,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能够有效解决主题理解这一教学重难点。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猫》为例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情境;任务;主题;语言品析;关键词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如何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設计恰当而有价值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主题,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以教学郑振铎先生的《猫》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探索。

《猫》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创作于1925 年。这篇文章以“我”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发生的故事为明线,以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为暗线,表达作者深刻的自我反思,体现“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哲理。这也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2]相契合。但由于文章行文细腻,语言隽永,七年级学生在理解这一主题时尚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第三只猫(花白猫)”的描写,既是文章的写作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主题的难点。在教学时,部分教师不能创设恰当的情境任务,因之无法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导致课堂落入“一言堂”的窠臼;部分教师没有把握住语言品析这一抓手,不能引导学生深入赏析关键词句,因而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浮于表面。可见,在恰当的情境任务统领下,通过品析语言理解文本主题极为重要。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义教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3]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应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创设的一种具体的场景或氛围。它必须真实而有意义,聚焦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依据学情,体现解决问题的路径。

从日常教学实践来看,创设情境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生活法、故事法、图画法、音视频法、表演法、悬念法等。对于《猫》这篇课文的主题理解,笔者确定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对三只猫特别是花白猫命运的分析,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本文“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主题。为达到这一目标,笔者采用了悬念法创设总的学习情境。

《动物与人》专栏征稿启事

猫是一种可爱乖巧的小动物,可是作家郑振铎笔下的一只花白猫却突然被卷入“ 芙蓉鸟被害案”。郑振铎先生推断“凶手”是花白猫。可到底谁是“凶手”?在这只小猫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它又有怎样的结局?

学校公众号“风采少年”要推出一期“动物与人”的专题报道,请你化身小法官,积极参与“芙蓉鸟被害案”的调查工作,写出200 字左右的调查结论,并针对该事件向大家发出倡议。

学校公众号“风采少年”编辑组

2023 年9 月20 日

该情境的创设基于两点:一是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普遍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且对小动物都有喜爱之情。“芙蓉鸟被害案”充满了悬念,让学生带着疑惑化身“小法官”去寻找真正的“凶手”,为花白猫沉冤昭雪,能够激发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兴趣。二是符合文本特质。文中有一个关键段落:“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4]要深刻理解文本主题,必须引导学生对此段中的“没有判断明白”“妄下断语”“冤枉”“暴怒”“虐待”等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剖析。而创设此情境,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设计层进式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何谓“学习任务”?义教新课标指出:“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5]基于此,笔者认为,学习任务是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预设的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应当具有驱动性、挑战性。驱动性表现为学生能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主动思考、勇于合作、敢于表达,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撞思维的火花;挑战性指能够让学生具有挑战未知的认识,通过理解、分析、对比、推理、判断等方式,实现思维的高阶发展。

“芙蓉鸟被害案”是文章的中心事件,也是理解文本主题的关键性事件。“现场”是怎样的?“凶手”是谁?“我”为何判断“一定是猫,一定是猫”?花白猫有哪些不幸的遭遇?结局如何?如果将以上问题设计成一系列具有悬念性的学习任务,既能驱动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又具有极强的挑战性。为达到理解文章主题这一学习目标,笔者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从“案发”“破案”“追凶”“惩戒”“真相”五个方面,设计如下层进式学习任务:

任务一:走进“案发现场”

勾画关键词句,了解“芙蓉鸟被害案”的现场描写,概括芙蓉鸟被害时的景象和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借助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确认“凶手无法确定”这一事实,为下面的学习任务作铺垫。

任务二:剖析“我”的破案

1“. 我”对“凶手”是猫的判断,有哪些“证据”?你认为这些“证据”是否确凿?

2“. 妻”和“张妈”在“我”“断案”时有何表现?她们对“我”的“断案”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深入理解“我”基于对花白猫的反感和偏见,从而判定“凶手”是花白猫这一事实。

任务三:回放“追凶”过程

1.大家一开始去找花白猫时,没有找到。“我”当时是怎么想的?你如何理解“我”的想法?

2.最后在哪里发现了花白猫?它当时在干什么?“我”的心情怎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理解“我”的“暴怒”心情,进一步加深对作者当时主观臆断的认识。

任务四:了解“我”的惩戒

“我”对花白猫是如何“惩戒”的?花白猫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凭借直觉思维,理解“我”对花白猫的“虐待”,从而理解作者的忏悔之情。

任务五:揭示“凶案”真相

“芙蓉鸟被害案”真正的凶手是谁?大家有没有看到作案的过程?花白猫是不是被冤枉的?

設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理解“妄下断语”“冤枉”等关键词语,确定花白猫确实是被冤枉的。

以上五个学习任务,笔者都预设了学习成果,这里不一一列举。从学习方式上看,“任务一”“任务四”“任务五”难度较小,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默读并勾画、批注关键词句,形成结论,并进行个人展示;“任务二”“任务三”难度较大,需要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先反复朗读相关内容,勾画关键词句,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进行自主思考、推理、判断,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最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

三、借助关键词品析语言,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语言文字是文本解读的重要依据,也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基本、重要的学习内容。义教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6]据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重要词句”在文本解读方面的作用;要通过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关键词句,了解其表现出的人物形象、现实生活环境以及其他内容,进而解读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等深层意蕴。基于上述情境任务,结合《猫》的语言特点,笔者引导学生对“芙蓉鸟被害案”的相关课文内容进行精读。从描写、用词、句式三个角度,借助语言品析尤其是对关键词句品析这一抓手,达到学习目标。

首先是描写的角度。文章对“芙蓉鸟被害案”的描写形象生动,达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从描写对象看,主要涉及“花白猫”“黑猫”和“我”“妻”“张妈”“三妹”“李妈”等动物和人物;从描写方法看,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如文中对张妈的语言描写:

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张妈是第一个看到芙蓉鸟被害现场惨象的,在跟“我们”描述现场后,她发出了上面的疑问。针对这一语言描写,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是什么东西说明张妈见到‘凶手了吗?”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默读并勾画关键词句并思考、批注,然后进行个人展示。预设学生通过张妈的疑问,充分认识到她只看到了芙蓉鸟被害的结果,从而得出当时并没有人见到芙蓉鸟被害的过程,没有人见到“凶手”这一调查结论。又如这一段描写: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上面的语段,通过李妈的语言描写和黑猫的动作描写,揭示出“芙蓉鸟被害案”的“真凶”,同时触发了作者后面的感慨。笔者让学生反复诵读,勾画出“又来、飞快、逃、衔着”等关键词句。然后通过品析、推理,得出下面的调查结论:“又来”说明两只芙蓉鸟都是被“黑猫”吃掉的,“看见”表明李妈、“我”均看到了它吃掉第二只芙蓉鸟的过程。因此,“芙蓉鸟被害案”的真正凶手是黑猫,花白猫确实是被冤枉的。

其次是用词的角度。文章的语言具有用词精当、含义深刻的特点。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作者在文中使用了许多精妙的词语,对句子的中心语加以修饰,以便更好地表情达意。如:

(1)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2)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笔者要求学生朗读相关文字,先自主思考、推理、判断,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推选代表进行小组展示。在“破案”环节中,作者判断“凶手”是花白猫时,前面连用了两个副词“一定”。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一定”表示坚决或确定、必定,加重了句子的语气,充分显示了“我”的主观臆断。在没有见到“芙蓉鸟”被害过程和“凶手”的前提下,就作出“凶手”一定是猫的判断,是没有真凭实据的。“好像”又是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我”并不确定花白猫在吃鸟腿。“一定”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主观臆断。

最后是句式的角度。文中使用的句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如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倒装句等。倒装句是一种为了特定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其往往起强调、突出的作用,能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如: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这是“追凶”环节的一个重要语段,作者用一个倒装句,表现“我”在“愤怒”时找寻花白猫的心理状态。笔者这样设问:“这个倒装句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预设学生通过分析“我以为”的倒置,理解这一句式的强调作用,了解到花白猫并不是“畏罪潜逃”,从而得出“畏罪潜逃”是作者的主观臆断,是作者安插给它的罪名这一调查结论。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语言品析环节,教师应充分放手,并多一些耐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地交流、讨论、合作、展示,敢于发表独到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唯有如此,方能避免课堂落入“一言堂”的尴尬境地。

以上学习任务完成后,笔者回扣课程开始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化身“小法官”,调查“芙蓉鸟被害案”之后,经过充分的交流、讨论,撰写调查结论并提出倡议。这一设计既能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文本主题这一学习目标,也能对学生起到情感熏陶的作用。笔者预设的示例如下:

同学们,作为一名小法官,我们今天对“芙蓉鸟被害案”从案发、破案、追凶、惩戒、真相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依据文中“我”的陈述,以及“妻”“张妈”“李妈”等人的证明,我认为,在大家自始至终都没有确定的证据的前提下,作者凭借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导致花白猫一步步地被怀疑、被确认、被惩戒,最终逃离,死在邻家。因此,当发现“真凶”是黑猫时,作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内心十分自责和忏悔,但永无改正的机会了。

同学们,《猫》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动物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家园,它们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尊重生命、善待动物”,让花白猫的悲剧不再发生。

综上所述,在《猫》的教学设计中,为达到理解文本主题这一学习目标,笔者创设了符合学情和文本特质的情境,设计了具有驱动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二者的统领下,以语言品析为抓手,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层层深入,使这个教学重难点得到有效化解。从具体的课堂实践看,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合作、大胆展示,课堂气氛活跃,对文本主题的理解透彻而深刻,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3][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3,45,45,14.

[2][4]温儒敏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1,95.

猜你喜欢
白猫芙蓉凶手
凶手是谁
处死“凶手”
谁是幕后凶手
女巫和白猫
黑猫白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的芙蓉李树
脑筋急转弯
真正的凶手
黑熊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