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培养改革研究

2023-11-29 17:32马洁武元鹏王平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价

马洁 武元鹏 王平

摘    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有关能源战略部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文章以能源材料类学科为例,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招生规模扩张快、评估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清晰、产教融合不深入、专业实践不充足、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弱等问题,从制定培养方案、完善配套师资、明确论文要求、搭建实践平台和构建评价机制5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改革措施。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改革;质量评价;能源材料类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2-0001-03

一、引言

面对能源发展新趋势、能源格局新变化、能源技术新革命,国家相继出台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等纲领性文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能源革命”的战略思想。能源材料作为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开发、制备和应用等技术不断革新,导致对能源材料类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现象,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作为能源材料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紧抓时代脉搏,改革培养方式和专业实践环节,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1]。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师生比例不均衡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74万人,比2022年(457万人)增加了17万人,比2020年(341万人)增加了133万人。从报考数据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激增、扩招速度加快、招生规模扩大。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入职门槛提高、留校难度增大、高精尖领域教师稀缺,加之高校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选拔要求越来越规范严格,导致高校教师队伍人才缺乏。研究生招生人数激增,而高校教师储备不足,导致师生比例不均衡,研究生指导质量难以保证。

(二)研究生培养环节不健全

2020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研究生培养工作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研究生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缺乏明确的区分度与层次感,很多课程是本科生课程的复制与延伸,缺乏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与前沿性;对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授课教师不足;对于教学形式,多数仍停留在传统授课方式上,未结合课程思政、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改革;对于研究生质量评估,起步晚、制度缺,人才需求和就业动态反馈机制不完善,对于指标体系中分值、权重的合理性仍需论证,对于各学科的专业特色,缺乏深入研究,导致评估体系不科学、不具体、不多元、不健全。

(三)研究生培养分类不明确

我国研究生种类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更加偏重技术应用和实践[2]。目前,还有许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并未将两者明确区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不足,产教融合不深入,缺少与社会和企业的有效衔接,加之相应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因此,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改革

文章以能源材料类学科为例,从培养方案的制定、配套师资的建设、毕业论文的规范、实践平台的搭建和评价机制的构建5个方面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改革措施。

(一)制定培养方案,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正规化进行,打好“培养之基”

1.完善培养方案。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能源材料类学科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学科,其研究生的培养适应国家能源战略需要,服务西南石油大学“一体两翼”整体布局。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将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求相结合、能源材料知识与材料科学基础相融合、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整合作為制定原则。同时,结合高校特色,培养方案应聚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油气田材料及工程应用,注重与新能源、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工程等学科交叉,在新能源材料和油气田材料相关领域突出其特色。

2.落实培养环节。培养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其中,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在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3]。根据能源材料类学科的发展趋势及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除了专业必修课程外,还应增加个性化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在研究生个性化课程设置方面,应将能源材料类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分方向做精做细。例如,新器件方向设置“能量转化与器件”“电池工艺学”“应用电化学”“锂离子电池设计与技术”等课程;光伏发电方向设置“半导体物理”“光伏发电系统”“新能源发电系统检测与控制”“太阳电池技术”等课程;氢能方向设置“氢能导论”“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转化及控制技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在研究生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加强学生对方法论的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工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除了专业基础课开展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及操作实践外,还设置了工程项目管理及案例分析、实验室安全及应急处置、专业实践、学术交流活动等实践类课程,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4]。

3.重视实践。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

节,包括专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或学科竞赛、学术交流活动、学术训练等部分,其中,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环节,研究生需到校内外相关实践平台通过集中与分段、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结束后,以实践报告形式进行考核。学术交流活动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应参加5次学术讲座,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学术训练包括阅读和整合文献能力、实验设计和实施能力、表达和写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培养内容,通过文献报告、英文文献翻译、项目(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

(二)完善配套师资,保障专业學位研究生培养指导专业化开展,配好“指导之师”

在“双碳”时代到来之际,能源材料类学科必须抓住时机,完善配套师资,搭建校企联合平台,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培育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高层次人才。

1.大力支持校内导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使导师及时掌握能源材料领域最新产业需求和发展动态,引导导师提升转化科技成果和咨询服务的能力,并与企业共建科研平台、创新联盟、实践基地,做到设备、人才、平台、技术等资源共享,为研究生成长培植沃土。

2.努力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能源材料类学科应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实行“行业产业导师+校内导师”联合培养机制。行业产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参与指导研究生选题、开题、实验开展、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全过程,加强培养单位和行业产业人才的交流和共享。

3.积极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到校主讲专业课程。企业管理人员作为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传播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掌握行业技术领域最前沿信息及市场行业动态,有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邀请地方党员干部、劳动模范、工匠楷模、专家学者等上讲台,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4.建立导师约束机制,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5]。研究生导师应具备主持横向科研项目、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的能力,或具有职业工程师培训资格,或参加工程技术应用大赛,以此适应行业需求及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明确论文要求,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规范化完成,立好“毕业之规”

首先,应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需来源于工程实践,同时服务于工程实践。其次,应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容需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标,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项目到工程应用价值评价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应验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在理论分析、测试技术、数据处理、仪器设备和工艺方法等方面是否有创新或改进。最后,应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形式多元化,强调以应用为导向,可以通过调研报告、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等形式来呈现。

(四)搭建实践平台,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一体化运行,搭好“实践之台”

1.搭建“三共建一共享”校外专业实践平台。第一,共建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与能源材料类学科相关企业签订产教融合合作协议,加强科研交流。第二,共建省部级研发中心,以企业工程问题为导向,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第三,共建校企联合基金和奖助学金,培养“订单班”研究生,以企业工程项目为依托,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学位科研人才。第四,共享科研成果,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师资团队的知识水平,通过联合人才培养,培育符合校企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2.构建“三培训一提升”校内专业实践平台。由于能源方向,尤其是新能源方向起步较晚,存在实践平台短缺、科研设备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制定校内“大型仪器培训、职业工程师培养、自研自制设备研发”等培养环节,成立研究生工作站,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解决研究生在校内进行专业实践难的问题。

(五)构建评价机制,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水平提升,建好“评价之制”

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加强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因此,建立专业实践评价机制是对其成效的有力监督[6]。

以能源材料类学科为例,专业实践质量评价可以从导师—学生—企业—成绩的角度,分别从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学生实践提升能力、企业实践培养能力、专业实践成绩评价4个方面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表1)。

专业实践质量评价中的每项指标分为5个等级,即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一般(70~79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60分以下)。对于评价结果不及格部分的内容和比例,需采取相应措施整改或调整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将督导专业实践培养工作做到细致。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打造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的精品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此外,企业的实践培养能力和专业实践成绩都能得到相应提升。通过评价体系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对比,找到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提升,同时又对专业实践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完善,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总之,在中华民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的战略部署,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满足新能源材料领域对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针对能源材料类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按照“管理创新、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改革思路,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确立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传统,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面向产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鲜成,吕阳,贺彩虹,等.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2):24.

[2]  罗清海,曾涛涛.地方高校专硕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基于南华大学土木与水利学位点建设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1):65.

[3]  侯振安,谢海霞,闵伟.研究生“土壤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3(2):89.

[4]  郝德贤,牛新春.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政策变迁与改革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1):3.

[5]  周伟.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职教师范生“三导师”制建设及保障机制[J].高教论坛,2022(3):16.

[6]  陈正.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7):26.

收稿日期:2023-04-28                                                          修回日期:2023-08-10

作者簡介:马洁(1990—),女,山西太原人,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聚合、学院教学运行与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一般项目“能源特色材料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JG2021-547)、“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行业高校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G2021-589);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四川省光伏产业产教融合综合示范基地”(川财教〔2022〕106号);2021年成都市鼓励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发展人才项目“太阳能产业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成财制〔2021〕2号);2022年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改教研一般项目“能源材料类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2022JG049)

猜你喜欢
专业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价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BP神经网络在软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