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3-11-29 06:31◎徐
少林与太极 2023年10期
关键词:拳种武术育人

◎徐 潇 阎 彬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2020年,高等教育司在工作要点中提出,高校在教学活动中,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相关思政要素,将其与知识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教育育人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迅速在全国高校成为研究热点。

武术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蕴的思政元素和传统文化,不仅是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优质资源,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深入挖掘高校武术课程的思政要素和育人内涵,探索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对于通过武术技术教学与文化教育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培养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塑造以德为本的道德品质,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

(一)武以立德 术在育人

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是武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虽有众多拳种,但武德是各拳种所默认遵循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各拳种在择徒授艺时,都特别看重所授之人的个人品德,也会在传拳授艺的过程中进行武德教育。如在武德教育之后仍有失德行为,就会被逐出师门,而有些拳种甚至宁可失传也不轻易传授,如苌家拳在创拳之初就立下“非其人不传,宁可失传,决不滥传”的戒律。

武德中蕴含的“崇武尚德”“心怀家国”“与时俱进”等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个人品德与意志品质不谋而合。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之中,武术教学带来的强身健体的外在效果和武德教育的内在化浸润在内外结合中相得益彰,能够强化当代大学生“崇武尚德”的思想和“心怀家国”的意志。武以立德,术在育人,武术教育完全契合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二)讲好武术故事 培养爱国情操

武术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互交融,产生了众多值得令人深刻学习的历史事件。例如,少林武僧抗击倭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明嘉靖年间,倭寇大举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朝军队无力抵抗,使百姓蒙难。此时,少林武僧自觉组成抗击队伍,对倭寇进行了有力的还击,有效阻止了倭寇的入侵,保护众多百姓,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军队参战后,才逐步退出战场。少林武僧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武术“心怀家国”的精神,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高校的武术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中做好宣传工作,通过讲解这些故事背后的主人翁以及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切实发挥模范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做到与国家同进步,与时代同进步。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作敢为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感受武术前辈的武德修养与师德传承。

(三)传承武术礼仪文化 弘扬优秀民族精神

中华武术礼仪文化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部分。武礼可以说是武术练习者约定俗成的一套规则,是他们武术行为中默认遵守的行事准则。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现代武术礼仪形式主要有:徒手礼和持械礼。“抱拳礼”是常见的徒手礼的一种形式,它的含义有:左手为掌代表文,右手为拳代表武,左手掌放到右手拳面上代表了“文武兼备”。通过这些武术礼仪形式,可以让我们感受武术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尊师重道、诚实守信、勇敢自信、文武兼修等。在武术课程大纲上就有规定学生在武术练习阶段,不但要学习武术技击技能,还要学习武术礼仪含义。

武术礼仪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停留于表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达到深刻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作用,并继承和发展。高校武术教育实施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武礼教育,促进学生养成知礼、守礼、行礼,虽然行礼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是会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会逐渐转变为内在意识,也会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出武术独特的育人功能。

(四)强身健体 淬炼意志品质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武术人刻苦学习,磨炼意志的标志。虽然在大学课程中,不需要学生如此刻苦的学习武术技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描述,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古以来武术人所传承的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意志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中国的文化的入侵,尤其是日韩文化和西方节日的渗透,使得很多大学生已经迷失在了资本主义、拜金意识、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里面,没了大学生该有的朝气,甚至是审美观严重扭曲,如男子以阴柔唯美,缺少阳刚之气,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是可怕的。

所以,通过武术的学习,能够督促大学生保持“刻苦奋进、刚健有为”的品质,就算做不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是能够理解中华武德文化渊源,发现中华武德的“根”之所在,感受中华武德的文化底蕴,做到了这些对于大学生更好地抵制落后思想,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更重要的是淬炼意志品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的要求是在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精准融合思政元素教学内容,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这一要求明确了专业课程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所以,武术课程的思政教育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高校武术作为一门技术类课程,其开展的目的是通过武术技术的学习,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同时,通过理论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所以,武术课程思政的融入,主要是在技术教学中精确寻找切入点,在技术教学中同步实施思政教育,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在每堂课之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在课堂中完成思政教育。

(二)多元化武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武术课程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跟随学习的被动式教学。在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感不强,融入性较差,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武术课程思政的教学中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设施,营造情景式教学,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的同步同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化的教学实施已在校园中普遍使用,这为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线上线下相结合,使思政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教学,在课下依然保持思政教育的同步;场馆化教学,充分运用校园内的场馆设施,营造情景化沉浸式的教学场景,使学生浸润于场景的感染中,主动融入思政教育,充分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始终是理论性的学习,需要在实践中对课程的内容才能有充分的感受,因此应充分利用校外的实习基地,拓展学生真操实练的技能,在实践中内化武术课程的思政教育。

(三)团队化武术课程思政教师体系

武术包含诸多拳种类型,高校武术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不同的武术拳种内蕴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如太极拳种的太极文化、形意拳种的阴阳五行等等,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同的拳种在高校武术课程中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会形成每位教师依据自身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思政教育,虽然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但整体来看,没有形成体系化、团队化的武术课程思政教育,不利于“大课程思政”的构建。

因此,以教学团队为组织形式,建立武术课程思政集体教学研制度,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开展合作教学教研合作,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方面,到课堂授课、见习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等环节,对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技能融合的重点、难点、前瞻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对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进行定期研讨汇报,全面激活专业课堂教学。从技术的攻防含义到理论的故事化融入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构建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的体系化建设打下坚实的教师团队基础。

三、结语

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代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思政元素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相得益彰。在高校的武术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崇武尚德”的思想,更能够提升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在高校的武术课程思政教育中,应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精准融合武术课程教学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团队化的教师体系,必定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拳种武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武术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