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轻触即跳
——深圳赛格大楼摇晃的猜想与启示

2023-11-29 06:31汤庆章
少林与太极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楼共振太极拳

◎汤庆章

当今对太极拳武术功能的怀疑,莫过于被广泛诟病的“阎芳推手”。其实,这种神奇的推手方式在太极拳好些门派中都存在,只是夸张程度不同而已。北京祝大彤、马长勋、肖维佳等名家,以及耳闻屏见的马岳良、石明、黄震寰等太极拳大师,都展现过这种“轻触点发,沾手即跳”的神奇功夫。2015年,经吴彬老师引导,我曾向祝大彤、马长勋、肖维隹等老师当面请教。遗憾的是,也许是他们礼貌和客气,或许我不懂劲,他们的这种功夫没有在我身上表现出来,而在其学生身上却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初我把这种推手方式,理解为他们自己门内独特的训练方法,对外人丝毫不起作用。事实也是如此,阎芳的推手就对体验的采访记者无可奈何,让人们更相信他们师徒配合训练的可能性。随着视频传播的发达,更多类似的推手风格陆续出现。比如黄震寰先生,黄先生我虽未谋面,但他的弟子李焕喜先生与我是神交拳友,互有文字交往,最近在网上也看到李老师推手也是类似风格,这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太极拳推手“轻触即跳”的独特现象。

李焕喜老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科技部项目专员,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发表科技论文一百余篇,三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后调“民进”北京市委任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退休后受聘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任常务副院长,创编无极太极养生功法,著有《一个自然科学家所领悟的老子人文智慧》;现为中国武术六段,“人民太极”首席专家。李焕喜先生要学问有学问,要地位有地位,已经功成名就,决不会为太极拳小技自欺欺人而致身败名裂。我想他的学生也绝非沽名钓誉之徒,仅仅为了配合老师的表演就让自己在大众面前丢人现眼。由此猜想,此类推手并非配合作假,其特有风格和原理具有思考意义和研究价值。

历史经验和科学发展史反复证明,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才有机会理解并创造出超常的成果。中国老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功夫在诗外”等说法,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学习太极拳,有必要关注和了解其他领域,借鉴不同领域的知识观念和现象原理作跨界联想,这种“扯南衫,盖北网”胡思乱想的思维方式,或许会产生奇思妙想。

2021 年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联想:深圳华强北的地标性建筑,高达355.8 米、总计79层的深圳赛格大楼,在没有任何征兆下突然开始晃动起来,仿佛有什么巨大的力量在摇摆它。不论是楼里的人还是附近路过的人,都吓得四处逃窜,场面就像是灾难片一样。对于超高大厦来说,发生抖动是正常的,只不过平时抖动的幅度非常小,察觉不到。令人惊异的是,这次赛格大厦晃动,周围的其他高楼大厦却若无事一样没有变化。专家组在排除了地震、台风与视觉误差等因素之后,认为导致大厦发生晃动的原因,很可能是共振现象。后来,施工方将楼顶的26米高的桅杆天线截短为13米,规避了共振频率,大大减少了大楼晃动的次数,收到明显的效果。

赛格大楼与2020 年虎门大桥的共振抖动有些类似,科学家们说,共振现象不仅存在于地球的物体上,在宇宙中也可以看到。太阳系最大的木星周围,它的三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就形成了宇宙中独特的共振现象--—轨道共振,三者绕木星的公转周期达到了几乎完美的1:2:4 的共振状态。不仅是卫星,更大的天体上也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海王星和冥王星,公转周期呈2:3的比例。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甚至自己和自己共振,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达到了2:3的状态。

在共振的作用下,看似几片飘浮的白云,通过大楼天线塔尖传导的能量,竟然“四两拨千斤”的晃动了整个大厦。这说明能量并不需要非常强大,仅仅通过极小的连接贯通,只要足够“精巧”,就可以产生极大的力量效果。我把这个物理效应与太极拳的“内劲”发放进行联想,太极拳大师用极轻的手指甚至意识,真有可能传导出巨大的击打能量。我年轻时就亲身体验过重庆喻铭心先生和成都林墨根先生的太极拳推手,喻铭心先生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不到40公斤,年逾七旬,手指轻触就将我放飞倒在床上。林墨根先生八十岁以后,用不到一寸的短行程动作轻击我手臂,其爆发力将我如挂画似的贴在墙壁上。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接触点极轻,打在身上几乎没有触痛感,但其蓄势动作和能量爆发比较明显,可以感觉或观察出来,并没有神奇到阎芳师徒推手,手指轻触即东倒西歪连摔带跌的狼狈场景。太极拳轻触即跳的神奇推手,要突破阴阳八卦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封闭循环,运用现代观念和科学仪器来进行验证或证伪。

20世纪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科学与技术)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而在欧洲发生?”这一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引发了一场“中国古代到底有无科学的争论”,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其原因是中国社会重实用技术、轻理论研究的文化传统。确实,中国古人往往满足于实效功用的“知其然”,不再穷根究底探索“所以然”。在太极拳圈内,也偏重武术的实用技击效果,忽略了太极拳基础理论和底层逻辑的研究。特别是徐、雷二人之间的约架斗殴,警醒了太极拳门内的实战需求,提出“实战是检验标准”向其他格斗术借鉴学习。表面上看似乎会丰富太极拳的武术技巧,其结果将与太极拳的武术功能背道而驰。因此有人提醒:“如果我们不搞清楚太极拳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忽左忽右是难以把握太极拳前进的正确方向。所以简单地将太极拳变为体操或舞蹈,或变成单纯的养生术,或者又简单恢复太极拳的绝杀搏斗功能,那都是盲人骑瞎马,都是在戕害太极拳。(出处不详)”须知,太极拳发明的技理原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身体条件、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由于汉民族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身高与体力,与其他民族相比并无优势。为弥补先天性的不足,古代先贤才在传统外功拳术的基础上,运用道家的智慧方法、佛家的慈悲心怀与儒家的进取精神,化刚为柔,由快变慢,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的格斗本能。这种以“无为无不为”为指导思想,“用意不用力”为基本原则,“大松大软、积柔成刚”为训练方式,“知己知彼、舍己从人”的搏斗技巧,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武术领域的实践和创新,走出了一条与传统武术观念和现代体育思想相反又相成的独特道路。

若把技术发明定义为“术”,科学发现定义为“道”,“道”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基础理论,非常复杂。首先,“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说不清讲不明的,西方称为不可言说的“默会知识”。第二,道是万物从无到有的起源,是自然形成的底层基础。第三,道是事物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则的发现,恒定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第四,道的获取是由悟而得,由思而进,发现的“道”可运用于其他“术”的领域,所谓“理唯一贯”。王志远先生说:“中国古人认为,如果一个人悟道的话,那么他无论是学书法、武术或是中医,都容易理解并深入,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易经》《道德经》,还有专门研究人体奥秘的《黄帝内经》,以及军事领域里的《孙子兵法》等等,都可以算是中国的基础科学理论,它们规定着中国所有的传统技艺和价值标准,只不过它以智慧的玄学形式出现。因此,这些传统的基础理论深奥玄妙,概念和路径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结果“非有夙慧,不能悟也”。西方科学理论则概念明确、逻辑路径清晰,强调实验证实或证伪,因而结果明确。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有言:“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因此,我们要抛弃唯我独尊的民族主义,突破夜郎自大的狭隘思维,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和科学基因,跨界联想,运用现代语境,找到东西方思维模式上的最大公约数,取长补短,携手并进。

爱因斯坦是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最初提出相对论也没有被科学界接受。正是爱因斯坦的好奇心与穷根究底的异端思维,才有了科学假说到科学创新的伟大成就。临终前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对奥秘的好奇心和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他说:“我们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便是模糊不清的。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倘若真能如此,即使只领悟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闫芳等太极拳大师“轻触即跳”的推手方式,至今我也没有切身体验过,但从理论上逻辑推导是可能的,还得等待更多的实验验证。跨界联想还是有益的,至少,深圳赛博大楼的摇晃,给了我在太极拳练习中一些启示:

一、太极拳是练能量,不是练力量

太极拳经曰:“用意不用力”。太极拳明确提出抛弃力量,但太极拳真正的“内劲”在牛顿力学中是得不到解答的,只能在新开辟的量子力学领域中探寻科学根据。因为能量不需要非常强大,只要足够“精巧”,就可以通过极小的连接贯通,形成同频共振,产生极大的力量。人也是一个能量体,“大松大软”的放弃力量,用极轻的手指甚至意识,也许真有可能传导出巨大的能量。(详见拙文《太极拳的力量与能量》)

二、太极拳要轻虚灵动,不是落地生根

太极拳经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筑牢地基是一般大厦的基本原理,据说为了竞标,赛博大厦地基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设计没有呼应配合,设计单位仅仅先设计了大楼地下基础,夺标后才设计上层建筑。而常规性的牢固地基设计是审定标的的重要因素,设计者与审批者可能没有考虑到绝顶高层对地基的特殊要求。据说迪拜有一世界高楼,并不是加强地基硬度,其地基反而建筑在沙地里,沙土的流动性保证了大楼在受到外力影响时,有微小的波动适应性,减少了大楼正面冲击的力量。建筑物的地基相当于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不是越牢固越强大就越正确,太极拳最高境界是“灵”,即对信息的把握应对,以极小的微动顺应其变。所以太极拳推手不要追求推拉不动落地生根的“阵地战”,也不是坦克大炮横扫千斤的“攻坚战”,而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信息战”。稳重轻灵避实善变,才能“由懂劲而阶级神明”。

三、遵规守矩,“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太极拳经曰:“得来不觉费功夫”,急于求成缺乏细节是大楼晃动的又一个原因。赛格大楼以每2.7天建一层楼的速度自豪。这种急于求成的施工方案,必将破坏许多施工规范,影响工程质量,留下许多漏洞和短缺。据说为省钱和便宜,该大厦采用了含盐的海砂修建,其高盐分极易腐蚀钢筋从而降低强度,最终留下祸秧。太极拳经有一句话:“知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规矩”就是太极拳最基本的方法和规则要求。凡符合规矩的方法,就是正确的方法。由此可见,太极拳每一步骤都是极精细的要求,绝不能违反规矩一蹴而就的急于求成,正如参天大树,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因此,学习太极拳,需要认认真真地落实每一个细节要求。即“知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猜你喜欢
大楼共振太极拳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未来已来8
安然 与时代同频共振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LCT ONE大楼
大楼
改革是决心和动力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