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患儿免疫反应的影响及近期疗效分析

2023-11-29 09:36黄卓燕苏立礼周敏娴杨丹奇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19期
关键词:滴剂含服舌下

黄卓燕,苏立礼,周敏娴,杨丹奇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变应性鼻炎主要是以清水样涕、阵发性喷嚏等症状为临床表现,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炎症性鼻部疾病。若患儿未能予及时治疗,则可随着病情加重,出现支气管哮喘、结膜炎等并发症,从而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现阶段,对症药物是临床针对变应性鼻炎患儿常采用的治疗方案,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虽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但经长期随访发现,患儿病情缓解率较低,且3 个月内复发率较高[1]。粉尘螨滴剂属于一种免疫治疗药物,而舌下含服是其给药的方式之一,可通过发挥调节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常用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等疾病患儿的治疗中,且现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2]。基于此,开展本研究,旨在分析舌下含服免疫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收治的76 例变应性鼻炎患儿分两组,各38 例。对照组患儿男患儿20 例,女患儿18 例;体质量24~46 kg,平均(35.48±4.57) kg;年龄6~14 岁,平均(9.47±1.59)岁;病程3 个月~8 年,平均(2.83±0.45)年。观察组患儿男患儿21 例,女患儿17 例;体质量24~47 kg,平均(35.42±4.51) kg;年龄6~14 岁,平均(9.45±1.57)岁;病程3 个月~7 年,平均(2.88±0.49)年。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①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年,天津)》[3]中标准,并伴有清水样涕、阵发性喷嚏等症状;②依从性良好;③粉尘螨皮肤点刺试验均为阳性。排除标准:合并呼吸道疾病(肺结核、哮喘等);存在免疫性疾病;对本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史;合并器质性鼻部疾病;近3 个月内接受过其他治疗;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研究已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患儿法定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予以对照组患儿对症药物治疗: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11,规格:0.5 g∶2.5 mg), 2.5 mg/次,1 次/d,用药2~4 周,临床症状控制后可视病情变化调整,不使用或者症状发作明显时按原方法使用1 周,共观察1 年。上述基础上,观察组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2,规格:2 mL/瓶,粉尘螨滴剂1 号:蛋白浓度1 μg/mL;粉尘螨滴剂2 号:蛋白浓度10 μg/mL;粉尘螨滴剂3 号:蛋白浓度100 μg/mL;粉尘螨滴剂4 号:蛋白浓度333 μg/mL;粉尘螨滴剂5 号:蛋白浓度1 000 μg/mL),治疗过程分为剂量递增阶段和剂量维持阶段,第1 周:使用1 号,第2 周:使用2 号,第3 周:使用3 号,1~3 周的使用剂量:于每周的1~7 d 分别为1、2、3、4、6、8、10 滴的剂量递增方案进行治疗,为剂量递增阶段。患儿使用方法:在家中每日固定时间滴于舌下含服2 min 后吞服,10 min 内禁食禁水,1 次/d。年龄<14 岁第4 周开始使用4 号,使用剂量:3 滴,14 岁的患儿使用5 号,使用剂量:2 滴,使用方法同上为剂量维持阶段,治疗并观察1 年。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评分降低率>65%;有效:评分降低率26%~65%;无效:评分降低率<26%[3]。临床症状评分降低率=[(治疗前-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100%。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临床症状积分[4]。主要包括鼻塞、鼻痒、流涕、打喷嚏临床症状(每项分值0~3 分),得分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③免疫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流式细胞仪(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型号:BF-710)检测外周血CD4+、CD8+、CD3+百分比,并计算CD4+/CD8+比值。④血清学指标。采血方式同③,以3 000 r/min 离心10 min 取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使用免疫发光法检测两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各项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s )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s )

注:与治疗前比,*P<0.05。

?

2.3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外周血CD8+百分比降低,外周血CD3+、 CD4+百分比及CD4+/CD8+值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免疫指标变化幅度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

?

2.4 两组患儿血清学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L-33、 ECP、 VCAM-1 均降低,血清IL-10 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指标变化幅度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血清学指标比较( ±s)

表4 两组患儿血清学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IL-10:白细胞介素-10;IL-33:白细胞介素-33;EC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V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主要是由遗传、尘螨等因素影响而导致鼻腔黏膜出现反应性炎症或过敏等症状的一种病症。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患儿中,对症药物主要是以“防控结合、四位一体”为原则,进而达到控制病情进展的目的,但其在应用中无法彻底根治疾病,进而导致患儿预后不理想。

在舌下含服免疫治疗中,患儿应用的粉尘螨滴剂主要成分是粉尘螨疫苗,且通过舌下含服的给药方式可达到皮下注射的效果;此外,舌下含服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体内的淋巴细胞脱颗粒变化,以调节细胞免疫指标水平,进而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同时其还可有效降低支气管平滑肌张力,进而有助于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使得临床疗效更显著[5-6]。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外周血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更高,外周血CD8+百分比、临床症状各项积分更低,表明变应性鼻炎患儿应用舌下含服免疫治疗,有助于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与谢骏等[7]研究结果相符。

血清IL-10 具有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释放的作用,故其含量升高提示机体炎症损伤改善,患儿病情好转;IL-33 可参与机体炎症反应过程,且能诱导局部变异原激活及促进鼻黏膜损伤,故其含量升高提示机体炎症反应加剧,患儿病情恶化 ;ECP 可用于反映机体嗜酸性粒细胞激活程度,其含量升高表明机体嗜酸性粒细胞激活程度升高,患儿病情加重;VCAM-1 可用于反映机体血管内皮因子的波动情况,其含量降低提示机体血管内皮粘附、损伤减轻,患儿病情改善[8]。舌下含服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体内炎症信号通路激活,以减轻炎症性浸润程度(局部鼻黏膜),进而有利于改善机体炎症反应,同时可促进B 淋巴细胞脱敏,以控制趋化因子的合成与分泌,减轻血管内皮粘附及损伤,从而改善患儿病情,下调ECP、VCAM-1 水平[9]。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儿血清IL-33、ECP、VCAM-1水平更低,血清IL-10 水平更高,表明变应性鼻炎患儿应用舌下含服免疫治疗,有助于调节疾病相关血清指标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与杜虹等[10]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变应性鼻炎患儿应用舌下含服免疫治疗,有助于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免疫功能,调节疾病相关血清指标表达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滴剂含服舌下
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高血压急症的临床观察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舌下片,舌下用
舌下片,舌下用
药物舌下含服有讲究
含服参片看准时机
剖宫产术中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评价
舌下用药,避免“首过消除”
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治疗儿童变应性哮喘的疗效及其对患儿肺功能的影响
舌下免疫治疗尘螨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