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区域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策略

2023-11-29 19:02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刘虹霓
天津教育 2023年29期
关键词:区域分析能力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刘虹霓

“区域”与“区域特征”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地理知识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实践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而且对帮助学生筑牢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学为例,首先简要说明了“区域认知”的基本概念,其次分析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意义,最后从多个方面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进行了积极讨论。

地理学科有着极强的区域性、空间性、人文性和人地相关性,其中,区域性是最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初中是学生系统接触地理知识的最初阶段,也是学生打好地理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这一阶段注重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夯实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区域认知的基本概念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性,“区域认知”是学好地理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分析、理解和预测相应的理知识,促使学生从“片面化”的区域视角转变为“整体化”的认知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逐渐具备从多个角度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稳步提升。

二、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意义

(一)促进空间观念形成,掌握地理要义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要求作出了明确解释,即学生需要掌握地理空间概念以及地理空间基本要素,并能够运用基本工具进行简单的地理空间观测,运用空间思维判断有效的地理信息。而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帮助学生掌握地理要义,实现对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有效培养。

(二)明确地理区域差异,提升分析能力

与其他学科知识不同,地理知识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任何一个“微小”分支知识都与其他任何一部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来说,在进行区域地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会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部分分析其中的地理要素,让学生感知到各个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明确每一个要素都是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教师会引导学生分析地理要素在区域环境中的“影响因子”,使其发现这一要素在区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最终让学生自主总结本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教师在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十分重要。

(三)筑牢人地协调理念,感知学科价值

众所周知,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和生活轨迹都是在一定的区域中展开的,而人们的生产生活难免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在这些影响当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则是消极的。通过对“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情况”的分析可知,其对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显著,人地关系也向着越来越紧张的局面发展,这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而教师注重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充分明确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

(一)运用教学工具,实现“直观”认知

地理知识所研究的知识、事物和现象相对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利用一些具象化的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深化学生的直观感知,如地图、地球仪等工具就是初中地理教师常用的教学工具。而在实践中,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工具为学生讲解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地理知识,而且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直观”认知,实现区域认知能力的切实培养。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部分知识教学时,本章包括“亚洲的位置和范围”以及“自然环境”两个内容,是学生从七年级上册“整体学习地理知识”向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转折,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的学生来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其抓住区域地理的学习思路,因此,此部分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地理知识的思路和方法,而且是学生未来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课程。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该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地球仪和地图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和地球仪,通过观察和分析初步了解亚洲的位置,并回答以下问题:亚洲的经纬度分别是多少?与亚洲相邻的大洲和海域有哪些?其次,学生在分析总结之后,教师要引导其运用“地理语言”进行回答,从而顺势引出教学重点。这一过程不仅是推动学生形成学习期待的过程,也是深化学生对亚洲地理位置认知和了解亚洲区域分布特点的过程。

(二)绘制相应地图,通过“实践”认知

学习地理知识的必备技能之一就是学会画图。一方面,通过画图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实现对区域位置的精准判断。另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绘画十分热衷,教师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过程中融合学生喜欢的绘画活动,也能够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绘画过程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再学习、再梳理和再认知。

仍然以《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当教师结合地图和地球仪讲解完此部分知识后,就可以在随堂练习环节为学生布置一项“绘画任务”——将“亚洲”绘制在纸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在自己绘制的内容中详细地标明亚洲的经度和纬度,同时要结合第二节“自然环境特征”知识,利用不同的绘画技巧体现出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要素,标明亚洲周边的海域名称和陆地名称,有精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扩大绘画范围”,完善自己的绘画作品。当学生完成绘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绘画作品”进行展示,并让所有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点评,找到其中的“问题”和“优点”,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而且在绘画过程中完成了对“亚洲”地理知识的再学习、再梳理和再认知,既强化了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又促进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分析区域特点,结合“对比”认知

地理知识博大精深,不同的区域更是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以“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特点”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比联想其他区域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形成原因,在提升学生对比分析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西半球的国家》这部分知识教学时,本章包括“美国”和“巴西”两个国家的知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美国和巴西两个国家的领土组成、人种构成、位置、发展特点、城市类型以及自然条件等内容。在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实现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高阶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两个国家的异同,并制成表格。如根据“位置”分析,美国地跨北美洲和大洋洲,横跨寒、温、热三带,但部分位于北温带,濒临三大洋;巴西地跨南北半球,跨热带和温带,大部分位于热带,东部濒临大西洋。根据“地形”分析,美国为南北纵裂的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山,中部平原,东部低矮山地;巴西则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主要是亚马逊平原和巴西高原。从“气候”分析,美国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复杂多样,受地形的影响较大;巴西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从“资源”分析,美国自然资源种类众多,储备丰富;巴西的森林、水能和铁矿资源等十分丰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异特征,对提升其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四)运用思维导图,提高“结构”认知

图文结合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的“法宝”,而最为有效的“图文结合”学习方式之一就是思维导图,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重难点内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直观认识,让学生在形象的导图中了解各个知识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条理性和层次性。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基于思维导图的优势特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提升学生的“结构”认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教学时,本章包括“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两部分内容,这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地理位置”入手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在初步学习时就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产生一定感知。同时,由于两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地理景观也与其他地区的地理景观有明显不同,教师可以利用两地的不同景观进行知识点串联,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极地地区自然风景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视频的情境中产生学习期待。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图片,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标注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对比分析两个地区的差异。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阅读和分析,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方面绘制思维导图,并展开讨论。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极地地区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探究、深化认知、提升自身区域认知能力的过程。

(五)合作讨论交流,落实“合作”认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从一众教学手段中脱颖而出,其所拥有的“凸显学生主体特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特点,让其成为当前各学科和各阶段教师十分青睐的教学手段。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展开教学实践,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仍然以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后,教师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探险小组”,即“南极探险队”和“北极探险队”,在两个“探险队”中再分支出“一队”和“二队”,并分别布置不同的探险任务。

南极探险队:

①南极地区自然环境有哪些特殊性?

②绘制“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③我国在南极地区的考察队的名称和位置。

北极探险队:

①北极地区自然环境有哪些特殊性?

②绘制“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③我国在北极地区的考察队的名称和位置。

共同探究:

①保护极地地区环境的重要性。

②人类对极地地区考察的意义。

③分享交流,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两地的异同点,绘制表格/思维导图。

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探险队”的组长可以结合本小组学生的特点为其布置针对性的探究任务,并在完成各自的探究任务后进行“成果分享”,展开交流,完成共同的探究任务,得出相应结论。为学生布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的方式不仅有效强化了学生在区域认知方面的主动性,而且在进一步活跃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了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炼,这对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新时期的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为此,在当前强调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全面学习能力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研究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为目标,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在全面契合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特征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区域分析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