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因试题量大、题型单一而影响了作业质量,使得学生利用作业在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发散思维、提高信心等方面的优势难以发挥。文章围绕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论述了分层作业的优势及设计策略,以期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和多元化的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关键词] 分层作业;设计策略;学习信心
作者简介:季彩霞(1981—),本科学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镇江市数学教学优质课一等奖,扬中市骨干教师。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肩负着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大多源于学校统一定制的练习册或教师让学生统一购买的练习题,具有题型单一、题目固定、试题量大、重复率高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作业模式和作业评价上常常搞“一刀切”,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使得学优生因作业简单而失去了探究的积极性,学困生因题量大、题目难而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征设计分层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教学效率。
一、分层作业设计要点
若想充分发挥分层作业的优势,教师必须仔细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反馈精心设计,否则单有理论基础而没有实践研究同样难以发挥作业的价值。为了突出分层作业层次性、多样性、科学性、合理性等特点,教师在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分层要科学合理
为了保证分层作业有效,教师应针对学生展开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并结合作业、考试及课堂反馈情况将所有学生进行分层,具体可以分为A、B、C三层。A层为基础好、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乐于自主探究的学生;B层为智力水平较高,但是缺乏自控力、成绩不稳定的学生;C层为学习能力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层级划分合理,教师应定期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层级,对层级实施动态管理。
2. 作业形式多样化
小学数学作业的内容和作业形式大多比较单一,作业内容主要源自学校统一购买的或者教师推荐的练习册,作业形式主要为书面作业,单一的内容、单一的形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继而影响了作业的完成质量。为了提升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教师不妨引入一些口头作业、实践作业作为补充,从而通过“说”和“做”来丰富作业形式,提升学生兴趣。另外,教师在书面作业内容的选择上也不要过于局限,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特征,收集并整理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开发、设计,将其整合成适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作业库,以丰富作业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3. 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应着眼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師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兼顾所有层级的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潜力,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例如,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开放性的作业;对于B层的学生,除了布置巩固知识的练习题,还要引入变式问题,帮助学生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对于C层的学生,只布置巩固基础的练习题,同时要适当调整作业量,以确保学生能够保质完成。当然,在完成自己层级作业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有选择性地练习一些其他层级的题目。
二、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1. 作业形式多样化
作业形式多样化既是分层作业设计要点,同时也是分层作业设计策略。小学数学作业试题量大、形式单一,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将作业视为任务,单纯地为了完成而完成,作业质量低下。为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作业质量,作业形式应追求多样化。
案例1 倍的认识
为了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热情,教师设计了如下作业内容:口述作业,口述自己课堂所学的内容;实践作业,在生活中寻找与“倍”相关的内容;书面作业,完成相应的练习。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作业形式。不过口述作业和实践作业难以实现教师的逐一评价,为此需要借助自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以确保作业的完成质量。通过形式的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2. 作业难度层次化
(1)基础巩固类
设计基础类作业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等。基础巩固类的题目较为简单,大多以运用教材知识为主,起着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基于个体认知去及时查缺补漏。基础巩固类作业对于A层的学生来说,内容较为简单,可能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热情,为此他们可以挑选部分内容来完成,这样既能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又为解决一些开放性、创新性的问题提供了时间;对于B层和C层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认真完成,以此巩固基础。其中,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若想保质保量地完成基础巩固类作业可能需要较多时间,为了确保作业质量,培养学生学习信心,教师可以通过选做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
案例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基础巩固类
该部分内容的重点为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为此在设计基础巩固类作业时,教师从教学重点出发,设计了如下问题。
计算图1中各图形的面积。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课上只要认真听讲,知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可顺利求解。不过对于一些基础较弱、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来讲,即使列出算式也可能会因“马虎”而出现运算错误,为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将运算进行到底,巩固“平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提升运算能力。
(2)能力提升类
能力提升类作业主要是基于原有基础巩固类作业的变形,难度略有提升,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认真分析、归纳、迁移。该部分作业适合那些基础较好、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它是B层学生需要重点完成的内容。不过,该部分内容虽然具有一定难度,但是C层的学生只要认真分析同样也能有所突破,教师在安排作业时应鼓励C层的学生去尝试完成,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该部分内容对于A层的学生来说同样重要,因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往往需要一个由低到高发展的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能力提升类作业作为作业的主体,能够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案例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力提升类
借助基础巩固类作业,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有所提升,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不能局限于直接应用公式求解。直接应用公式求解的作业不仅枯燥无趣,而且难以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基于此,教师根据学生现状,对问题进行了改编。
现将一个长9.6cm,宽5cm的长方形剪下一角,将其拼成平行四边形(如图2),拼后量得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为8cm,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能力。通过“等面积”求底,求出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边,进而求出周长。在解题时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因未能抓住“等面积”这一隐含要素,从而没有顺利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问题看上去有一定难度,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只要掌握问题的本质,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借助能力提升题,可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
(3)思维拓展类
思维拓展类作业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类型作业中试题的求解思路灵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案例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思维拓展类
经过前面的练习,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能够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般问题,为思维拓展类作业的顺利求解奠定了基础。问题如下:
如图3,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75cm,AE,AF分别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高,其长度分别为14cm和16cm,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在求解该问题时,学生可以利用“等面积”求出两边的等量关系,然后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求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最后算出面积。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讲,通过两次转换可能容易造成思维障碍,为此这类作业对C层的学生不做过多要求,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以上三个问题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即让学生掌握和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了激发不同层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作业进行了灵活的设计,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作业类型。
3. 完成类型多样化
(1)独立思考型作业
独立思考型作业的主体为书面作业,旨在通过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在完成该类型作业时,学生应独立完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书面作业反馈更好地了解学生,有针對性地指导学生查缺补漏,继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内化知识。
(2)交互型作业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为了便于学生交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交互型作业,启发学生分工合作,发挥个体优势,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案例5 百分数(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教师安排了如下交互型作业。
①独立思考:已知可乐的含糖量为11%,如果一天喝一瓶500mL的可乐,相当于摄入了多少克糖?
②合作调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调查一些常见饮料的含糖量,并进行统计汇总。
③收集整理:收集整理摄糖过多对身体有危害的资料,并完成一份手抄报,以此倡导“少喝饮料、健康饮食”的生活。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会自主地了解百分数、应用百分数,作为独立思考型作业的补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互动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很好地培养了合作意识,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能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生活问题,更能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践型作业综合性更强,强调数学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在完成实践型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探究等数学活动逐渐优化认知,能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案例6 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规律
实践操作:用12块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长方体。
思考1:共有多少种拼法?
思考2:如何确保完成所有的拼法呢?
思考3:假设小正方体的边长为1,你能求出这些长方体的表面积吗?
思考4:观察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思考5:如果用20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长方体,如何拼表面积最大?如何拼表面积最小?
在实践型作业中,通过“动手做”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动手算”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规律;通过“动脑思”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作业评价多元化
为了保证分层作业的顺利实施,教师在作业评价上要避免“一刀切”,要善于通过多元评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进行自评、他评,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信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
总之,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还要精心设计作业,通过分层作业优化学生认知,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