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灿如繁星的文化长河中,有这样一种文化,贵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结晶,是东方医学文化的始祖,它就是中医。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名医辈出,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理论著作和经典疗法,扁鵲、华佗、张仲景和李时珍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扁 鹊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创立“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法,奠定了中医诊断法的基础,被后人称为“中医始祖”。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在诊视疾病中,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观气色)、闻诊(听声息和嗅气味)、问诊(询问症状)和切诊(摸脉搏),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症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从《扁鹊治病》一文中,我们就能看到他这一诊断技术的高明之处。
扁鹊反对唯心主义的巫术迷信,并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著作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华 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发明了麻沸散、五禽戏等。
华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造手术外科的专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发明麻醉剂“麻沸散”及发明用针灸医病的先驱者、创始人。“麻沸散”为外科医学的开拓和发展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他的发明比西方要早1600多年。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真正用于动手术治病的却没有,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并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东汉末年,人心涣散,朝政不安,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而府衙自顾不暇,为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在学习过程中,张仲景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经过几十年的钻研,在公元210年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代医学家,他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李时珍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就喜爱医药,立志悬壶济世。经过刻苦学习和实践,在三十岁时已经成为当地名医。后楚王聘李时珍到王府掌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推荐其上京任太医院判后,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一年后辞职回家。在此期间,李时珍阅读王府和太医院中大量的医书,医学水平大增。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