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思政教育真正“美”起来∗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教改策略探析

2023-11-28 06:53崔晓艾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形象化汉语言思政

崔晓艾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1 背景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讲话。 关于如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讲话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思政课是不可替代的显性课程,相较而言,课程思政则是辅助的隐性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2]。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各个专业都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改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总体研究,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发展路径探索》等,这类研究主要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实现提出宏观的实施路径或方案。 二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具体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研究,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文艺理论课课程思政教育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微观、具体、可操作性强。 三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层面进行课程思政融入研究,如《西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优化策略——兼论增值性评价与课程思政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的融合》等。 四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思政研究,如《基于OBE 理念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根据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的全过程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 从当前研究成果看,尚没有发现从美学视角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研究的文献,有些研究只是在具体的课程思政策略中提到一些与美育相关的方法。 美学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美育手段的理论来源,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思政教育的丰富资源,在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方面有先天优势,但传统的思政教育把美学简单化为运用一些艺术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碎片化美育手段,没有从审美活动特性出发为课程思政教育提出有效的实施策略。 因此,把美学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研究、提出有效的思政教育策略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让抽象的思政内容审美形象化

以周口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最新修订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厚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先进教育理念,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这是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对课程思政提出的要求,基于这一理念制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也都提出了思政达成目标。 例如,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审美理想、人文素养与人生境界方面得到不断提升,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等,具体的达成途径主要为教师讲授、网络平台资源和作品赏析等,通过课程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核进行结果评价。 由此可知,专业课程从培养方案规划到教学大纲的制定,都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了解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笔者对周口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 级的298 个学生就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讲授是否存在枯燥乏味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见图1。

图1 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是否存在枯燥乏味情况调查

从图1 可以看出,298 个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24%,比较赞同的占44%,超过50%的学生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感到枯燥乏味。 在教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在授课过程中改善这一情况是学校亟须面对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3]。 规律即“真”,目的即“善”,自由形式即“美”,简而言之,审美对象是自由形式的载体,其中蕴含着真与善的内容,也就是说美的内核是真和善。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必须借助外观形象性进行,如黑格尔所说:“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4]。 审美者在获得美感时能直觉到真与善的内容,而真与善的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直接相关。 思政内容是抽象的,比如政治立场、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5]。 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善于把思政内容审美形象化。

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容,“主要突出价值导向,将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所谓‘高素质’‘健全人格’等抽象概念细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6]。 “抽象概念细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把思政内容拆分为思政元素,再把思政元素形象化的过程。 思政元素是思政内容的反映,也是思政内容的载体。 因此,教师在遵循系统性和简约性原则的前提下[6],需要挖掘利于形象化的思政元素,并充分形象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理论、美学原理和西方文论等课程都是理论课程,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课程。 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本就抽象难懂,令学生发怵,再把抽象的思政内容灌输给学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善于找到利于形象化的思政元素,并充分形象化,让学生在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政教育:首先是提炼思政元素。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美学原理课程采用的是马工程教材,绪论中提到近代中国美学建设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国维,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知识点,但却蕴含着爱国情怀、文化自信、人文关怀等价值情感和理想信念等思政内容。美学学科最早出现在西方,我国虽有丰富的美学资源,但仍需借鉴西方较为成熟的美学体系开展我国的美学建设。 在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学生也曾质疑为什么总是讲西方美学,涉及中国美学的理论相对较少。 王国维作为早期把西方美学译介到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等思政教育很好的思政元素。 其次是找到思政元素能体现思政内容的核心点并加以形象化。 形象化不等于可感性,可感性只是强调五感的参与,形象化是基于五感,调动想象参与的体验过程。 因此,形象化过程有三个步骤:先点“题”,即亮出要学习的思政点,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接着用形象化手段使思政点鲜活立体,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继而简洁总结强调思政点,无需赘述使学生厌烦。

以王国维为例,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王国维国学造诣深厚,重点强调其虽追求西学,却致力于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学术特点,突出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思政点,并配以图片或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接着可以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著名点评,结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词做PPT 展示,使学生进入形象化体验状态,更深刻地感受王国维的国学底蕴及学术特色;继而结合所举实例再一次强调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思政点。 需要注意的是,在把王国维这一思政元素形象化的时候,教师要切忌靠其轶事的可感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他的非正常死亡等,否则就会流于肤浅的感性,失去形象化的目的和意义。

3 使被动的知识灌输审美情感体验化

从周口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看,虽然其都明确提出了思政任务和思政目标,但达成途径仅提到了通过教师讲授、网络平台资源和作品赏析等方式,结果评价通过课程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核完成,对学生情感产生影响的具体思政施教过程并不能客观地显现出来。 当前,学生对待专业课中的思政内容讲授情感态度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施教效果。 笔者以周口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 级学生为例,对专业课中的思政内容讲授是否存在否定、厌恶等消极情绪进行问卷调查,见图2。

图2 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讲授是否存在否定、厌恶等消极情绪调查

从图2 可以看出,有7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占比达50%以上,这说明学生对专业课中的思政内容讲授情感态度总体不容乐观。 虽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对思政内容的总体设置客观合理,但是否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施教目的还有待商榷。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俟解》中提到:“能兴即谓之豪杰。 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 这里的“兴”,可以被理解为审美感兴,指审美者面对审美对象能够情感勃发,而不是麻木不仁。 情感根据强度和持久度可分为“激情”“心境”“热情”几种情况,审美活动必然伴随情感,只是表现浓淡不一。 虽然外观形象性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基础条件,但审美对象的外观形象必须引起人的某种情感才算真正发生了审美关系。 审美者对审美对象做出审美评价,就是丰富情感的外化。 “如果面对这些对象,一个人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没有情感波动,那么,他也就没有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7]同样,如果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学生对待教学活动持否定、厌恶等消极状态,就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就不能顺利达成思政施教目的。 思政教育必须通过情感中介才能使思政内容内化在学生心中,最终达成思政目标:一是教师自身的教学仪态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亲和体验度。 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美。 “语言美主要体现为语言的生动、准确、得体。 恰当的言语行为往往能够体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8]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特点,教师在讲授思政内容时可以结合实际需要通过音韵节奏体现出语言的艺术美。 其次,教师的姿态举止要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够表达出语言无法形容的独特审美韵味。 再次,教师的情绪要有平和稳定之美。 如果教师把不好的情绪带到课堂,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良好的情绪则可以帮助渲染思政教学的课堂氛围。 总之,教师的良好仪态会带给学生良好的情感亲和体验,自然会吸引和打动学生进入思政施教情境。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思政教育目的顺利达成。 二是使思政元素典型化,增强体验性,激发情感共鸣,达到思政教育目的。恩格斯曾说:“愤怒出诗人”[9],意在说明情感是审美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同样,审美欣赏活动也需要情感参与才能充分展开,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可以将自己对思政元素流露的情感融入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所呈现的情感越真挚丰富,就越能感染学生,其心灵被感化的程度就越深。 如果教师把情感融入的思政元素加以典型化,学生就会在对典型形象的体验中激发情感共鸣,思政教育效果会更好。

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如:鲁迅创造的祥林嫂形象,既是鲜活立体的具体的祥林嫂,也是旧中国普遍存在的像祥林嫂一样命运悲惨的底层妇女的缩影。 读者在体验祥林嫂形象时,也是在感受无数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 教师可以在思政元素中选取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价值性以及真善美特点的人或事件加以形象化。 学生在对典型形象的审美体验中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品格、素质、态度及心理感受会变得异常活跃,乐于接受施教内容,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政教育目的。

例如,对文学理论课程第一章文学的超越性关于“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思政内容可以设定为不被现实生活困境束缚,实现精神超越,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理想信念。具体过程包括:首先,确定文学成就及人格高洁的代表人物屈原作为思政元素的典型形象;其次,创设形象情境,以PPT 插入影视作品屈原的片段,突出视听体验感,吸引学生沉浸其中,达到情感共鸣;再次,鼓励学生分享体验和感受,教师对屈原不畏群小当道、执着人生理想的精神超越过程加以总结,明晰这一知识点的思政教育目的。

4 变单一的理论讲授审美实践多样化

从周口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专业教育平台课程的学时分配基本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为辅。 以文学理论Ⅰ为例,总学时54 节,其中理论讲授36 节,实践18 节。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的实践课基本都是以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并没有明确的考核措施检验实践课是否进行。专业课是汉语言文学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载体,单一的教学方式也会影响思政内容的施教效果。 笔者仍对周口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 级的学生关于现有的专业课中思政内容教育是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情况进行调查,见图3。

图3 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是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情况的调查

从图3 可以看出,298 个学生中非常赞同教学方式单一的占比为35%,比较赞同的占比为37%,合计72%,即超过50%的学生都认为当前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面探索新的实施路径。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不仅包括艺术美,还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等。 艺术美可以最典型、最集中、最有代表性地呈现美,且有媒介的物态化呈现,可以方便欣赏者超越时空的限制进行赏析[10],因此在传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师虽然经常采用艺术作为媒介达成施教目的,但往往忽略了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课程思政教育价值。

对自然美的欣赏包括如画、比德、宇宙和天成境界等模式,其中如画模式是把自然作为静观的对象,“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11]。 就此而言,这种欣赏模式可以被称为艺术论模式,如:人们看到优美的风景总会感慨风景如画,此时就是把风景当作艺术(画)欣赏。 比德模式是把自然之美作为君子人格美德的象征欣赏,这种模式也可以被称为伦理学模式,如:陈毅眼中的青松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宇宙模式强调的是自然界万物所体现出的自在自为、自然无为的内在本性之美,可以被称为宇宙论模式,如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成境界模式看似欣赏自然,实则指人道——社会人生和效法自然。这种欣赏模式不是人对自然事物的静观欣赏,而是能够体察大道自然,进而与之合一的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也可以被称为存在论模式,如: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顺应自然规律的实践行为等[12]。 从自然美的欣赏模式可以看出,欣赏者在获得直观美感的同时,还可以受到大自然精神品质的影响: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象或雄奇壮观,或秀丽雅致,给人以崇高或优美等美感体验;自然所蕴含的宇宙真谛、人生哲理及文化意义更能使自然美具有深邃的意义,对人的性情陶冶、人格完善,以及激发人们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和对地球的热爱具有重要的作用。 进而,自然美的欣赏更能使人明白:我们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3]。教师如果能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必然会使思政教育生动鲜活且影响深远。

社会美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存在中体现出的审美形态”[14],涵盖了人的实践和社会存在的各个领域,也就是说,从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到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及结果都存在社会美。 其具有较为直接的功利性内容,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取向,是“善”的内核以感性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美。由此可以看出,对社会美的欣赏实质上就是对其中蕴含的“善”的认同。 社会美的“善”的内容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受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如: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反映出魏晋时期人们的审美理想。 在当今时代,社会美“善”的内容也必然与思政内容直接相关。 因此,社会美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有直接而独特的作用,如:那些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甘于奉献的劳模、科研工作者等都是社会美的典型。 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实际引导学生欣赏社会美,使单一的教学方式在审美实践中丰富起来。 这种通过感受社会美的实践教学方式带给学生的体验非同寻常,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改变当前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和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把美学引入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中,既有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理论依据和“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等育人传统的借鉴,更有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时代必然性。 以美学视角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会让课程思政教育“美”起来,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形象化汉语言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用图象法让问题形象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思政课“需求侧”
数形特征显本质 直观形象化难点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研究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