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教养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2023-11-28 01:59常圆慧金桂春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个题祖辈教养

常圆慧,金桂春,邱 芳

(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

一、问题提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悖常理标准的一系列行为[1],包括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问题、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等[2]。有研究者进一步将其分为内化和外化两种问题行为,其中内化问题行为反映被动行为,包括社交退缩、焦虑、抑郁和躯体问题;外化问题行为是指以缺乏控制、多动或侵犯性行为为特征的一类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3]。研究表明,幼儿早期的行为问题影响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会直接导致其认知发展不全面、社会适应不良、精神健康问题等[4]。例如,幼儿行为问题的存在将阻碍幼儿的朋辈交往、师幼互动、亲子互动等关系发展,甚至会出现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5-6]。幼儿早期行为的良好发展会为幼儿今后终身学习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早期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关系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7]。因此,对幼儿问题行为及其发生机制进行研究便至关重要。

家庭对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在较好的家庭教养环境中成长的幼儿产生的问题行为较少。目前,在家庭教养环境中,祖辈参与教养的现象越来越多,尤其在幼儿阶段,已经成了中国现阶段主要的家庭教养状态之一[8]。祖辈参与教养是指祖辈一定程度上对孙辈的生活、教育及身心发展的介入和参与[9],包括生活照顾、生活常规指导、教导人际关系、休闲娱乐陪伴、幼儿园相关活动和情绪行为问题处理六个方面。祖辈的教育经验和知识在参与教养中对幼儿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及指导作用,但在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方面,已有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些研究认为,祖辈参与教养增加了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例如,邓光明和陈光虎的研究表明,祖辈参与教养的幼儿行为检出率要高于祖辈不参与教养的幼儿[10];祖辈不断纵容幼儿的无理取闹行为,使得幼儿产生较多的破坏行为、形成较差的社会交往能力等[11]。但Jeong-KyunChoi等研究者发现,祖辈参与教养会直接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12]。祖辈和父辈对幼儿的成长有直接、重要的影响,祖辈具有更加深厚的育儿经验,同时出于对子女的爱,愿意全心全意帮助子女照顾其幼儿,从而形成更加积极的家庭氛围,能够有效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国内研究者姚春荣也发现,祖辈参与教养的幼儿,其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单纯父辈教养的幼儿[13]。因为祖辈相比父辈而言,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陪伴幼儿,祖辈心态更平和,更有利于为幼儿创设融洽的家庭氛围,从而促进幼儿日后的发展[14]。那么,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本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家庭中,除祖辈参与教养,父母教养效能感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更加直接和长远。父母教养效能感是指父母对自身角色能力的自我评价,或者父母对自身能够积极影响孩子行为和发展能力的知觉与评估[15],包括纪律、游戏、养育、教育四个维度。父母教养效能感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会通过教养态度与教养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个性的发展。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效能感是教养行为的动因机制,能影响幼儿问题行为[16]。父母教养效能感与幼儿行为发展呈负相关,尤其是父亲的低教养效能感会正向预测幼儿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17]。教养效能感较低的父母可能导致幼儿的行为问题和不良的发育后果[18]。已有研究指出,将教育计划的重点放在提高父母教养效能感上可以有效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19]。父母教养效能感越高,幼儿问题行为越少。

幼儿问题行为会受到父母教养效能感、祖辈参与教养的影响,祖辈参与教养也会受到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影响。家庭被看成一个“整体”,家庭不仅包括各个成员,还包括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当家庭的某一成员或者某一关系发生变化时,其他家庭成员和关系也会受到影响[20]。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效能感与祖辈参与教养密切相关[21]。父母教养效能感与祖辈参与幼儿生活照顾之间存在负相关[22],即父母教养效能感越低,祖辈参与教养就越多,祖辈参与教养的幼儿产生紧张感以及敏感度的概率会上升,更容易注意力分散,产生问题行为[23]。因此,当父母教养效能感较低时,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较大。父母教养效能感越高,祖辈参与教养越少,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下的幼儿与祖辈参与教养的幼儿相比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低[10],祖辈较少参与教养可以有效缓解幼儿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当父母教养效能感高时,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较小,由此可知,父母教养效能感在高、低程度上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不同。父母教养效能感高、低不同,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也不相同。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更多探讨了父母教养效能感或祖辈参与教养各自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作用,但祖辈参与教养和父母教养效能感怎样共同影响幼儿问题行为方面,目前还没有研究予以关注。因此,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结论以及家庭系统理论,提出祖辈参与教养和父母教养效能感影响幼儿问题行为的路径模型(图1 所示),并提出以下假设:一、幼儿问题行为在各维度、性别等人口学变量及祖辈参与教养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二、祖辈参与教养与父母教养效能感、幼儿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三、父母教养效能感在祖辈参与教养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图1 祖辈参与教养、父母教养效能感与幼儿问题行为关系的假设模型图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与天水市三所幼儿园获得联系并分别从中选取小、中、大各一个班共九个班级,经教师和幼儿家长同意后,由幼儿教师向家长发放有关幼儿及其家长的调查问卷(包括父母教养效能感、祖辈参与教养、幼儿问题行为等问卷),家长进行填写并在三天内收回。问卷收回后,进行整理并剔除缺失值较多的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共回收345 份问卷,删除无效问卷13 份,有效问卷332份,有效样本的年龄为3-6 岁,其中小班幼儿86名(25.9%),中班幼儿132 名(39.8%),大班幼儿114 名(34.3%);男生169 名(50.9%),女生163名(49.1%);独生子女177 名(53.3%),非独生子女155 名(46.7%)。

(二)研究工具

1.祖辈参与教养量表

该量表由程香晖、吴航等人编制[24],问卷共38个题项,包括生活照顾(9个题项)、生活常规指导(6 个题项)、教导人际关系(8 个题项)、休闲娱乐陪伴(5个题项)、幼儿园相关活动(5个题项)和情绪行为问题处理(5 个题项)6 个维度,题项采用五点计分,1-5 分分别表示从未-总是,得分越高,祖辈参与教养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总量表的Cronbachα 为0.98,各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0.91、0.92、0.89、0.86、0.89。

2.幼儿问题行为量表

该量表由Goodman编制[2],问卷共25个题项,包括情绪症状(5 个题项)、品行问题(5 个题项)、多动注意问题(5 个题项)、同伴交往问题(5 个题项)和亲社会行为(5 个题项)5 个维度,题项采用三点计分法,1-3 分分别表示不符合、有点符合、完全符合,根据父母所报告的幼儿问题行为得分情况,将其分为三类:各维度总分为5分为正常水平,6-10 为低水平,11-15 为高水平。其中第7、11、14、21 和25 此5 个题项反向计分,得分越高,问题行为越多。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为0.91,各个维度的Cronbachα 分别为0.85、0.79、0.63、0.69、0.76。

3.幼儿父母教养效能感量表

该量表由麦尼尔(Meunier)和诺克斯曼(Roskam)于2009 年开发,后经瞿巧玲改编而成[7],问卷共16 个题项,包括纪律(4 个题项)、游戏(4 个题项)、养育(5 个题项)、教育(3 个题项)4 个维度。题项采用七点计分法,1-7 分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其中纪律、教育维度进行反向计分,得分越高,父母教养效能感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 为0.88,各维度的Cronbachα分别为0.89、0.90、0.80、0.90。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26.0 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并用SPSS Process 插件进行调节效应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问题行为情况及人口学变量上存在的差异

本研究根据父母所报告的幼儿问题行为得分情况,对幼儿问题行为四个维度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幼儿问题行为的情况

由表1 可知,无情绪症状的幼儿有27 人(8.1%),有情绪症状的幼儿有305 人(91.9%),其中,低情绪症状的幼儿有184 人(55.4%),高情绪症状的幼儿有121 人(36.5%)。无品行问题的幼儿有6 人(1.8%),有品行问题的幼儿有326 人(98.2%),其中,低品行问题的幼儿有220 人(68.3%),高品行问题的幼儿有106 人(31.9%)。无多动注意问题的幼儿有4 人(1.2%),有多动注意问题的幼儿有328人(98.80%),其中,低多动注意问题的幼儿有192人(57.8%),高多动注意问题的幼儿有136人(41%)。无同伴交往问题的幼儿有10 人(3%),有同伴交往问题的幼儿有322 人(97%),其中,低同伴交往问题的幼儿有217 人(65.4%),高同伴交往问题的幼儿有105 人(31.6%)。综上所述,幼儿四种问题行为的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动注意问题、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情绪症状。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一步探究幼儿问题行为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结果见表2。

表2 幼儿问题行为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由表2 可知,幼儿问题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34),男孩问题行为得分高于女孩;在幼儿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3),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

(二)幼儿问题行为在祖辈参与教养程度上的差异检验

本研究通过重新编码将祖辈参与教养得分从低到高排序,总样本的前27%为祖辈参与教养低分组;总样本的后27%为祖辈参与教养高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幼儿问题行为在祖辈参与教养程度上的差异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幼儿问题行为在祖辈参与教养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3可知,幼儿问题行为在高、低祖辈参与教养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即祖辈参与教养高分组幼儿的问题行为显著高于祖辈参与教养低分组幼儿的问题行为。

(三)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本研究对祖辈参与教养、父母教养效能感和幼儿问题行为进行描述统计和Person 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祖辈参与教养、父母教养效能感和幼儿问题行为相关分析结果

由表4 可知,祖辈参与教养与父母教养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效能感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四)父母教养效能感在祖辈参与教养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

为探究父母教养效能感的调节效应,以祖辈参与教养为自变量,以幼儿问题行为为因变量,以父母教养效能感为调节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层回归,控制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后,检验父母教养效能感在祖辈参与教养与幼儿问题行为间可能存的调节效应,回归分析中使用的所有变量已中心化处理,研究结果见表5。并采用SPSS Process 插件进行调节效应分析,制作简单效应分析图(图2 所示),以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表5 祖辈参与教养对父母教养效能感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

图2 父母教养效能感对祖辈参与教养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调节作用

由表5 可知,父母教养效能感在祖辈参与教养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存在调节作用(β=-0.125,p=0.03<0.05)。

由图2 可知,父母教养效能感低的幼儿的问题行为比父母教养效能感高的幼儿要多。当父母教养效能感低时,祖辈参与教养显著正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B=0.098,SE=0.02,t=4.90,P=0.0000<0.001),该斜率较为陡峭。当父母教养效能感高时,祖辈参与教养显著正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B=0.0531,SE=0.013,t=4.02,P=0.0001<0.001),该斜率较父母教养效能感低时略平缓。这说明,父母教养效能感低时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高于父母教养效能感高时对幼儿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即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增加削弱了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预测性。

四、结论与讨论

(一)幼儿问题行为情况及人口学变量上存在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四种问题行为的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动注意问题、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情绪症状。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多动注意问题在各方面的问题行为中位于前列,焦虑等情绪症状相较各方面的问题行为较少[25]。幼儿期的幼儿可能存在难以克制的兴奋、冲动等一些多动注意的症状,常表现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比如,较难专注参与玩游戏、阅读绘本等各项活动。家庭、幼儿园作为影响幼儿行为发展的微观系统,家长及教师的心理问题、行为习惯及教养知识均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家长与教师对于幼儿因乱动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现的一些破坏行为的延时捕捉和不理解,加之他们的无效干预,从而会错失教育幼儿的时机,由此,幼儿常表现于细节活动中的多动注意问题位于各项问题行为之首,幼儿多动注意问题的更强有力的干预仍需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

本研究还发现,幼儿问题行为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孩问题行为得分高于女孩,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6],男孩相较于女孩问题行为更多,可能是部分男孩会受到家长更高的期盼,他们会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的社会地位,带到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更易产生主动攻击性、品行问题、焦虑情绪、同伴交往问题等,对于男孩来说,父母在高期望下产生的“乱棍底下出孝子”教养观念、方式也会使男孩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27],社会环境会对幼儿产生影响,独生幼儿因缺少家庭中必要的童年玩伴,长期独处,更易产生社交退缩等问题。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而幼儿在社交中,其他同伴的行为对幼儿起着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来习得同伴的行为,独生幼儿也因缺少家庭中必要的童年玩伴,更多与社会同伴接触较多,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更容易效仿玩伴的问题行为[7],已有研究也表明,同伴交往的群体以及群体间的模仿、强化等都会导致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28]。

(二)祖辈参与教养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

幼儿问题行为在祖辈参与教养程度上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幼儿问题行为在祖辈参与教养高、低组间存在显著差异,高祖辈参与教养组的幼儿问题行为显著高于低祖辈参与教养组。相关和回归研究结果也均显示,祖辈参与教养与幼儿问题行为存在正相关,同时祖辈参与教养正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9-30]。该结果说明,祖辈参与教养越多,幼儿问题行为越多,即祖辈参与教养的幼儿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障碍等。原因可能是部分祖辈在参与教养的过程中,易采用不正当的教养方式,有些祖辈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过度严格要求幼儿甚至专制压迫幼儿,在这种教养模式中成长的幼儿更容易产生焦躁不安、抑郁等情绪问题,在行为上出现两面性,表面顺从、懦弱、退缩,实际上内心不满、叛逆心强,从而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性行为。有些祖辈采取溺爱型教养方式,他们认为爱就是满足一切,面对幼儿的各种物质需求,无论对错,都会满足幼儿,以及出于对幼儿的疼爱,就包办幼儿的一切事物,这会使幼儿逐渐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容易冲动,缺乏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严重危害其健康成长。家庭规则是一个规则管理系统,成员遵循着有组织、固定持续的行为模式进行互动[31]。祖辈参与教养一旦打破原有规则,就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张梓琳研究发现,祖辈专制型、溺爱型教养方式均与幼儿问题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32]。无论是专制型教养方式还是溺爱型教养方式都属于不科学的教养方式,这些教养方式均会对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造成影响。家庭系统理论指出家庭具有整体性,祖辈参与教养时,在一个家庭系统中的祖辈、父辈和幼儿及其互动关系都会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也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系统。有研究表明,祖辈参与教养时,祖辈与父辈有一致的育儿观念会削弱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对幼儿起到很好的保护性作用[22],但是,李东阳、王争艳等人调查发现,83.74%的祖辈曾在幼儿面前指责母亲,30.54%的祖辈会与母亲争论育儿问题[33],奉行“科学育儿”观念的年轻父母与笃信传统经验的祖辈之间最容易因为教养观念的不同而导致教养冲突[34]。祖辈与父辈在育儿观念上存在分歧不利于对幼儿的教养,会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35],比如,父母认为幼儿吃饭时不宜看电视,应专心进食,而祖辈认为幼儿想看就可以看,并不耽误进食。祖辈与父辈之间的教养观念不同,使得父母的教养权威受到损害,幼儿乘机“见风使舵”,从矛盾中得利,以此来达到自身的目的,由此幼儿不良的行为得到发展,王燕研究发现,祖辈与父辈之间的“红脸白脸”教养行为与幼儿多种问题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36]。由此可知,祖辈与父辈的教养观念不同,祖辈参与教养越多对幼儿问题行为影响越大。

(三)父母教养效能感对祖辈参与教养与幼儿问题行为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效能感在祖辈参与教养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存在调节作用,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提高削弱了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预测性。

当父母教养效能感高时,祖辈参与教养正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较父母教养效能感低时弱。这说明,父母教养效能感越高,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影响越小。原因可能是,教养效能感高的父母对自身的教养行为更加自信,对幼儿所采用的教养方式也可能更规范、更与时俱进。在教养过程中,父母会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意愿,用商量的语气对幼儿提出建议,合理满足幼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父母对幼儿的积极教养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Lekes 发现,母亲充满爱的教育可以减少幼儿行为偏离正常轨道的概率[37]。父母教养效能感高,在面临问题时的坚持性就较高,会鼓励和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索,给予幼儿信任和支持,把自信和积极处理问题的态度传递给幼儿[38],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特点。此外,教养效能感高的父母更相信自己的教养能力,也并不太服从祖辈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不愿意让祖辈参与到幼儿的教养中来,因此,幼儿的行为更多是受父母的影响,而非祖辈。

当父母教养效能感低时,祖辈参与教养显著正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较父母教养效能感高时强。这说明,父母教养效能感越低,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影响越大。原因可能是,教养效能感低的父母可能自身育儿能力不足,即对自身能积极影响幼儿行为和发展能力的知觉差,不自信,从而大部分时间由祖辈帮助照顾幼儿。顾吉有研究发现,父亲较低的教养效能感会降低对幼儿教养活动的投入[39],刘河舟也发现,父母教养效能感越低,父母养育压力越高[40]。父母自身教养幼儿的压力大,对祖辈参与教养的需求就更大,低教养效能感的父母对自己的教养行为不自信,也更容易认同祖辈的教养方式,更愿意让祖辈参与到幼儿的教养中来,幼儿的衣食住行甚至教育都由祖辈参与,因此,祖辈会更多的影响幼儿。家庭系统理论中的家庭三角关系理论指出,在整个家庭系统中,除母亲之外的其他成人养育者的参与,都会使得母子关系扩展为三方关系。当三方建立起关系时,即祖辈参与教养,幼儿的行为发展会从中深受影响,部分祖辈在参与教养过程中更易采用不当的教养方式,比如,有些祖辈忽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过度严格要求幼儿,甚至专制压迫幼儿。有些祖辈更加宠溺幼儿,尽可能地帮助幼儿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幼儿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些生活模式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这说明,教养效能感低的父母在养育幼儿过程中,更加需要祖辈参与教养,幼儿的行为受这些祖辈的影响更多,出现的问题行为便更多。

五、教育建议

本研究结果对当前幼儿问题行为的教育干预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一)从祖辈角度出发,提高科学教养幼儿的能力

祖辈参与教养过程中,祖辈参与教养越多,幼儿问题行为越多,是由于部分祖辈所拥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现在的社会主流可能有所偏差,他们的教养观念知识老化,甚至存在不科学的现象,比如,这类祖辈认为“长兄如父,长女如母”,家中年龄大的幼儿作为“父母”理应懂事乖巧,要无条件地忍让年龄小的幼儿,长此以往,年龄大的幼儿可能会缺爱、自卑,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年龄小的幼儿可能会刁蛮任性,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缺乏自理能力等。

有些祖辈认为幼儿不能脱离自己的管控,便不尊重幼儿的意愿,过分监督幼儿,并要求幼儿做什么都先要报告家长,导致幼儿形成懦弱、退缩的性格,出现行为问题。有些祖辈会采取包办代替及姑息纵容等方式教养幼儿,导致幼儿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造成行为障碍,甚至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些过时的教养观念和方式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更是成为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拦路虎。这部分祖辈在参与教养时,可以通过观看教育短片、听讲座或者与子女沟通育儿观念等渠道,了解不能一味地纵容年龄小的幼儿,更不能忽视年龄大的幼儿,要平等对待幼儿等科学的教养知识,树立科学养育幼儿的观念,着重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此外,参与教养的祖辈不仅要树立科学育儿的观念,还要明确掌握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的不利影响,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来教养幼儿,比如温暖接纳、理解引导、温和回应及鼓励民主等教养方式,已有研究发现,祖辈的温暖接纳、理性规则、民主尊重等教养方式与幼儿的问题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41],祖辈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综上,祖辈在参与教养过程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育儿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参与教养,从而提高科学教养幼儿的能力,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发展。

(二)从父辈角度出发,提高父母的教养效能感

父母作为家庭系统中的微系统,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直接和重要的影响。低教养效能感的父母要提高教养幼儿的意识,关键在于这些父母要清晰地意识到自身参与教养会对幼儿产生重要的影响。相较于祖辈而言,他们有着更高的学识和更与时俱进的育儿观念,在教养过程中,更能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着重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通过研究发现,父母教养幼儿时,能够根据社会规范要求幼儿,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的适应社会,从而促进幼儿更健康的成长[16]。同时,父母也会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引导幼儿自主穿衣、进食等[15]。因此,教养效能感低的父母还应该通过参加育儿培训、阅读家庭教育相关书籍或与其他父母沟通育儿经验等方式,掌握更多的育儿知识和技巧,提高科学教养幼儿的能力,增加教养效能感,主动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将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幼儿,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祖辈和父辈建立和谐的共育关系

祖辈和父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共育关系,共同促进幼儿行为的发展。祖辈和父辈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彼此施教的权利,对幼儿的教养态度、观念及幼儿的发展现状要定期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一致的养育观念,寻求互补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幼儿的行为发展。有研究发现,祖辈与父辈之间的冲突程度与幼儿在学龄前的问题行为相关[42],3-6 岁的幼儿由于语言和肢体动作发展较为成熟,所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祖辈和父辈之间要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发生矛盾,避免将消极的情绪和言语攻击展现给幼儿,以免对幼儿不良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的产生造成影响。家庭中,良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祖辈与父辈要共同营造轻松自由快乐的家庭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个题祖辈教养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冲突对祖辈抑郁的影响:祖辈个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与长辈价值感的调节效应
是谁拿走了金表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教养方程式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考试时最让人崩溃的事
坏路灯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