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基于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

2023-11-28 02:47韦云凤禤美琦廖东声
社会科学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广西

韦云凤,禤美琦,廖东声

(1.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财金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2.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3.广西民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农业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2022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1]因此,开展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相关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已经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但缺乏从省(区、市)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视角分析农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

文章从广西农业产业发展倒逼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调整与完善的整体视角出发,对三层级农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专业建设的成效、不足,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路径,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具有创新性,可为各省份、各行业开发农业产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本、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案例。

一、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状及特征

(一)三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6 年至2022 年《广西统计年鉴》显示,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798.61 亿元提高到4269.81 亿元,年均增长7.29%,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4%-16%之间,稳中有升;第二产业增加值先降低后缓慢上升,从2016 年的8219.86 亿元增加到2022 年的8938.57 亿元,年均增长1.41%,但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16-2022 年,第二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5.1%下降到34.0%,下降幅度超过10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6 年的7226.6 亿元提高到2022 年的13092.49亿元,年均增长10.41%,呈现较为显著的增长态势,第三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9.6%提高到49.8%,增长幅度超过10 个百分点。特别是最近5 年来,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与二、三产业呈现稳步协调发展状态。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呈现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广西着力打造“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10”即做强粮油、糖蔗、蔬菜、水果、蚕桑、茶叶、中药材、畜牧业、渔业、生态林十大特色产业集群,“3”即做优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三大农业支撑产业,N 即做精“优中优”“特中特”“小而精”的亮点特色产业,[2]包括脱贫县遴选确定“5+2”个特色产业,县内的脱贫村遴选确定“3+1”个以内的特色产业。围绕“10+3”规划7 个农业产业区域,14 个设区市立足各自区位优势形成主要农业产业发展定位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N”。目前全区“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完成,推动产业迈向更高层次发展,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其中,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6 个产业均已成为千亿元产业,先后创建了18 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排名全国第一,创建了7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 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园林水果、秋冬菜、蚕茧、水牛奶、近江牡蛎等一大批产业规模在全国位居第一或前列。[3]当前,在市场的拉动下,循环农业、健康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成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在科技的引领下,数字田园、智慧物流、“互联网+”联农产品、网约农机等产业加速数字化,特色农业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三)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

广西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有出海口的省份,东与大湾区邻近,西与东盟陆海相连,近年来,广西14 个设区市立足各自区位交通、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等因素,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等,形成了区域主要农业产业发展定位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N”(见表1)。

表1 广西各地2022年第一产业发展情况表

按照“十四五”规划,广西将以区域集聚、经营集约、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加强全产业链环节深耕细作和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提质增效,持续完善和壮大“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实施产业提升行动,高质量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重要举措包括升级打造国家和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一批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型农业企业、农垦集团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加大促进农业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等农业对外交流力度。“十四五”期末全区特色产业集群总产值将超过1 万亿元。[4]

二、广西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院校布局与专业建设覆盖了自治区各个农业产业区域

“十四五”初期,广西农业职业教育整体规模稳中有升,至2022 年10 月,广西开办有农业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共有19 所,农业类专业共计80 个,在校生总人数达到21745 人,这些职业院校均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从专业覆盖面看,19 所院校的专业设置中,种植类有园艺技术、作物生产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等35 个专业,养殖类有畜牧兽医、畜禽生产技术、宠物养护与经营、淡水养殖等27 个专业,在农业产业链延伸上有农村电气技术、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18 个专业,院校布局在地理上基本覆盖了广西各个农业产业区域,专业设置也覆盖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各领域和部分农业产业链延伸领域。

(二)对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示范特色和品牌专业建设

2014 年以来,广西教育厅对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示范特色和品牌专业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据广西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2014 年至2018 年,广西教育厅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以专业对接产业发展为主线,实现示范特色专业对重点产业的全覆盖,对单个高职专科和中职项目各投入1000 万元和500 万元,其中农业类专业共36 个。教育厅通过支持广西各厅局等单位直属的涉农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助推“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并针对县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点依托产业和特色产业“N”给予县级职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支持。如原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原国定贫困县凌云县重点发展茶叶和乡村旅游产业,则在其县职校支持观光农业经营专业建设;甘蔗、桑蚕和糯玉米等产业是原国定贫困县忻城县的支柱产业,则在其县职校建设现代农艺专业;在茉莉花茶、六堡茶特色产业区域则支持建设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和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现代农艺、苍梧县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茶叶生产与加工等专业。这36 个项目获得自治区本级投入资金22000 万元,地方及学校配套资金6863.004 万元,总投入资金达28863.004 万元。

2020 年至2022 年,广西教育厅对接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以培育专业龙头和专业集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建设。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的园艺技术、广西农牧工程学校的畜禽生产技术、横州职教中心和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茶叶生产与加工等4 个专业分别获得建设经费500 万元。2022 年,广西教育厅继续开展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现代农业技术、现代畜牧专业,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农业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富川职业技术学校的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获得立项。

三、广西农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一)专业设置对对接一二三产业缺乏系统性规划

近年来,广西通过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和品牌专业建设,各个职业院校的农业类专业和实训基地软硬件条件显著提升,合作企业数量、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量、合作培训数量、企业安排实习生增量明显;同时,各院校充分利用专业教育资源优势,与当地政府合作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专业培训机构,针对当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开展培训,成效显著。但大部分项目在推进增强服务产业链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三大农业支撑产业缺乏专业支持。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三大农业支撑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仅在三所学校有专业设置,分别是作物生产与品质改良、智慧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现代设施养殖方向)、水产养殖技术(种苗繁育方向)等5 个专业,这些专业也并未覆盖十大特色产业。随着乡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三大支撑产业缺乏专业技术支持、产业发展受制约的问题日渐突出,如广西的蔬菜、渔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但虾苗繁育、加州鲈鱼等高档水产品繁育技术不如浙江、广东,如大规模从外地调入种苗则又增加了养殖成本和风险;蔬菜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仍然普遍。

二是专业设置缺乏服务农业产业的体系架构设计。职业本科学校和高职专科学校虽然二、三产业相关专业数量较多,但这些专业设置缺乏对全产业链环节深耕细作和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考量。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设有作物研究所,多年来选育的优良大田作物品种受到区内外及东南亚青睐,2011 年,该校种子种苗专业获广西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建设完成后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不足30 人,高昂的办学成本促使学校撤并了该专业。中职学校面临着招生不足、学校撤并的现实压力,更热衷于跟风设置幼儿保育、高铁乘务、汽车运用与维修等易于招生的热门专业。各层次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均未能有效对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专业建设缺乏有机融合。在专业群建设中,大部分学校按照项目所在院系、专业等行政结构划定专业群,将专业建设资源聚焦于第一产业对应的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宠物养护与经营等养殖类专业群或园艺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植物保护等种植类专业群。只有部分专业群范围延伸到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茶艺与茶文化、电子商务等二、三产业对应的专业,而且专业群内部缺乏课程、师资、实训、就业等教学要素的共建共享,外部缺乏服务当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协同性,各组群专业表现为一种“机械团结”,难以有机融合,形成集群优势,[5]无法实现从“专业集合服务一产”到“专业集群服务全产业链”的本质跃升。

(二)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

2021 年,广西农业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139 家大中小型农业企业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从业的硕士博士生、本科生的满意度分别为78%、80%,对高职生满意度为70%,但对中职生满意度仅40%,认为中职生“离工作要求差距非常大,短时间内很难上手”。未来三年这些企业需要招聘22628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55 人、硕士研究生743 人、本科生5755 人、高职生9693 人、中职生6182 人。广西农业专业人才主要依靠农业职业院校培养,目前农业类专业在校生共21230 人,其中职业本科生1245 人、高职专科生9920 人、中职生10065 人,职业本科、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明显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中职人才数量却是供过于求,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明显错位。

总体上,随着广西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趋势加速,产业结构演进高级化要求人力资本结构随之高级化,倒逼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上移发展与完善,从而形成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层次结构,[6]对职业本科生、高职专科生需求持续增加,对中职生需求持续减少,三江、忻城、凌云三个县职校曾获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经费支持的农业专业甚至因无生源被裁撤。因此,迫于就业压力,2022 年全区2707 名农业类专业中职毕业生中有1841 名升入高职、85 名升入本科,升学比例达到71.1%,中职农业专业实质上已经成为对口高职和职业本科院校的升学基地,直接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中职毕业生的功能逐渐式微,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被弱化。同时,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校生达到2.2 万多人,办学资源已经到极限,只能通过减少高职专科招生规模的方式来增加职业本科学生数量,而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新设置院校师资、实训条件、住宿等办学条件仍薄弱。因此广西短期内无法大幅增加职业本科和高职专科招生数量,不能充分满足中职生升学迫切需求,适应不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农业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上移的要求。

(三)专业内涵建设存在重复或断档

通过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以及品牌专业建设,广西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得到显著提升,获得2019 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 项、二等奖5 项;2021 年则获得特等奖1 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 项;2022 年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 项,比2018 年增加1 项。但这些成果奖完成单位主要呈现“中职校+企业”“高职专科院校+企业”两种类型,内容聚焦于中职或高职某个农业专业(群)改革、本校乡村人才培训等主题,尚无中高职院校联合申报以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为主体内容获得的教学成果奖,且农业职业本科教育刚设立,在建设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贯通的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仍处于摸索期,如面向中职和高职专科生升学的畜牧兽医本科专业教学就存在课程标准区分不明显、授课内容重复、技能实操难度同质、实习岗位重合等问题。因此,广西“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只在专业设置形式上实现衔接,但在专业内涵建设上没有实质贯通,分别聚焦不同层级人力资源开发,农业职业教育重心上移存在课程体系重复或者断档等问题。

四、广西农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适应性

(一)政校合力,促进专业设置精准对接“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和“5+2”特色产业布局

广西教育厅、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及广西农垦集团宏观指导,制定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三张清单”,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切实缓解涉农中职校生存焦虑,发挥广西农业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协调作用,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针对全区“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和脱贫县“5+2”特色产业布局,将职业本科、高职专科、中职专业院校设置和专业整体布局纳入区域产业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战略设计中,积极引导各校资源向本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实现各职业院校农业专业特色立足、差异发展。

一是以职业本科院校作为广西农业职业教育牵头单位,整体对接广西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和三大农业支撑产业,系统性设置对应一二三产业链延伸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电商营销、农业企业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群,同时将本校玉米、水稻、肉牛等新品种研发科研优势以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等理工类专业融入专业群建设中,实现专业群覆盖广西粮油、糖蔗、蔬菜、水果、蚕桑、茶叶、中药材、畜牧业、渔业、生态林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以及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三大农业支撑产业[2],助推专业链服务农业产业全链条,促进上中下游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各高职专科院校发挥自己所属产业特色,针对某几个特色产业集群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开展专业群建设,优化专业群治理结构,如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广西渔业和畜牧业,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聚焦肉猪、茶叶产业,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生态林、中草药等林业产业。

三是中职农校的专业设置针对办学所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定位,聚焦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中的某些产业领域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如桂林农业学校以服务桂林市域两季葡萄、柑橘产业,助推桂林休闲农业国际旅游城建设为主;县级中职校办学资源相对紧缺,办学覆盖面小,则应针对本县域细分产业“N”,服务当地“5+2”产业发展,针对“优中优”“特中特”“小而精”的六堡茶、茉莉花茶、蚕桑等亮点特色产业设置农业专业,并通过“2+3”“3+2”等中高职合作办学形式拓展和加深专业知识体系。

(二)校校联合,构建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融合的农业职业院校办学体系

根据广西“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等产业链对人才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结合国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广西应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开展农业职业院校办学体系建设。

一是农业职业本科院校扩大办学规模并开展农业专业硕士教育,高职专科院校扩大农业高职专科教育规模,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主要开展“中升高”“中升本”衔接教育,各层级学校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开展当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培训。

二是农业职业本科、高职专科院校在各中职农校扩大设立联合办学点,利用农校资源开展“2+3”等中职-高职专科五年一贯制办学,试点中职-职业本科衔接培养,拓展中职升学的渠道,提高农校招生吸引力,保护、利用和增加农校农类专业教学资源。

三是职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扩大村支书、乡村振兴、四类人员(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广西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等多类人才学历教育规模,并把部分人员放在各个农校培养,充分发挥农校结合当地县“5+2”、村“3+1”等特色产业等开展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四是在对中职生、广西乡镇农技人员定向高职生、退役军人免学费的基础上,政府对农业类中职生补助生活费,对农业类高职生和本科生全部减免学费,提高农业专业招生吸引力。

(三)校企合作,提升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贯通的专业内涵建设

为适应广西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高级化趋势,在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满足农业人力资源增量需求的基础上,将广西农业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和重心转移到推进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融合上,实现整个体系“内涵式”发展,提升人力资源开发质量。

一是突破院校之间行政隶属关系的刚性隔阂。以农业职业本科院校为牵头单位,推进广西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实体化运作,依托如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养殖、种植、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全域性、全产业链型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发挥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在专业对接产业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从服务整个广西农业产业发展的视角,从农业企业集团全产业链真实生产角度,兼顾中职、高职专科和职业本科院校所服务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差异性,推进三层级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有机衔接。

二是开发三层贯通、适应农业全产业链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每个教育层级各个专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以及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数量、内容和难度系数,实现后一层级的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前一层级课程的深化和补充,避免知识内容大量重复或知识体系断档,在专业服务对象上实现从地域特色产业“N”“5+2”逐级拓展到广西“10+3”某个产业集群,直至整个“10+3”产业体系,在产业链上从聚焦一产发展到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衔接,在职业素养上从关注单纯技能养成到长期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学农为农”的情怀和能力。如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的畜禽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聚焦玉林市当地陆川猪、三黄鸡等“N”和“5+2”优势特色产业,就业面向主要是当地农业企业基层场站岗位;而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则以广西畜牧产业体系中的猪、鸡、牛等某个重点产业为就业专业方向进行设计,为不同地域生源提供专业发展方向,就业面向当地农业企业中层管理岗、基层兽医站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现代畜牧专业课程体系则面向整个广西“10+3”中的畜牧产业相关的企业、农业农村局、科研院所等就业岗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种广西区域整体设计的“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分段培养体系,有利于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不同院校、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对应不同地域不同特色产业不同工作岗位,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降低个人晋职时间成本和企业培训成本。

五、结论

绝对动态演进的产业结构与相对稳定静态的专业结构间存在激励、制约与调整机制,产业结构发展必然倒逼专业结构变革。农业职业教育是涵括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系统,必须以立足产业为根本、协同共治为关键、联动机制为保障,通过政府产业和教育政策宏观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主动作为、企业工学结合深度合作等三方面协同,推进农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农业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结构全面适应。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广西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