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主旋律电视剧的红色文化利用和品质提升路径

2023-11-28 09:37王晓旭陈朋颖安文华
声屏世界 2023年17期
关键词:河北红色创作

□王晓旭 陈朋颖 安文华

鲁迅曾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1]主旋律电视剧一直承担着社会文化精神建设的职责,不断推进中国文化自信自强,极大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这一进程中,河北主旋律电视剧是一支重要力量。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讲述红色故事、传播主流价值观一直是河北电视剧的显性功能,然而近年来河北的主旋律电视剧创作却处于低谷,面临着不少困难。充分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河北红色故事,探寻品质和市场的双向提升路径,成为当下河北主流电视剧发展的重要方向。

问题现状

主旋律题材是河北电视剧的优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河北主旋律电视创作提供了厚重而丰富的沃土。河北的红色文化资源首先指以红色遗址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包括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场所,如革命旧址、英雄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纪念馆、陵园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石家庄平山县的西柏坡、衡水安平县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保定阜平县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遗址等。再者是指红色英雄人物,如李大钊、董存瑞、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等。最后是指以河北为主要发生地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如《红旗谱》《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回顾河北主旋律电视剧作品,《少年毛泽东》(1991)、《马本斋》(1994)、《为了新中国前进》(2010)、《我的故乡晋察冀》(2013)、《海棠依旧》(2016)、《香山叶正红》(2021)等大批优秀作品共同构筑了河北主旋律电视剧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和光荣传统。然而近年来,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陷入低潮。从整体上看,2002年达到24 部的高峰后,河北的电视剧创作曾保持在年均10 部左右的规模,2015年之后则跌至年均5 部左右,而主旋律作品在近五年来基本保持在年均2 部左右,其中典型的红色题材电视剧仅有《滹沱儿女》《香山叶正红》两部,另有《人民的选择》《白毛女》两部作品尚未播出。(见表1)

表1 2018-2022年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创作播出情况

由上可知,生产数量呈现低迷之态,从质量上看,自《海棠依旧》《为了新中国前进》等之后,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尤其是红色题材电视剧始终缺少类似于《觉醒年代》等能形成较大影响力的现象级作品,这与河北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显然是不相符的,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在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上是不够充分的。

原因分析

对于近年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在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上的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但创作力量薄弱、整合乏力以及创新不足无疑是主要因素。

创作力量薄弱是河北电视剧多年来的发展现实,也是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时面临的首要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两万余家影视文化制作机构中,河北只有不到300 家,远低于北京的七千余家和浙江的近三千家。而在这不到300 家机构中,只有一家拥有电视剧拍摄甲种证,实际参与电视剧创作拍摄业务的仅有十来家。此外,从资金实力方面来看,河北电视剧的民营创作机构较少,各类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也较为单一,难以吸引优秀的创作人才。大市场环境的疲软,使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在红色资源利用方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河北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西柏坡、白洋淀、狼牙山等地的红色人文景观,《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白毛女》等红色文艺作品,李大钊、董存瑞、马本斋等红色人物故事,均在全国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然而,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却缺乏自上而下的有效整合,很少被搬上电视剧荧幕,更遑论成规模、成系列地进行利用开发。

在河北近年来的电视剧作品中,部分作品媚俗现象较为严重,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变成了喝小酒、听小曲的枭雄和莽夫,消解了经典红色文化中的人文内核与精神价值,对英雄“神性”的驱魅,变为带有民粹色彩的甚至是简单粗暴的视听快感追逐。而以《抗日奇侠》为代表的抗日神剧,更是不断刷低此类电视剧的价值下限。河北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在创新方面,既难以守住以质取胜的传统,也难以获得市场的青睐,似乎走入了“要么娱乐至死,要么生硬说教”的两难处境。

路径探寻

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如何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获得数量、品质、市场的多向提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寻发展路径。

继续坚守红色文化底色。河北的红色历史中蕴含着深厚的精神血脉,对红色历史的讲述反映出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认知,并以此完成对于当下的想象和表述。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在讲述红色故事时,将个体的生命和信仰融入历史主潮的宏大叙事中,人们能够看到在《我的故乡晋察冀》《打狗棍》《太行山上》等众多作品中,大量关于“家”“国”“社会”“人民”的符号建构起了一套国家话语体系,在特定的节庆日与观众互动,形成“媒介仪式”,实现了“小切口大立意”。其本质是通过市场包装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有效缝合了国家意志与个体观看欲望。河北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者,一定要在浮躁的市场经济中沉下心,坚守住红色文化底色,用精品意识和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打造红色文化艺术精品。

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发掘。从已播出的河北主旋律题材电视剧来看,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挖掘还远远不够,大量河北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尚没有搬上荧幕。事实上,对一些现有的资料进行整合是有助于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如河北省委宣传部和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曾于2006年在省级主要媒体推出《英雄河北》专栏,收录和宣传了112 位河北籍革命烈士、民族英雄、劳动模范等。这些人物包括了建党和大革命时期的早期党员、党组织创建人,土地革命时期牺牲的红军将领、农运学运军运领导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的著名烈士等。如河北第一名女共产党员郭隆真、红军高级指挥员董振堂、河北农村党组织的首创者弓仲韬、华北第一个人民政权创建者谷雄一、京东农民革命领导人杨春霖等。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曾将这些人物事迹做成有声系列作品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广受好评。如果对这些人物和事迹继续整合挖掘,并适当创作为电视剧作品,无疑是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利用。

红色经典的再创作。河北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曾书写过灿烂的辉煌,如李英儒为纪念保定抗战而创作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沫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为背景创作的《青春之歌》,根据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体创作的《白毛女》,冯志以冀中抗日斗争中武工队的战斗经历改编的《敌后武工队》,梁斌以冀中地区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创作的《红旗谱》《播火记》及《烽烟图》三部曲等,无不在中国红色文艺创作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能够紧扣河北本土红色经典的精神内核,使红色经典的品牌影响力与现代改编形成合力,那么一定可以对河北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起到很好的正面推动作用。目前由河北影视集团改编的红色经典电视剧《白毛女》虽然尚未播出,但仍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希望该剧能够为河北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生产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当然,在对红色经典进行再度创作时,一定要避免将其作为消费符号,陷入过度媚俗的境地。如《林海雪原》与《红色娘子军》两部红色经典的翻拍剧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反面案例,前者极力渲染了杨子荣与初恋情人槐花的爱情故事,后者则将吴琼花与洪常青之间的情感纠葛作为叙事主线。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作品背离了革命战争应有的历史严肃性,无法传递出正确的革命观、历史观与价值观,而且也无法引起观众的革命怀旧意识,难以获得良好的收视效果。

积极融入新主流电视剧创作主潮。近年来,新主流成为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的历史潮流,河北的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也应紧跟时代、积极融入,从历史重述、人物塑造、思想价值等多个方面激发自身发展潜能,更好地利用和传播红色文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

一、敬畏历史真实,诉诸人文关怀。新主流电视剧更加注重对厚重历史的敬畏,并将这种历史真实感融入作品审美的精神内核中。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往往包含了三个层面:理想信念、个体情感和生命价值,在满足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人物的情感与内心展开更为深入具体的描绘。在表现革命领袖时,他们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革命圣徒,而是被赋予了世俗化的人性特征,使作品更加符合大众艺术的传播规律。他们也有着对生活矛盾的困惑、迷茫,对情感欲望的追逐、纠葛,对理想信念的反复、坚守。如《觉醒年代》中的李大钊、陈延年等一众革命先驱,从历史的厚重中走了出来,用真实而质朴的形象展示了共产党员的崇高信念和钢铁意志。而在表现平凡人物时,则在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对历史原型进行了虚构化的艺术再现,使人物血肉丰满、真实感人。如《山海情》用几乎“土掉渣”的硬核现实主义手法,营造了极其真实的叙事场域,将人物命运与时代发展、国家命运紧紧关联在一起,赋予小人物时代性和历史感,具有了书写社会文化图景的史诗气质。

新主流电视剧的这种特质,得到了当下观众的强烈认同,并契合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潮的社会文化发展方向,这无疑对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尤其是红色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极具意义的参考。

二、创新审美趣味,契合年轻表达。为了更好地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满足市场化的需求,近年来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创作还在积极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如近年来在新主流影视作品中常用的轻喜剧风格,借用轻松幽默的表达和具有时代感的语言向年轻观众靠拢,获得了青年一代的喜爱与认同。如《长津湖》中,伍千里、伍万里兄弟俩在残酷的战争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流浪地球》中刘启、韩朵朵兄妹俩也将乐观和幽默融入到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宏大叙事中。事实上,这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叙事方式,也存在于《小兵张嘎》《地道战》《独立大队》等经典作品中。充满真诚的乐观和幽默,远比低俗荒诞的搞笑更能使观众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力量,从而更好地传递主流价值观。河北的主旋律电视剧也应从个体、微观的角度切入,讲述真切、深沉、动人的红色故事,把观众带回有着特殊记忆的历史时代,让观众看到埋藏在人物命运之中社会历史的变革,与故事中的人物深切共情,通过媒介仪式让个体的情感记忆和历史的集体记忆紧紧联结,让中国精神悄然浸润当代人的心灵。

三、强化演员阵容,发挥粉丝效应。主流文化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意识形态,是正向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了“照相机比喻”,这种颠倒性可以说是对主流文化与商业之间的一种贴切的形容。主流文化的相对保守性和滞后性往往不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导致文化与商业出现倒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双方之间的契合点,或许是解决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在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不足的有效方式。

为进一步与市场化需求接轨,满足年轻观众的观影需求,可以在演员方面引入新鲜血液。一方面,在当今圈层文化、商业资本强大的驱动力下,在主流影视作品中加入受青少年喜爱的偶像,可以迅速提高该剧的话题度和讨论度,提高收视率;另一方面,青年偶像也能够通过参演主旋律影视剧,不断拓展表演宽度,提高自身影响力。如《山海情》中的黄轩、《我和我的父辈》中的吴磊、《觉醒年代》中的张晚意,他们都在出色完成对角色的演绎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偶像演员对青年观众的强大吸引力。

契合新媒体时代影像传播规律。新媒体时代的影像传播始终在快速发展变化中,剧集创作的重心也已从电视媒体转向网络媒体。观剧载体的不断革新和受众快速代际转换,正在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影像传播规律。对此,河北主旋律电视剧不妨从文本形式和传播方式两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一、长剧转型短剧,满足快节奏的观影需求。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创作可以考虑向轻体量的短剧转型。在现代社会中,观众难以长时间关注一个事物,注意力多是支离破碎的,因此年轻观众逐渐养成了看短视频的习惯,甚至倍速观看的习惯,通常无法忍受缓慢的情节铺展和冗长的信息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鲜的内容创意、缜密的剧情逻辑、充实的叙事信息、流畅紧凑的节奏和高质量的画面才能俘获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当前的主流影视作品剧集大都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展开,剧集通常在三四十集左右,而适当减量更能满足年轻观众快节奏的观影需求。

二、深化跨屏联播,释放平台潜能。河北主旋律电视剧还可利用融媒时代的多屏优势,采取跨屏制联播策略。与伴随式媒介的传统电视相比,5G 时代弹幕的精准实时互动,快手、抖音APP 的竖屏同步传播,加之“两微一端”的话题推送以及社交互动,能够迅速聚集观众,形成虚拟社群。近年来《前行者》《香山叶正红》《爱拼会赢》等作品已经在进行台网联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后还应在短视频二度创作、新媒体营销宣发等方面继续加强。除此之外,利用平台大数据对不同圈层的观众进行偏好调查,并据此设计和编排人物,帮助制作方创作出更加匹配观众需求的作品,以此刺激观众的观看欲望,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和观看体验,并带动其消费行为,最大限度地释放平台潜能。

结语

河北主旋律电视剧作品一方面通过展现中国革命历史的峥嵘岁月,唤醒青年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聚焦河北百年历史激荡,坚定人民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激发观众对于美好未来的展望。红色文化资源为河北主旋律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坚守艺术品格的前提下,更要正视问题,不断守正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良性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河北红色创作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一墙之隔》创作谈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追忆红色浪漫
孙婷婷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