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山区县乡村共富的实践模式与经验透视

2023-11-27 08:54戚迪明祁营郑晓云张乐明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33期
关键词:山区县实践模式农村集体经济

戚迪明 祁营 郑晓云 张乐明

摘要:山区县迈向共同富裕是实现乡村共富的关键所在。文章基于浙江衢州山区县共同富裕的乡村样本考察,梳理了旅艺农融合型、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型、生态经济型和特色产业型四类实践模式,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外部资源导入、本地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和乡村组织引领等实践经验,最后围绕政策、组织和产业三个层面提出依托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山区县乡村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区县;共同富裕;农村集体经济;实践模式

一、引言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随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充分表明农村集体经济已经成为适应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山区是浙江的主要地域类型,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陆域面积的70.4%,与沿海地区相比,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浙江山区26县陆域面积约为全省的45%,人口接近全省的24%,但2020年人均GDP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0%。因此,就浙江而言,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在山区。

衢州市是浙江最西部的省域边际城市,下辖所有县(市、区)均属山区26县。近年来,衢州按照“共富需长远,长远看产业”的原则,根据各地区自然禀赋、生态资源、区位优劣势、发展基础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农村集体经济引领乡村共同富裕,打造山区县乡村共同富裕的衢州样板。基于此,本研究以衢州市各县(市)区农村集体经济引领共同富裕的乡村为样本,选取四类案例典型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集体经济引领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模式及其背后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山区县乡村共同富裕。

二、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山区县乡村共富的衢州实践

(一)以开化县X村为典型的旅艺农融合型

旅艺农融合型是村集体依托本村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并逐步引入乡村艺术等新业态以实现集体经济增收。X村坐落于开化县城北部,距开化县城6.5公里,全村地域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656亩,林地1470亩。辖两个自然村,总人口987人,313户。X村良好的区位、地理与生态优势,为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村积极谋划资源的开发和运营,聚焦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营,落实“投建管运宣”一体化理念。借助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建设“艺术创作”新空间,吸引艺术家入驻。全村现有民宿(农家乐)35家、床位424张、可接待千人用餐百桌宴,配套多媒体大小会议室6个。2021年X村集体全年经营性收入达300万元,集体资产超8000万,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3万元,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村、国家 “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国家3A级景区村、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

X村主要做法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盘活资源。通过“政府+社会”统建,合理布局乡村风貌。以民房收储、土地流转征收等方式引导村民向新村集聚,旧村由艺术家打造“艺术家村落”。不搞大拆大建,大力提升美丽庭院,改造美丽田园。流转近30亩连片土地建设“共享菜园”,按照“租金+分红”的模式,每5年计为一轮提升20%土地分红。二是共建共享,优化乡村运营模式。集中统一收储闲置资源,整合“碎片化”资源,全面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先后流转土地500余亩,收储山林50亩等优质资源致力业态打造。聚焦共建共享,将建设过程中的收益积极投入道路修缮、污水设施修缮等民生设施建设,并为全村987名村民全部缴纳合作医疗保险补助,同时,将本村65岁以上的老人按年龄划分为四个档次,给予每年600元至3600元的分红。三是内培外引:构建“旅艺农”业态综合体。升级旅游产业,坚持做精“黄金水岸线”旅游服务。布局艺创文化业态,自2018年开始,将收储的28幢集体老宅打造为艺“宿”基地,采取“老宅免租+运营补助+人才补贴”吸引艺术家入驻。目前,已有“OPEN国际艺术空间”“向村霞洲艺术馆”等3家艺术资本方入驻,引进国内一流艺术家10位。大力唱响特色农业品牌。引导农户种植特色作物、经济作物,优先打造农作物特色种植基地,促进农业观光旅游发展。

(二)以常山县T村为典型的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型

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型是城市工商企业向农业农村投资,带动人力、财力和物力以及先进的技术、管理等进入农业农村,带动乡村发展,促进全面振兴。T村距常山县城11公里,村域面积4.9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农户539户,总人口1516人,主要产业以农业和种植业为主。T村与浙江绿投集团下属的常山绿色大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共建400亩荷虾混养项目—莲心湾,企业占股51%、村集体占股49%,自此“土地变资源,农民变股民”。202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0.2万元。村集体抱团入股投资特色种养殖产业,实现互利共赢,为当地創造300多个就业岗位,农民不仅有财产性收入(租金和分红),还有工资性收入。同时,项目投资的深入,吸引游客10多万人,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农户通过经营农家乐和民宿等途径实现增收致富。

T村主要做法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搭台,创造优质的软硬件投资环境。政府积极推进全域土地整治,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对“田、水、路、林、渠”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土地布局,以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为田园综合体的整体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二是企业唱戏,打造未来乡村新样板。以现代农业为根本,集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三生研学于一体。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风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本点,充分发挥企业在园林设计、观光农业开发等专业背景,努力提升乡村道路面貌、村庄道沿景观,打造美丽乡村。三是村集体(农户)参与,实现共同富裕愿景。T村以列入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为契机,投资1600多万元,进行了宗祠修缮、古街修复、古树群保护等10多个项目,旨在打造“民居如景、村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同时,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打包与公司签约合作,并占有股份,农户不仅有租金收入,还有分红收入。

(三)以龙游县X村为典型的生态经济型

生态经济型是乡村依托所拥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等生态型产业,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和村民共富。X村位于龙游县龙南山区,距县城40公里,村域面积4.94平方公里,下辖9个自然村,共有农户365户,常住人口446人,实际劳动力284人。X村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梯田旅游项目;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实施景观提升、旅游公厕、古法造纸馆、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提升改造拓宽、垃圾循环超市、一米菜园洁净庭院等项目,全村共有民宿24家,每年接待游客近两万人。2017年开始至今,依托神农谷田园综合体项目,X村共流转土地约5000亩,种植芍药、覆盆子(套种黄精)等中药材,村集体以土地资源入股,每年保底分红20万元。依托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联结农户100余户,解决当地农民就业300余人,人均增收3800元。

X村主要做法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做精“一味药”,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通过数字赋能、科技赋能,大力推进中草药产业数字化发展,建成中草药产业大数据云平台、一体化加工仓储中心,实现4150亩中草药种植基地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全覆盖。将林下种植的2200亩竹山打造成林下经济示范带,带动传统笋竹产业转型,实现“一亩山万元钱”。二是盘活“一间房”,让好生态实现新价值。该村历史悠久,村落依山而建、风景独特,古村落群保存完整。通过“企业+古村”模式,将整村改造提升,同时保留村落原有的风水布局、黄泥房建筑体系等,打造城郊生态田园综合体,让20多幢黄泥房变成农民增收资产。三是深耕“一块地”。大力推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向空间要土地,向土地要效益。高端民宿中医康养基地建设项目初步落地,投资650万元的万亩药园加工研学基地项目完成设计,上报立项,为中草药产业链延伸和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以柯城区Y村为典型的特色产业型

特色产业型是乡村依据原有的产业基础或产业发展条件,精准寻找乡村特色产业,通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共富。Y村位于柯城区西部,距市区16公里,全村区域面积2.16平方公里,有村民小组7个,农户247户,户籍人口812人。Y村是全国十大农民画画村,800多人的小村庄有300多人参与农民画创作。近年来,Y村深入挖掘农民画文化、创新文化产品、强化数字应用,全面提升文创产品品位、合力塑造画村品牌名片、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转移,大大提升了乡村集体及村民致富加速度。通过“一幅画”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农民画+文创+旅游+研学”的产业链,实现农民画从卖画到卖文创,卖版权,卖风景,卖旅游的“四个转变”,同时带动研学游、餐饮、民宿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Y村主要做法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深挖“农民画”特色。Y村创立了集农民画协会、画家工坊、创作培训班于一体的“一会一坊一班”传承与发展机制。目前,全村共有村民800人,其中参与农民绘画的有326人。例如,村民余云梅从原本纯粹的家庭主妇也变成了农民画家,一年下来绘画和墙绘收入有十余万元,年末还有村集体收入分红。二是融画入村,做优文化产业。Y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著名画家罗剑华等20余人在该村设立工作室,成为新乡人,组建农民画家墙绘队,以“画”入景扮靓乡村。开辟农民画线上交易平台,培育本土直播网红,线上线下销售农民画及版权,画作最高单价达1万元。仅2020年,农民画骨干画家年收入已达20余万元。深挖农民画内涵,与万事利集团、中国美院合作,目前已开发农民画工艺品、纺织品、纪念品等文创衍生品80余种。三是串珠成链,做优文旅产业。Y村从卖画到卖旅游转变,利用沿线土地,由村集体与金色假日公司合作,打造集打麻糍、磨豆浆、抓泥鳅等20余个项目的农耕文化园项目,涵盖了多种研学主题课程。吸引全国知名美术院校、培训机构、中小学来Y村研学。共吸引265批约2.3万名学生来余东研学,带动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

三、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山区县乡村共富的衢州经验

上述案例中,各村都通过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引领并实现乡村共同富裕。虽然各村在实现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并不相同,但均在资源利用、特色产业培育和集体组织引领等方面,存在着共性。

(一)外部资源导入

人才、资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山区县相对而言,上述三个要素均不具有比较优势。就人才要素而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乡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大量的年轻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留守农村更多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同时,县域范围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又相对较弱,导致人才因素成为山区县发展的短板。农村虽然有青山绿水,有土地,但由于自身资源的不平衡,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资金也难以流向山区县。为了支持乡村地区发展,国家通过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利用其信息、技术和资金等优势,盘活农村产业资源。如常山县的T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引进浙江绿投集团,由该集团投资建设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该项目被评为2019年浙江省十大田园综合体,总投资25.8亿元人民币,目标是通过全域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生产、生活相统一,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文化、康养、研学、旅游“五位一体”的乡村发展模式。该集团的投入,既解决了乡村建设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该公司深厚的绿化与规划设计专业底蕴,提升了乡村项目的技术水平,增强了乡村建设项目的生命力与可持续性。同时,浙江省为支持山区县发展,实施了“山海协作”工程,也带动了一部分企业与山区县村企合作,共同实施乡村建设,有效的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与发展,尤其是自身造血能力的增强,带动了山区乡村农户的增收。

(二)本地资源开发

山区县乡村发展既有人才、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劣势,但同时也有其相对的比较优势,如除了乡村具有的土地和环境优势之外,衢州市众多山区县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因此,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乡村本地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进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龙游县X村作为没有核心市场化资源质素和区位依托的山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同时,由于其所处龙南山区特殊的气候、土壤环境,非常适应种植中草药。该村招引神农谷田园综合体项目落地,项目以中草药种植为主导,集旅游观光、农民培训、中医康养、高端民宿于一体的大型农文旅产业园,计划总投资2.1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5300万元。已配套建设中草药种植基地5000亩,主要种植贝母、芍药、元胡、覆盆子、玳玳花、黄精、吴茱萸、山茱萸等8大品种系列,配套建设了占地700平方米冷藏存储加工厂房,并投资750万元建设了现代智慧农业药材种植溯源系统,对种植基地的温度变化、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进行精密分析智控。通过本地优势资源的开发,有效实现了本地生态资源的转化,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户有效增收。

(三)特色产业培育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因此,发展乡村特色产業,通过产业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是有效的实现山区县乡村共同富裕的路径。所谓乡村特色产业,是指根植于乡村自然资源环境和人文资源禀赋,体现乡风民俗习惯、传承乡村文化根脉,在乡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高度市场认可和品牌效应的产业门类。立足乡村实际,做优做大乡村特色产业,已成为乡村发展的有利选择。以柯城区Y村为例,该村以农民画作为乡村特色产业,先后建起社区服务中心、共享食堂、共享图书馆等基本配置和中国乡村美术馆、南孔文创等特色场景,通过卖画、卖版权、卖文创,不断做大做美“余东农民画”这一地方品牌。进一步深入挖掘农民画文化、创新文化产品、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转移,大大提升了余东未来乡村集体及村民致富加速度,闯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推广新路子。2020年余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026元,同比增长12%。

(四)乡村组织引领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保证。必须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以乡村组织振兴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践中乡村组织引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相关市场主体的对接,由于交易成本等原因,下乡的工商资本等市场主体往往更倾向于与乡村组织进行对接与合作,而非直接与农户进行合作,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乡村组织的作用,通过有效对接市场主体,引入山区县乡村发展急需的项目要素;二是乡村基础设施以及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也需要乡村组织的引领与发挥作用;三是在合作过程中,乡村集体与农户利益的保障,也需要各级乡村组织出面,通过与相关主体的协商甚至谈判来保障。如开化县X村,当地政府通过加大治水力度,将马金溪上游和两岸的污染企业和猪场全部搬迁,溪水因此变得清澈见底,清丽灵秀,溪岸两边的生活垃圾也不见了踪迹,才奠定了该村生态旅游的基础。

四、推进山区县乡村共富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系统、有效、协同的政策支持,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对于山区县乡村来说,其在区位、资源等要素上都相对处于劣势地位,更需要大力支持与倾斜的政策。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转移支付政策,强化资金支持力度。山区县乡村共同富裕的推动更需要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强化资金支持力度,要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改革和完善省、市对山区县的转移支付制度,制定、实施转移支付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山区县、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资源、人口素质、公共基础设施等基本状况,制定针对性的转移支付政策,拓宽相应财政资金的设立范围,加大支持力度;从山区乡村区域出发,重点扶持,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二是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村民受惠实效。要推进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进一步加大乡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开发山区县乡村养老保险新模式,提高山区乡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三是大力探索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政策,回引优秀的本土人才,吸引外来的紧缺人才,培育当地的实用人才。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青创客、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计划,开展分类分产业人员精准培训、高质量培训,提升受训人员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质。

(二)强化组织振兴,发挥乡村组织引领作用

组织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具有谋划、统筹、实施的强大功能,起着引领、推动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强化党组织建设,发挥领头雁作用。山区县乡村党组织是共同富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村支部是基层党建的领头雁和共同富裕的实践者。要发挥党组织作用,统筹谋划山区乡村共同富裕的项目与品牌、路径与措施。二是要强化经济组织建设,发挥造血作用。经济组织在乡村共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持续性地的造血功能。要进一步激发村集体经济组织活力,切实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不断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契合途径,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形态。

(三)加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力度,奠定乡村共富的物质基础

提升乡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主要还是要依靠产业振兴。一是要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活力。要以农业为基础,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要深化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拓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促进三大产业协同发展;要深入挖掘乡村农旅、文旅品牌项目,促进新业态融合发展。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共富引领作用。乡村产业的发展与振兴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引领乡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范逢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推动共同富裕?[J].理论与改革,2023(02):97-108.

[2]毛晓红,李懿芸,胡豹.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山区26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22(10):2189-2193.

[3]张明皓,叶敬忠.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3(01):38-49.

[4]张新文,杜永康.集体经济引领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样态、经验透视与创新路径[J].经济学家,2022(06):88-97.

[5]李人庆,芦千文.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基于山东省即墨市鳌角石村案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08):10-16.

*本文为浙江省社科专项“村集体经济对山区26县乡村共同富裕的促进机制与推进策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衢州学院商学院)

猜你喜欢
山区县实践模式农村集体经济
北方某县靠罚款撑起地方1/3财力
关于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监督若干问题探究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探讨
山区县农村环境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建议
新常态下山区县推进就业创业的路径
决胜全面小康 四川33山区县共探新常态下科学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