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丽·加仑 肖燕怜
【摘 要】在数字时代的媒介环境里,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新闻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受众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已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同时,新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数字时代的新闻叙事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挑战。因此,对数字时代融合新闻叙事的思维、结构和特征数字叙事展开深入研究,对于理解融合新闻叙事的演变趋势、揭示其规律性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叙事;融合新闻;时空转向
罗杰·菲得勒认为:“传播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而新媒介方式的出现总会派生出种种新的文化形态和类型。”[1]不同的文本形式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同,无论是传统新闻文本还是融合新闻产品,都以叙事为中心,叙事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来实现,就像人类学家弗兰克·罗斯在《沉浸的艺术》中所说的: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带来一个全新的叙事形式。
随着媒介手段的迭代更新,叙事的研究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介,相对于传统新闻叙事方式,如微视频、H5新闻、VR新闻等形式的出现丰富了新闻叙事手段,视频、动画与背景音乐的融合成为视觉和信息焦点[2]。在融合新闻时代,互联网和技术拓宽了融合新闻文本的叙事维度,文字、声音、图片、3D(三维实景)和动画等媒介元素都加入文本叙事中,当多元化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使多种媒介元素融合在一个新闻文本中时,融合新闻的数字叙事将如何讲述新闻故事,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一、数字技术使文本内交流发生变化
融合新闻是数字时代标志性的新闻形态,通过在新闻作品中加入3D和动画,融合新闻形成了跨媒介叙事、数字叙事和虚拟叙事等多种叙事方式。“讲故事”这一核心因素尽管仍然存在,但其结构形式和呈现方式(表层的文本)已经改变了,文本内的交流——连接与连通被突破。数字叙事的写作、传播和接受方式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
首先,首要变化是数字化。一方面,数字技术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几乎实现了全球信息的即时共享;另一方面,数字化使信息传播更具交互性和互动性,使读者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观众,而是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中。
其次,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新闻叙事形式更加多样化,如微视频、H5等形式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新闻叙事手段,还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的形式和样式。这种多样性特征的出現,不仅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表达和传播途径。
最后,传统媒介的报道是单向的,无法满足每个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新闻内容的传播和消费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例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并且定制新闻内容,可以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获取定制化的新闻叙事体验。
二、数字技术为融合新闻叙事提供了新路径
按照卡洛琳·汉德勒·米勒的观点,数字叙事是使用数字化的媒介平台和互动工具所做的一切虚构或非虚构的故事化叙事方式。其独特点在于可以让叙事和互动、非线性故事结构和媒介类型结合起来,借助新媒介的帮助,叙事者可以尝试让受众更加沉浸在故事世界中,去发现更多细节,给予回应,且把故事中搭建的世界和他们自己真实的世界链接起来,并将传统意义上被动接受的受众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不仅能让受众接受和理解媒介内容,还能够在实际上参与内容互动。
在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形态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融合和科技创新加速了新闻叙事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思维融合在新闻叙事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依托数字技术,将多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模式相互融合,打破原有的思维壁垒,形成全新的叙事思维。其次,促使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丰富新闻叙事的内容和角度,改变传统新闻报道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龙迪勇认为,现代的叙事作品一般重视组织或“编织”,也就是说,现代的叙事者重视“怎么写”,他们认为决定一件叙事作品质量的往往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把这些事件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叙事技巧。[4]这让数字叙事[5]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要义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情感维度上讲故事,二是在视觉维度上讲故事。[6]
(一)在情感维度上讲故事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表达方式一般是记叙,通过单一媒介来传输信息,以记录事实为主,情感叙事主要关注新闻的意义和导向性,往往忽略了个体的情感和兴趣。然而,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融合新闻的情感叙事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共情是情感认同的基础,共情传播往往能够增强故事的感召力。融合新闻在面对重要、严肃且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时,没有回避个体主观情感的表达,而是通过一系列叙事技术将意义与趣味结合起来,这种融合情感的新闻叙事方式更加符合现代受众的阅读习惯。
在融合新闻作品中,声音作为叙事的强有力工具让用户更深地沉浸到视频中,当呈现融合新闻作品时,H5或短视频响起背景音乐,用户会产生参与感与立体感。相较于以往仅限于视觉感知,现在用户能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等。通过屏幕触摸进行互动,用户的肢体动作使整个体验更加身临其境,使新闻叙事思维体现在叙事落点、视听化呈现的叙事界面、互动与参与的叙事设计、用户与产品的四个具体的叙事策略上。[7]
例如,在《新千里江山图》中,搭建“场所”将原《千里江山图》作为“行为的地点”,设计准确的“数字化身”作为“行动的地点”。“数字化身”所采用的语言为受众所熟悉:参与过“这十年”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张桂梅),“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都是大事”(李宏塔),“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黄文秀),“宁可向前十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边防战士)……这些声音赋予了人物神采,让人物活起来,既接地气,也容易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在塑造这些形象时,于视觉上设置群像,多维度引发用户联想,跟随镜头转换画面的同时,背景声音再以“梗式”转换呈现,采用超文本架构,重点是将真实事件与虚拟空间之间的非线性联系进行可视化,建立了一个“多模态”系统并形成一个类似超文本的叙事结构。
(二)在视觉维度上讲故事
数字叙事的互文性体现在同一信息文本文字、图像、 动画、视频等各要素互相融合围绕同一主题形成互文,这种联系形成了文本与文本间的互文。超文本结构方式最能体现数字叙事的互文性,融合新闻作品涉及的每个关键人名、地名、时间,甚至每个词语、句子都可以与另一声音、图画或影视文本相关联,或者以独立的身份展现。
在视觉转向的趋势下,关注如何通过突出的视觉呈现方式来强调信息,还包括将文字信息编码或翻译成可视化形式,以在视觉维度上生动地讲述新闻故事。这种转变意味着通过视觉手段更加突出地传达信息,使新闻故事能够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例如,《新千里江山图》构建了一个“场所”[是各种事件发生于其中的一种特殊的地方(空间),但从引申义来讲,场所可指代容纳某类主题的话语或思想于其中的框架性的“容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能够唤起大众情感、群众记忆的事件都收集在这个“场所”中,构成了一个叙事空间。加之视觉上的人物群像,设计准确的“数字化身”,刻画人物进行动态捕捉,并以声音作为叙事强有力的工具,实时录制声音,引发联想,用眼睛看、用耳朵聆听。有袁隆平、张桂梅和黄文秀等平凡而又伟大人物的“数字化身”,主旋律的身影嵌入一个诗意的世界中,让过往10年的辉煌岁月形成切身生活体验。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媒介试图利用H5、VR、GC等技术将多元的媒介元素融入新闻报道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新闻作品的创造性发展,打造数字化叙事文本形态。对于数字叙事,强调的重点却是丰满的细节、强烈的冲突、戏剧化的叙事进程,是一种对新闻素材的处理方式[8],呈现多空间并置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就文本可视化而言,数字叙事讲故事的核心是将文字转换为图像、视频逻辑,即选择、征用或构造某种视觉模式,让受众在获取信息时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想象力。
三、数字技术为融合新闻叙事创造了新时空
与经典叙事注重因果关系和逻辑不同,数字叙事侧重空间关系。数字叙事以时间的空间化表现为特点,通过重新排序和整合碎片化事件,创造叙事的新时空。
叙事曾经被定义为“叙述者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讲述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事件”,而数字技术的发展,颠覆了印刷文本的这一秩序,数字叙事呈现的是叙述时间的空间化。[9]当数字技术进入叙事时,短视频、VR中的空间已经超越现实空间的限制,将虚拟空间的概念引入叙事中,将空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呈现的是叙事时间的空间化,情节发展不是通过时间顺序呈现,而是通过技术链接把同一主题下的叙事片段组合在一起。正如温克勒所说:“技术性转换,即通过技术将时间转换为空间,这是实现可逆性(如果它可以实现的话)的唯一基础。”
在《新千里江山图》中,以原作《千里江山图》为叙事背景,富有沖击力的场景化叙事更能抓住用户,因此,采用了原作的青绿山水颜色和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和场景CG(电脑动画图像)复现,仙鹤这一符号作为“引领”的媒介元素可以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向某个特定的方向,使观众沉浸在叙事空间中,跟随仙鹤,从而获得叙事文本内容。这种结构方法提供了一条认知路径,引导受众从特定的方向理解文本的内容,实现了叙事空间与阅读场景的融合。而CG合成技术使媒介呈现的叙事空间(新闻事件现场)与用户的体验场景(所处的真实环境)实现了融合,元素重构的地理空间,让受众超越了“旁观者”的界限,“参与”到沉浸式体验中,成为“当事人”,用户的个人情感以一种令人振奋的方式被充分调动起来。
数字叙事的多媒介特征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空间并置,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共同参与融合叙事,数字叙事虚构的影像画面,叙事在原始媒介结构中的“真实性”,形成一定的“在场感”,充分了解不同媒介元素在构建虚拟世界和通过特定叙事事件触发受众情感方面的相对优势和劣势,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介,满足数字叙事表达和叙事传播的需求。
四、结语
融合新闻的数字叙事改变的是叙事结构,数字叙事应从时间媒介元素走向空间媒介元素,从深度思考走向快速传播,唤起受众的记忆与情感,这种新的素养要求与传统的“深度阅读”大不相同。因此,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融合新闻如何讲好故事,如何让融合新闻作品得到极高的关注,就成为一个难点。
在数字时代,新闻叙事结构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线性的结构,而是以空间结构和非线性结构等形式呈现,通过回溯、跳跃等手法展开,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和内在逻辑,这种更加多样化的结构形式使新闻叙事得以更好地呈现复杂的信息,并且能够更好地与用户产生共鸣。此外,数字时代的新闻报道还通过引入跨平台的链接、标签和引用等方式,使新闻报道与其他相关信息形成链接,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和立体的信息网络。数字叙事搭建“场所”,设计准确的“数字化身”达到共情效果,唤醒用户的群体记忆、情感共鸣,达到跨越民族、文化、国家的边界,引发普遍的认同,形成快速传播的效果,为数字叙事时代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为数字时代的叙事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观照角度。
数字叙事结构模式的出现为新闻叙事带来了更多元化、个性化和互动性的特征。融合新闻的数字叙事结构模式不仅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参与话语的需求,同时也对传统的新闻叙事思维和结构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潮
参考文献
[1]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9]刘涛,杨烁燏.融合新闻叙事:语言、结构与互动[J].新闻与写作,2019(9):67-73.
[3]胡亚敏.数字时代的叙事学重构[J].社会科学文摘,2022(5):49-51.
[4]龙迪勇.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10(7):23-40.
[5]明海英.数字叙事重构国际传播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20(02).
[6]刘涛,刘倩欣.新文本 新语言 新生态 “讲好中国故事”的数字叙事体系构建[J].新闻与写作,2022(10):54-64.
[7]唐田.H5技术支持下的移动端融合新闻作品叙事研究:以“全国党媒信息平台”H5作品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0.
[8]王艳.媒介融合背景下非虚构新闻写作的实践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8.
作者简介 米丽·加仑,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肖燕怜,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各民族共同记忆与共有精神家园研究”(18XXW009)阶段性成果;“新时代党的沿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23ZJFLY45)阶段性成果;“媒体协同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舆情事件应对机制研究”(XJUFE2023K03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