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庆林
【摘 要】红色故事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红色题材纪录片是追忆峥嵘岁月、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媒体应顺应时代潮流,继承创新,尊重史实,挖掘故事细节,创新创作路径,凸显红色故事思想价值,才能生动讲述地方红色故事,创作出优秀的红色题材纪录片作品。本文以河池市媒体创作实践为例,以创作方法论为依据,着力从求新、求实、求细、求深等方面展开分析,探究新媒体视域下地方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红色题材;纪录片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党和人民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文艺创作的重要素材。在新时代,加大党史宣传力度,积极推动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生产,是纪录片创作者的责任担当和光荣使命。
广西河池市是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是韋拔群烈士的故乡,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是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近年来,河池市地方媒体深耕本土红色资源,推出《东兰将军》《解放河池轶事》《用生命谱写扶贫壮歌》《岩洞里的马列之光》《最后的党费》《烈火铸青春》《足迹》等一批优秀红色题材纪录片,讲好地方红色故事,打造地方红色文化名片,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本文从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出发,在新媒体视域下探索一条地方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路径。
一、求新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短小精悍、特色鲜明、移动传播的短平快视频作品,深受广大观众和网友的关注和好评。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性影像艺术,也应重视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当迎合观众的收视喜好,在节目创作形式上进行自我革新,尝试微纪录创作。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曾给“微纪录片”下过定义 ,将其阐释为“篇幅简短、诉求单一、视角微观、风格纪实,在较短时长内以小切口阐述单一主题 ,不追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变的空间环境 ,极力简化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过程”[1]。微纪录片具有微时长、微投入、微制作的特点,这对于人力、财力和设备相对有限的地方传统媒体来说,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地推动微纪录片创作,对于提升节目收视率和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有着积极意义。
在讲好红色故事方面,微纪录片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精练、传播及时的特点,符合当下观众的收视习惯。河池市广播电视台十分重视电视纪录片创作工作,扎根河池,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本土红色题材纪录片。
2021年,河池市广播电视台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展播,播出河池革命故事系列微纪录片《足迹》,整个系列共有10集,每集6分钟左右,精选河池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重要党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以微纪录片的形式,生动讲述河池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事迹。该系列微纪录片同时在河池手机TV、河池先锋网、河池微远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播出,得到广大网友点赞。其中,《足迹》系列微纪录片中的《校长爸爸》《永葆忠诚》《扶贫足印》等作品在各级党员教育优秀作品征集和评选活动中获得佳绩,《足迹》也成为河池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教材。
“红色题材影视作品的核心传播实质是培养红色基因、宣传红色精神。由于以往作品在表达上具有较重的宣教感,让受众对此题材的作品形成了枯燥、严肃的刻板印象,使得作品无法达到双主流对接,即纪录片在体现主流价值的同时有效地对接主流受众。”[2]红色题材纪录片想要赢得受众的喜爱和认可,除节目形式创新之外,还要对作品的叙事方式进行变革与创新,可以尝试一改往常宏大严肃的历史叙事方式,采用亲民化的叙事手法,以贴近生活的小事为切入点,让观众以平等的视角触摸历史的温度。如纪录片《赤胆保民》在介绍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廖源芳时,运用了一些特色十足的地方方言,如“他和韦拔群一见如故,结为‘老庚”。纪录片《黄昉日:血洒闽西北》介绍红四师副师长黄昉日时,展示了黄昉日写给战友的信,讲述了他们机智逃离民团监牢的过程。在后期制作中,编导特意邀请当地群众以当地方言配音,以七言叙事山歌诙谐幽默的语言,把战斗英雄还原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壮族小伙子,就像生活在人们身边的一位邻家大哥一样,让观众对历史英雄人物更有亲切感。该片先后在县、市、自治区三级电视台播出,好评如潮。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红色题材纪录片传承的红色文化基因不会改变,所赓续和传播的红色精神不会改变。在新媒体视域下,地方媒体的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发展。纪录片创作者要坚决贯彻和体现党的方针和政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也要从当下新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习惯出发,从节目形式、叙事方式、创作思维等方面不断思变求新,增加生活质感和亲近感,更加温暖、厚重地表达,让作品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二、求实
正视历史、尊重事实是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首要原则,也是作品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史学之本在于真,政治之魂在于善,红色历史纪录片就应该集‘真和‘善为一体,但毕竟真是善的前提。真,服从于善,是艺术;善,服从于真,才是历史。”[3]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要尊重历史事实,在作品中客观公正地叙述历史事实。
与其他影视作品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红色题材纪录片尊重历史事实,强化作品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如河池市广播电视台创作团队在创作《革命到底》过程中遇到一个疑问,一些学者对韦拔群入党的具体时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针对这个疑问,主创人员翻阅了《人民英模韦拔群》《韦拔群评传》《中共红色人物传》《东兰农民运动》《红七军、红八军英烈传》《杰出的革命实践家韦拔群同志》等相关书籍,查询了大量党史资料和重要人物回忆录等,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反复求证比对,最后证实韦拔群是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说法也得到了自治区相关部门、党史权威专家学者的认可。在撰稿阶段,主创人员多次向区内外党史专家请教,认真核实文稿的每个细节。纪录片《革命到底》从不同角度讲述韦拔群波澜壮阔的一生,作品所使用的史料,主要来源于原始档案、党史权威著作、当事人的信函等,保证史观正确、出处权威,确保纪录片作品整体叙事真实准确。作品先后在河池市广播电视台、广西广播电视台播出,得到党史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说,红色题材属于历史题材,真实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为历史真实是一种力求客观的已然的真实,一种确定的真实,也就是说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是历史上的确存在的真人真事。因此,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必须对影片中所涉及的每一个历史内容,包括细节在内都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而且必须贯穿创作的各个环节,真实而客观地探触历史的真相。[4]近年来,河池广播电视台创作团队尊重、敬畏历史,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创作了《东兰将军》《解放河池轶事》《长征路上的河池儿女》《扶贫足印》《筑路英雄》等纪录片作品,真实记录河池革命老区这方土地上的烽火岁月和英雄故事。红色题材纪录片通过运用精准的文献性资料,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视,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唯有忠于史实与艺术创新相结合,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让红色题材纪录片正气浩然,才有可能赢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三、求细
红色题材纪录片讲述的是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历史人物,时空跨度大,具有历史的厚重感,由于受节目时长限制,纪录片不能讲述得面面俱到,所以在叙事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一些历史细节,挖掘更多的故事细节,用真实生动的细节来呈现波澜壮阔的历史,从而赢得观众对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关注。
故事是纪录片的灵魂,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细节原指起关键作用的小情节,在纪录片里,细节可能是一件小事,也可能是一句对白、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是纪录片作品创作中最小的叙事单元。“在一部作品中,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有力方法。”[5]红色题材纪录片用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讲述历史故事,以丰满生动的细节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将文献性和故事性相结合,将厚重的历史事件变为有情节、有细节的鲜活故事娓娓道来,让历史故事更加生动、鲜活,让英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如《铁军会师》中红军借盐背后的真情故事,如《永葆忠诚》中陈洪涛在狱中将上衣仅有的两颗纽扣当党费的故事。在纪录片《风起东兰》中,百色起义那一天,当工农红军冲进县政府大院时,黄大权才公开自己的身份,他的妻子也在这一天才知道朝夕相处的丈夫原来是个共产党员。这些故事细节,增强了节目看点。《解放河池轶事》《黄昉日:血洒闽西北》《铁军会师》《风起东兰》《革命到底》等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并在广西广播电视台播出。
细节决定纪录片的品质。新媒体时代,在地方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以小见大,注重对事件细节的把握,捕捉一个个故事细节,串起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也要对细节从整体的角度来解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犯一叶障目的错误。将挖掘故事细节应用到作品创作中,用细节来传递人物情感、塑造英雄人物形象,让红色题材纪录片既有历史深度也有情感温度。
四、求深
红色题材纪录片是回顾与呈现革命历史的主旋律纪录片,能传播正能量,筑牢意识形态的重要舆论阵地。“它通过客观回顾与呈现党的革命历史,揭示深蕴其中的精神实质和意蕴内涵,实现对红色精神的时代化阐释与注解,完成在新时代进行意识形态引领的价值观缝合与重塑。”[6]新时代的红色题材纪录片要注重作品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情,体现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感知历史、体察当下,让历史故事绽放时代光芒。
红色题材纪录片不仅仅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凸显作品的精神高度、理论深度。作品不应仅仅是还原那段红色历史,还要表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入挖掘英雄人物的精神意志和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使广大观众深刻认识和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和伟大成就。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红色题材纪录片要充分发挥其在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大众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凝聚起新时代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诚是中国共產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和政治要求。在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需要将对党忠诚融入每个环节中。如河池市广播电视台创作的《英雄拔哥》《东兰出了个韦拔群》《韦拔群:听党指挥 服从大局》《农运领袖》等纪录片作品,讲述了韦拔群用热烈的一生践行着他的入党誓词,始终对党的信仰忠诚,谱写了一曲对党的无限忠诚之歌。《长征路上的河池儿女》《东兰将军》等作品讲述了韦国清、韦杰、覃健、覃士冤、韦祖珍、覃应机等河池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河池这片红土地上不同时期对党忠诚的典型人物的事迹,增强互动、激发共鸣、启迪思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信心和决心,把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和对党忠诚的信心决心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立足时代背景,立足地方红色历史,让红色精神从历史照进现实,书写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代代传承,成为纪录片创作者的一个重要使命。红色题材不仅仅聚焦经典历史故事,也注重现实题材,如河池市地方媒体深入挖掘、记录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政为民的感人故事,《扶贫足印》《用生命“啃石头”的扶贫战士》《用生命谱写扶贫壮歌》等作品讲述在脱贫攻坚中,曾馥平、庄宁斌、黄景教等扶贫干部用“三牛精神”传忠诚的故事,他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用艰苦奋斗的决心、精准扶贫的慧心、为民服务的爱心,携手勇担时代使命。
2020年以来,河池市地方媒体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创作出了一批纪录片精品。在全区党员教育“八桂先锋”优秀作品(课件)征集和评选活动中,河池市有20余部作品获奖,其中《用生命谱写扶贫壮歌》获得特等奖,《岩洞里的马列之光》《最后的党费》《河池第一个革命纲领——〈敬告同胞〉》《烈火铸青春》等获得一等奖。部分作品还在万锋林国际微电影盛典、中国梦·青年影像大赛、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等评选活动中也有所斩获,展现地方媒体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创新创优亮点,为宣传地方红色文化开创新局面。
五、结语
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革命的颜色。红色题材纪录片是一段段热血的红色记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故事。新媒体视域下,地方媒体应顺应新媒体传播特点,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尊重历史史实,挖掘故事细节,讲好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脉。在创作过程中,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入纪录片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求新、求实、求细、求深的方式讲好尘封多年、感人至深的革命历史故事,激发人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更加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潮
参考文献
[1]侯一凡.新媒体环境下红色题材微纪录片的创作思维 [J].新媒体研究,2020(19):91-93.
[2]张炳旭.《十一书》:新媒体时代红色历史的创新传播 [J].电视研究,2020(4):86-88.
[3]李树榕,苏都.真实的红色历史纪录片:评内蒙古卫视特别节目《回延安》[J].当代电视,2011(10):27-28.
[4]杜潇枭.论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真实性[J].当代电视,2012(3):80-82.
[5]祝国防.地市台红色纪录片的创作路径研究:以纪录片《红三村记忆》为例[J].现代视听,2022(4):54-56.
[6]郑德梅.讲清史实 开掘内蕴 观照现实:红色题材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路径探析[J].电视研究,2021(10):59-62.
基金项目 贺州学院教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人文纪录片创作研究”(项目编号: HZUJS2022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