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陈孛凌
【摘 要】在媒体智能化大趋势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引领下,AI手语主播应运而生。2022年2月,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首次参与报道北京冬奥会,为特殊人群打开了了解世界的新窗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以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为例,从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在电视媒介中的实际应用管窥目前AI手语主播的优势与不足,并尝试有针对性地提出其未来发展策略。未来的AI手语主播需要在立足“自己人”效应的基础上,深耕技术、经营IP,智能技术与人文关怀并举,为听障人群服务。
【关键词】人工智能;手語主播;电视媒介;应用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3月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5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1]听力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紧迫问题,帮助听障人群破除获取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层层阻碍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2021年10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其中就加快推进制播体系技术升级提出要求,包括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2]。同年11月,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正式上线。
一、AI手语主播在电视媒介中的应用
我国电视节目配备手语主播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在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出现之前,爱奇艺和搜狗都曾先后推出自己的“AI手语主播”。然而受技术和应用领域的限制,AI手语主播一直没有大的发展,直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的亮相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AI手语主播的发展前景得到进一步确认。
(一)传递信息
AI手语主播在电视媒介中的首要任务是搭建听障人士与口播主持人之间的桥梁,准确无误且同步将听觉语言翻译成视觉语言,完成信息的传递。在正式上线的宣传片中,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为观众展示了一段对“武大靖冲刺”画面的同步手语翻译,依托影视级渲染方案以及语音识别、自然语音理解等技术,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的整个翻译过程清晰、表情自然、动作娴熟不卡顿。2022北京冬奥会是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的初舞台,其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特别报道《冰雪盛会 整装待发》中用出色的表现完成了长时间的翻译任务,为听障人士搭建了无障碍了解冬奥盛会信息的桥梁。
(二)与真人互动
除了内容上的“听转译”,AI手语主播在电视媒介上还被应用于与真人主播的互动。此前“朱广权用段子面试AI手语老师”的相关话题登上热搜,著名“段子手”与人工智能碰撞产生的火花赚足了观众们的好奇心。除此之外,在冬奥会先发节目《冰雪盛会 整装待发》将要结束、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之时,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与节目主持人互道辛苦让观众动容。在AI手语主播与真人之间的互动中,AI手语主播所追求的是更为深入、流畅、自然的人机对话目标。
(三)协同主持
除去前面提到的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协同主持北京冬奥会之外,AI手语主播还被应用于其他电视节目。2022年1月,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就曾迎来首个AI手语主播“小百”。“小百”在节目中自称主持人,首次亮相与真人主播配合默契,一问一答幽默感十足。此时的“小百”虽然身为手语主播却更多地承担了主持人的功能,形式上与真人主播搭档,发挥的作用更加类似此前的AI主播。得益于AI主播的成功经验,在未来,AI手语主播与真人主播之间的协同主持有望成为电视节目新常态。
二、AI手语主播的优势和困境
(一)AI手语主播的优势
1.智能技术支持,节目成本大大降低
基于手语翻译引擎和自然动作引擎技术的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无论是转译速度、肢体动作准度还是状态的持续性都是真人手语主播难以企及的。加上百度智能云“数字明星运营平台”的一站式系统支持,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可以做到全年无休,低成本高标准产出内容。且作为“数字人”,AI手语主播没有主观出错的意识和失误的空间,更无须花费时间和精力打造妆发造型。
AI手语主播的出现有助于缓解传媒业用人紧张的问题。目前各电视台的手语翻译大多是各地聋校教师或残联工作人员兼职承担[3],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往往需要身兼数职。AI手语主播的出现一方面有助于下沉手语教师市场、缓解用人压力,另一方面其不挑档期、不受状态影响的机器人特质也能大幅提升节目的播出频率和效果。
2.丰富的语料库,自然手语更加规范
相比于真人手语主播,AI手语主播所掌握的手语词汇量更大、学习新语料所需时间更短、遗忘成本更低。据央视新闻消息,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储备百万量级的标准手语平行语料数据和超8500条影视级手语动作数据,为了报道冬奥会,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还专门学习了冬奥会相关语料数据[4]。智能学习机制下的AI手语主播拥有快速熟悉任何领域、即插即用的巨大优势。
另外,AI手语主播以“自然手语”为逻辑呈现符合听障人士表达习惯的手语。现行的手语又分“自然手语”(Natural Sign Language)和“手势汉语”(Signed Chinese),自然手语是指听障人群在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作为第一语言获得的手语,而手势汉语主要运用于聋校教学以及健全人与聋人的交往,即汉语的手势符号化[5]。在此之前,电视节目中的手语翻译更多由健全人担任,手语并不是他们的“母语”和第一语言,这对于部分没有经过聋哑学校系统学习的听障人士而言,“手势汉语”反而成为他们观看节目的阻碍。而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立足《国家通用手语词典》规范,在不断丰富“手势汉语”的同时,以“自然手语”为逻辑增添了节目播报的亲和力,让没有经过系统手语学习的听障人士也能看懂电视、听懂新闻。
3.天然的默契,增加节目吸引力
AI手语主播与节目主持人之间不需要磨合时间,而是存在“天然默契”。节目中,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既能一丝不苟地完成人机协同播报任务,也能与真人主播插科打诨,绕口令、快语速、单押等高难度手语翻译都不在话下。不用时间磨合、不用经验积累,AI手语主播与人类主播也能各展所长,在电视节目中配合默契。
此外,如今“AI+真人”的播报组合势必引起观众的好奇与围观。基于“恐怖谷”理论,观众对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的认知目前尚停留在“数字人”“虚拟人”层面,对AI手语主播的工作效率和逼真形象赞叹不已,整体上处于喜爱的上升期。AI手语主播势必引发更多关注,“AI+真人”组合在增加节目趣味性的同时,对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升也有所帮助。
(二)AI手语主播的困境
1.副语言表达不够充分
手语作为一门视觉语言,信息内容的组织与传递大部分需要依靠手势动作,于是“肢体语言”“体态语言”对听障人群来说地位等同于健全人群依赖的“有声语言”,是他们的“主语言”,而其他包括表情、唇语、服装等看得见的视觉要素则被视为“副语言”。
AI手语主播副语言表达不充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AI手语主播在技术上还未能完全匹配包括手势幅度、眼神、眉毛等副语言的“拟人化”输出。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所接收的并不是单一的信息,而是基于上述多感官认知过程中的多种感知信息。[6]目前的AI手语主播还难以做到副语言的充分拟人化。其次是AI手语主播的电视画面常常位于左下角或右下角的“画中画”中,占整个电视屏幕的极小部分,这样的“传统”展示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听障人士观看电视节目、了解最新信息,他们难以在专注电视画面的情况下兼顾手语主播的手势动作和其他提示信息。
2.与听障人群的观看习惯不贴合
目前健全人担任手语主持人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成为常态,聋哑节目基本都由健全人举办,常常忽略了从“特殊人群”视角看待问题的重要性。已诞生的AI手语主播仍然以“健全人”设定为主,没能从身份认同上拉近听障观众与手语主持人的距离。再加上电视媒体单向传播的特性,听障人群对电视节目的现状、满意度长期缺少及时的信息反馈渠道,与电视节目、手语主播长时间处在心理、空间上的“双重断联”关系中。
另外,AI手语主播的手势速度(对听障人群即“语速”)过快的问题值得重视。我国电视手语新闻主持语速的分布范围是每分钟75个至114个手势,在这样的“语速”下聋人受众完全看懂节目的占比低于1%[7]。学者袁伟的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电视媒介中手语主播的手势速度普遍过快,对听障人群来说难以适应。
三、AI手语主播在电视媒介中的发展策略
要想让人工智能在电视媒介中物尽其用,需要综合多种技术手段,遵循媒介伦理,把握服务对象的特征。以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有望承担更多未来引导角色。
(一)深耕技术,强化互动
在面对成语、谚语以及古诗词等自带语境、语义偏向的语音输入时,AI手语主播存在机制性的理解困难,而深耕技术基底、夯实底层应用,依靠“多模态话语”策略提升AI手语主播的人机对话能力是关键。所谓“多模态话语”,即语言文本或符号,与视觉图像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性,其中色彩、声音、图像、图表等符号的功能语法,一定意义上起着语言或文本符号的信息传递作用。[8]在实际应用中,“多模态”可以为翻译系统搭建更多用于特定信息分析的平行模块,帮助AI手语主播做出最符合情理的判断。例如,在报道冬奥会的电视节目中,如果AI手语主播有基于视觉分析模块捕捉到节目主持人屏幕背后的“冬奥会”相关字样,语音识别模块能立刻将注意力集中到与“冬奥”“运动”相关的词汇当中,从而减少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电视媒介中AI手语主播的单向传播路径,需要依靠技术打通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建立人对AI手语主播即时的多通路反馈渠道。利用融媒体手段,通过在电视节目中嵌入二维码等方式连通新媒体渠道收集观众意见,不断进步。
(二)贴近生活,匹配习惯
从电视媒介的角度出发,AI手语主播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要符合听障人群的观看习惯和细节表达,调整手语主播在电视节目中的画面占比势在必行。2021年12月20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与小冰公司联手打造的电视栏目《每经AI电视》正式上线,整个节目交由虚拟主播“小冰”主持,视频播放进入“无人化”时代[9]。“小冰”单独主持节目的成功对于目前的AI手语主播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单人主持更利于观众捕捉完整的画面信息。即便AI手语主播单独主持节目难以一蹴而就,也可以考虑逐步增加其在电视画面中的比例。如北京电视台的《新闻手语》、上海电视台的《时事传真》等节目,共同特点是手语主播占整个电视画面的1/2或者1/3,凸显手语主播重要性的同时,拉近与听障人群的距离。
此外,配有手语主播的电视节目都应当在屏幕下方同步游动字幕。一方面,字幕能及时纠正手语主播和听障人群之间由于手语使用差距而存在的理解误区;另一方面,听障观众配以字幕理解手语更容易读懂字面背后的深层含义,手语难以传达的言下之意可以用文字还原。
(三)IP运营,个性升级
AI手语主播要想得到观众更广泛的接受度和喜爱度,就需要打造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化“IP”,塑造立体化形象。除了“手语翻译”,电视媒介中的AI手语主播可以设计更多的“人物性格”以得到观众的喜爱,如俏皮、接地气或者说话有“梗”等。
IP是运营出来的,人设的培养和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增加AI手语主播在电视媒介上的曝光率对于AI手语主播的“人设”培养格外重要。以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为例,除主持主流节目之外,AI手语主播还可以通过参演关于听障人群的官方公益广告片、在央视的其他频道如“央广购物”等为特殊人群服务来增加自身的曝光率。AI手语主播只有随时代不断丰满“羽翼”、充满内涵才会被观众所认可。
四、结语
电视媒介在“智媒体”转型的大背景下應用AI手语主播技术提高了节目的传播效率,创新了节目形态,提升了节目的智能化水平。AI手语主播相比人工手语主播成本更低、学习能力更强、语料库丰富以及不用与真人主播磨合等特点给转型中的电视媒介提供了更丰富、更多元的可能性。随着AI手语主播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可以期待AI手语主播克服相关缺陷,通过技术升级、IP运营和领域的垂直化发展使其更具人文价值。潮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听力报告[EB/OL].(2022-03-22)https://www.163
.com/dy/article/H31STQCN0511B3FV.
html.
[2]广电总局:推动虚拟主播应用于新闻播报等节目生产[EB/OL].(2021-10-23)https://news.cctv.com/2021/10/23/ARTIChKjWteuKWGj2qB6AbuK21102
3.shtml.
[3][5]李朵朵.我国手语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9(6):56-57.
[4]今天刷屏的“AI手语主播”背后原来有这些黑科技[EB/OL].[2022-02-04]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4274712769689797158&share_to=wechat
&t=1643958243424&toc_style_id=feeds_
default&track_id=e0b40d09-cf10-4201-b638-e8f3dcb60cec.
[6]喻国明,傅海鑫.AI手语主播的技术可供性:代偿性机制下认知重构的发展版图:以听觉感知重构为例探知未来媒体的聚合式发展逻辑[J].教育传媒研究,2022(4):6-10.
[7]袁伟.电视手语新闻主持语速调查及对手语主持培养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6(10):14-18.
[8]杨娟.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的构建探索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6):81-82.
[9]每经联手小冰打造“每经AI电视”:全球首个AI驱动视频直播电视产品上线[EB/OL].(2021-12-20)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21-12-20/2047923.html.
作者簡介 陈静,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孛凌,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