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鹏
高质量的学习必定是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发展需求,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选择教学的最佳路径,帮助学生拾级而上、自我完善。下面以“角的度量”为例,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以问题驱动,让学习真正发生。
一、有意前测,了解学生已有经验
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经验,既包含其在学校里已经学过的基础性知识,也包含在日常生活中所累积的数学学习经验。布置前置性的作业、问卷调查了解、观察分析等都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
1.开放设计,尊重差异
适合的前置作业肯定不是简单问题、相应习题的罗列,需要相对开放的设计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诊断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此,笔者有意设计了这样的数学问题:
2.整理分析,数据决策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强调,教学内容必须与孩子现有的认知经验相匹配,同时要能够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生长。角的度量教什么,肯定不是凭教师的经验,不是就教材而教,而是要分析前测,用数据说话。
教师对学生的前测进行分析,统计情况如下图所示,不难看出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十有八九都见过量角器。虽然能准确量出角的度数的学生比较少,但85%左右的学生能根据测量的经验找刻度,找对应的边……这是真实的起点,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有了前测可以更好地選准学生探究的生长点。这是真实的差异,也恰是这样的差异才会有课堂教学中思维的碰撞。
二、经验迁移,对比体验度量统一
1.唤醒旧知,问题导入
适合的新课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与其故弄玄虚的情境创设,不如从课题单刀直入,以旧引新。
【片段1】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度量吗?
生:测量,量一量。
师:回忆一下以前测量的经验,谁能说说线段的长度是怎么测量?
生:可以用直尺量,线段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看另一端对准哪一个刻度线,就是几厘米。
师(出示断尺):如果是这把断尺,你还会测量吗?
生:用5厘米的刻度线对准线段的一端,另一端对准了10厘米,10-5=5,所以这条线段长5厘米。
师:数一数有几个1厘米我们就能知道线段的长度。我们还可以用小正方形来测量面积。数一数,那它的面积是?
生:8平方厘米。
师:是的,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用一条小线段做标准;测量一个长方形面积用一个小正方形做标准。那猜一猜测量角的大小会用什么做标准呢?
生:小角……
评析: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会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钻研教材与关注学情的过程中就要善于挖掘这种联系,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慢慢摸索新的知识。这一环节中顺应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长度、面积都是找到一个标准的单位去测量,那么角的度量是不是也有这样类似的标准单位呢?激发学生带着更多的期待和思考进入学习。
2.对比体验,统一度量
课堂教学不单单满足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再现,更应该在原有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猜想、操作、体验等手段,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
【片段2】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小角,谁愿意上来摆一摆?
①师:你看,他是把小角的顶点对准了大角的……,小角的一边对准了大角的……,没有正好摆满,说明什么?
生:要测量的角比一个小角大一些,比两个小角小一些。
师:显然,用这样的一个小角去测量能得到精确的结果吗?那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角变得更小一些。
②师:比两个小角大一些,比三个小角小一些,还不够呢?
生:还要再缩小一点。
③师:哎呀,相差一点点,虽然没有量出结果,但我们发现用来测量的小角越小,测量的精确度就越高。那你认为这个角要小到什么程度呢?
评析:学生根据已有的测量经验想要寻找一个类似的标准单位,通过上述对比体验,认识到想要知道一个角的大小,可以寻找一个已知的小角作为标准进行测量。学生利用不同的小角去测量同一个大角,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进一步体会到统一度量角的工具和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三、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感越强就越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课堂教学就以学生的提问展开。
【片段3】
师:是啊,关于量角器,大家都很感兴趣,有什么想问的?
生1:
生2:
生3:
生4:
……
评析: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毋庸置疑,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量角器,提出的问题直指本质。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尝试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并且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能更充分地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辨析他人的观点。
四、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知识建构
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需要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经历知识建构和形成过程。
1.化繁为简,单圈量角器上找角
【片段4】
师: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一个30度的角吗?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练习纸上也有量角器,请你用红笔在1号量角器上画出你找到的角。
师:说说你是怎么找的?(出示不同的30度角)
生:30个1度的小角组成的就是30度的角。
师:比较从0度起和不是0度起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从0度起,读数更方便。
师:那我们就用他的方法来试一试,请你在2号量角器上找一找90度的角,在3号和4号量角器上再各找一个135度和180度的角。
学生交流后追问,怎么找到的?
师:刚才我们在量角器上找到了许多角,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角的顶点对着量角器的中心,一条边对着量角器的0度刻度线,从0度数起,我们就能准确找到另一边对着的度数。
评析:学生在建立1°表象之后,教师并没有急着到真实的量角器上去找角,而是去掉容易混淆的双圈,借助到练习纸上单圈的量角器上找一找30度、90度的角等,目的是使學生集中精力体会到:量角器实质上是角的单位的集合,量角的过程就是要知道角包含多少个这样的单位。
2.自主尝试,用量角器量角
【片段5】
师:刚才我们通过在量角器上画角初步认识了量角器,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一下,和练习纸上的量角器有什么不同?
生:两圈刻度。
师:一圈在外,叫作外圈刻度,一圈在内,叫作内圈刻度,那这两圈刻度都有用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量角器再去量一量1号角的大小,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生(边展示边解释):先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是多少,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师:(呈现错例120度)。
生1:这是锐角,不可能是120度。
生2:从0度开始,从小到大地数,应该是60度。
师:可这里有两个0刻度线怎么办?看哪一个?
生:角的一条边对准哪一条0刻度线,我们就看那一圈的刻度。
师(出示开口向左的角):量一量这个角多少度呢?
师:两次读角都是60度,读角的过程有什么异同呢?
生1:一个角的一边对着内圈的0,所以读内圈的60度,一个角的一边对着外圈的0,所以读外圈的60度。
生2:不管读外圈的数还是内圈的数,都要从0度数起。
师(追问):那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量角器上有两圈数了吧?
生:这样很方便,不要把纸翻过来了。
评析:因为上一环节找角的过程中化繁为简,降低难度,学生的学习更加容易,对量角器的实质体会更深,为这一环节的量角做了很好的铺垫,克服了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一学习难点。
总之,关注学情,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虽然“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一个知识点,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情,以生为本,精心设计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们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