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民
【摘要】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地特色,设计校本课程。“太平泥叫叫”是镇江东乡华山村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有悠久的历史。教师可以基于农耕文化视域设计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走入古镇搜集素材,开设文化长廊,参与校园环境创意布置,建设制作作坊,组织社团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能构筑可持续的系列课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
【关键词】农耕文化;“太平泥叫叫”;校本课程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方面的重要职责。学校要将非遗文化和学校教育、课程教育融合起来,构筑完整的课程体系。“太平泥叫叫”是江苏省非遗文化,它源于公元420年~589年的南朝,主要用于儿童玩具和民间祭祀两种用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将“太平泥叫叫”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这样能更好地达到传承文化、“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一、走近儒里古镇,搜集素材
在设计校本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农耕文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儒里古镇,看看农民的生活状态,收集和家乡有关的非遗文化、传说习俗、历史遗迹、地方美食等各方面的信息。学生还要整理归纳,将注意力集中到“太平泥叫叫”,为后续的研究发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参观儒里古镇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活动,收集全方位的资料。在非遗文化方面,学生可以重点收集和“太平泥叫叫”有关的信息,了解它的起源、发展现状,观看匠人制作,了解其制作工艺。在传说习俗方面,学生可以收集家乡的民间故事,并讲述给同学听。他们还可以结合农耕文化,了解东乡的历史发展情况,体会农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在历史遗迹方面,可以让学生参观神女冢和朱氏祠堂,说说这些遗址中蕴藏的感人故事。如神女冢和凄美感人的“华山畿”爱情故事有关,学生可以在收集资料后,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该故事。《礼记·中庸》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良好的准备,对于更好地完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民间,通过实地观察、参观博物馆、采访乡民等方法收集和“太平泥叫叫”有关的资料,自主整理并完善课程内容。
二、开设文化长廊,渲染气氛
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开设文化长廊的活动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其中。通过建立“东乡文化长廊”的活动,学生以东乡文化为主题,整合素材,设计成图片展板,将走廊转化成流动的文化馆。
在开设文化长廊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互动讨论,说说围绕“太平泥叫叫”可以設置哪些主题,然后分小组行动,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主题。学生在探讨后确定了“太平泥叫叫”的故事、东乡遗迹、东乡美食、华山畿的传说、东乡古农具和农耕文化”这几个主题。在分组活动中,学生要完成图片收集、文字梳理、版面设计、装饰长廊这几个环节的活动。以“华山畿的传说”为例子,学生可以上网搜索江苏民歌《华山畿》,并通过《古今乐录》《诚斋杂记·华山畿》等古代文献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民间故事。他们还要收集神女冢的照片,又或者自主绘制古代女子的图画作品,并配上相应的文字。在版面设计中,他们需要分析如何调整图片的大小,怎样安排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大小比例。最后,他们要齐心合力,完成长廊布置。在完成设计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文化长廊中阅读资料、制作“太平泥叫叫”。这样能构筑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穿越古今的奇妙感觉。在设计文化传承类校本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切忌直接灌输理论知识。通过开设文化长廊的方法,能让学生沉浸在具有乡土气息的氛围中,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能推动校本课程的进行。
三、融合校园环境,创意布置
当学生有了设计文化长廊的基础,教师可以拓展开来,安排学生创意布置校园环境,将学校打造成具有石桥东乡文化风情的“乡情园”。这样就将校园转化成了学生了解本土历史文化的第二课堂。
教师可以将校园卫生包干和构筑“农耕乡情园”的主题活动结合在一起,将校园分割成各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班级负责其中的某个区域。学生不仅要完成相关区域的卫生打扫工作,而且还要参与创意布置的活动。在创意设计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展现出创意。第一个方面是试着从呈现形式上体现出新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的各个空间,设计因地制宜的方案。例如可以利用校园的葡萄架,设计一些和农耕文化有关的塑料卡片,悬挂在葡萄架下。这样同学们路过时,抬起头来就能看到其中的内容,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农耕文化。第二个方面是试着从内容上体现出新意。学生要尽可能地设计自己的原创作品。如有一组学生自主制作了太平泥叫叫作品,并放在了校园的小桥围栏上。他们认为:“太平泥叫叫,有抱有平安之意。不少学生喜欢在小桥上嬉戏,不太注意安全。在围栏上放置‘太平泥叫叫,能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第三个方面是从古今融合上呈现出新意。学生要思考如何将当代文化中的精华和传统农耕文化结合在一起,设计作品。校本课程要体现出本校的特点,同时要调动全校同学的积极性。如果能让所有同学都融入到校园环境创意设计中,则能让他们激发主人翁意识,大胆地展现出自己的创造性想法。
四、建设制作作坊,动手体验
小学综合实践的校本课程要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点,建设制作作坊,组织学生动手体验,自主制作“太平泥叫叫”。
制作作坊的课程设计分三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为“阅读多媒体课件,了解制作流程”。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全面展示设计形象、选土、和泥、制模、泥塑、晾晒、发音、烘烤、彩绘、罩油等十几道工序。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构想串联起整个制作流程。第二个环节为“循序渐进,学习制作”。一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更有趣味性,更有成就感的活动。如可以安排他们参与设计形象和彩绘活动。看到自己设计的图形变成了具体的工艺品,学生的成就感有所激发。在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两个步骤后,教师再安排他们拓展开来,参与其他的项目。例如在选土中,学生要试着理性分析,对比探究,找到更适合的土壤,同时也认识到“土地”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性。第三个环节为“自主创作,展现艺术魅力”。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工合作,完成“太平泥叫叫”的全部制作工序。此后他们要展示作品,并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泥土对于农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太平泥叫叫是用泥土做成的,我觉得它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代表和化身。”还有一名学生认为:“我觉得太平泥叫叫要能发出声音,真的很不容易。在制作的时候不能出一点偏差。”通过动手实践的活动,学生发现“太平泥叫叫”制作工艺复杂,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在体验中和“太平泥叫叫”亲密接触,并彰显了自己的审美赏析和创造能力。
五、组织社团活动,创新探索
在设计校本课程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将小学综合实践和其他的学科结合起来,这样能体现学科融合的特点。如果能将语文、美术、劳动、体育及科学等课程融入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相关的社团活动,则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欲望,让他们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在组织社团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性,设计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如结合美术学科,学生可以将泥塑创作中掌握的方法,运用到制作“太平泥叫叫”的活动中,看看能否相互借鉴。又如,他们可以围绕东乡文化主题参与绘画活动,画出家乡的古今变化。结合语文学科,学生可以倾听诵读《华山畿》,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编写相关的剧本,创作同主题诗歌,展现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结合劳技课,学生可以参与东乡美食的烹饪活动,探索农耕文化对人们的饮食习惯产生了什么影响。他们还可以走入田地,对比东乡古农具和当代农具的差别,并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中。这些社团活动都围绕农耕文化展开,将传统文化作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社团活动起到了学科融合的效果,同时也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参与激情更加浓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传承非遗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美术教学中,结合镇江东乡文化的太平泥叫叫设计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这样能让学生激发文化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周心怡.应用民间艺术丰富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01).
[2]施莉.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写生的教学措施[J].新课程研究,2022(3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镇江市2021年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太平泥叫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1jky-L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