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
《封神》上映之前,乌尔善在微博引用过一句台词来介绍电影里的“质子团”:“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在这部作品筹备的这些年里,他一直在干的一件事,就是帮年轻演员们找到清晰的自我定位。他知道,只有他和演员先弄明白自己是谁这种宏大又遥远的命题,才能解决怎么拍好一部电影这种具体问题。十年来路,一切都是一场深入浅出的寻找。
当我们现在聊起乌尔善为《封神》花了十年时间这件事,会感慨他有耐心地从素人里选出“质子团”从零开始训练,会佩服他搭建起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去一口气拍完三部电影的体量,会赞叹他敢于挑战难度颇高的上古神话题材……但在这一切现在能“看得见”的付出之外,鲜少有人知道,更早之前,乌尔善还做过更深的铺垫,比如自己去学表演。
那时候,他已经通过《画皮II》和《鬼吹灯之寻龙诀》这样的作品证明过自己的导演能力。在工作中,他发现即便是非常成熟的演员,也还是需要导演细致入微的指导,所以为了能更明白演员的需求,他觉得自己要先一步知道演员如何工作,这样他才能真正做到“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和沟通。“当时我就跟(刘)天池说,我想跟你学表演。”
他说学,就真的拿出时间踏踏实实去学了,不是以导演的身份坐在教室里旁听,也不是浅尝辄止地花一两个小时装装样子。“我跟着她上了一段时间的表演课,同时也在看表演指导方面的书。”乌尔善口中的“看书”不仅是读完一本教材,而是把他研究的这个表演体系里所有能找到的书都看了个遍,一切细节都摸透,他才敢说自己真弄懂了表演这件事。“斯坦尼这个体系,从体验派逐渐变成方法派,影响了整个美国电影演员的表演体系。斯坦尼几个很重要的弟子,还有再传承的下一代弟子,他们写的关于表演的书,我收集到了所有中文版。我要去看他们整个表演的训练方式是什么,想怎么去达到一个真实的、同时把戏剧内在力量能够完整呈现的方法。”
“十二步骤表演法”。乌尔善记得这个理论来源于一个名叫伊万娜·查伯克的表演指导,他还记得在学到这些知识之后,自己兴奋于终于为一个曾经困惑的难题找到了答案。“我跟天池的团队说,我要用这种方法,去训练我们的年轻演员。”哪怕那时候还没有开始真正为《封神》组建团队,但他知道这个说不上是起点的一小步,会对今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包括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把演员训练出怎样的表演风格,也是乌尔善早就想好的事。“这种神话史诗主题的电影,表演风格上也要有神话史诗的质感,不能是生活化的。”
生活中,他自己喜欢当代艺术和先锋话剧,联想到这部电影的表达主题,特别是其中很多台词包含大量的古文,却又需要让观众理解起来没有压力,于是同样早早定好了表演上的一个“解决方案”,那便是古典主义的戏剧风格。在《封神》具有震撼力的画面真正呈现在大银幕上之前,没人能明确地告诉乌尔善怎样才能实现它,唯有从此前的积累中抽丝剥茧,他得在熟悉的方法中找到一种接近想象的,然后再去打磨,直到它可以完全为自己所用。
“比较难的,是怎么让素人演员和成熟演员搭配在一起。我们在成熟演员的选择上,都是以有扎实的舞台剧表演经验的演员为基础的,同时对素人演员的训练,也是按舞台剧方向来的。”没有完全依靠运气就选到合适演员这回事,现在的任何一个结果,都来自十年前的深思熟虑,这是乌尔善的工作方式,他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怎样让自己想要的变成现实。
知道了怎么让理想变成现实,下一步就是脚踏实地去实践它,在这个过程里,乌尔善时刻提醒着自己“你是谁”,对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合作伙伴,他都给出了足够的耐心与尊重。拍电影这件事固然重要,但在求得结果的道路上,他更知道必须把“人”摆在前面,这样才可能让所有人去实现同一个目标。
也是通过学表演这段经历,乌尔善发现自己不适合做个好演员,因为“可能我缺少作为演员必要的天真,和对别人的信任感”。虽然学表演的本意也不是真要当个演员,但当他抛开导演的既有思维去重新看待演员这项工作,果然发现很多感受是自己之前想象不到的,他只有真把自己装进“演员”这个身份里,才能了解演员需要什么,又缺乏什么。“要保护演员的脆弱,给他安全感,你的指令必须是非常清楚的。比如说你在这个地方做下一个动作,或者你节奏快一些,要把气息变得更加急促……你要给这些他可以执行的东西。”
内容之外,乌尔善还特别注意自己说出这些话时的语气,同样出自“保护演员”这个目的,他不想忽视每一个可能有影响的细节,都要一一做到才能放心。“如果我要给你一个建议,就会走到你旁边,不会让其他人听到。如果距离太远,或者我在摄影棚而演员在威亚上,那我就会拿对讲机说。举出这个例子时,乌尔善的语气都变得更加温柔细腻,好像真的有一个演员此刻就出现在自己眼前,等着他一对一地做出指导。这样在乎溝通的态度,是因为乌尔善知道,那一刻等着他去提出建议的演员,是怀抱着怎样的忐忑在面对他与整个世界。“演员是在几千人面前,赤裸裸地去展现他的情感。虽然有服装造型,但他要在这儿哭、在这儿笑,这是在裸露他最宝贵的隐私。所以在那个时候,他特别需要跟他最信任的工作伙伴进行直接的沟通,只有得到了肯定,才敢做出更勇敢的表演。”
为了让素人演员们在没有表演基础的情况下超水平发挥,乌尔善想尽了办法,而且他从来不把“没经验”当成这些男孩儿的短板,反而会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去发掘他们的长处,然后再给他们创造展现自我的独特机会。
“我们的工作方法,是让这个演员成为角色,而不是让他去扮演角色。”从姬发、殷郊到每一个质子,乌尔善确定角色的方式都是跟演员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他们真实的情感、性格,跟角色是百分百贴合的。”既然初出茅庐是“质子团”摆在明面的特质,他就帮他们把这种本色发挥到极致,这是他对青年演员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做出的选择的尊重。
回顾这些年来为了《封神》做出的各种钻研,乌尔善不觉得这是一种消耗,恰恰相反,因为自己足够想干成这件事,所以所有具体到细枝末节的探索,都是他的主动出击。“事无巨细”这个词在乌尔善这里不意味着麻烦,他更想把它理解为精益求精,只要自己做得更多一点,最后在影片里的呈现就能更好一点。
“怎么把从来没接触过表演的素人训练成演员、怎么给他们设计课程、包括他们怎么塑身……我都觉得挺有意思的。”身为发起《封神》这个项目的创意制片人和导演,乌尔善的精力要被分散在与电影有关的每一个细节里,包括电影上映后,第一波引起热议的“质子团”怎样训练出好身材这个话题,也是乌尔善自己深度参与规划的步骤。“我要跟桑林老师讨论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塑身效果,到底是肌肉特别发达的那种,还是现在他们这种,穿上西装看不出来很壮,比较像李小龙或者布拉德·皮特,我去找了布拉德·皮特训练时的餐谱,和李小龙的训练计划。最终达到那个效果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些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关键就在于你要不要去做。你只要真的去执行了,那就会达到这个结果。”如果把“要拍神话史诗的电影”当成起点,把现在的《封神》当成终点,这中间乌尔善经历的并不是一条曲折蜿蜒的线,他的做法是在两点之间构筑了千百条更细碎的通路,每个目标逐一击破,只有问题足够具体,他才能找到足够实际的解决方案。
在演员面前,乌尔善从不发火骂人,在剧组其他工作人员面前,他也从不情绪失控,这种稳定的输出并不等于乌尔善从始至终都没遭遇过考验,只是他知道,在这几千人面前,自己理当是最冷静的那个人,哪怕每一天都要面对创作上的瓶颈,他也得把这一面藏起来,跟任何人沟通的时候,都要给出足够确定的答案。“导演每天就是帮别人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我就说给我点时间,大概两个小时后我给你答案,或者我明天告诉你。”当接收到这个答案的人感叹乌尔善的高效,在那之前,他已经至少考虑过对同一个问题的数十种应对策略,“最终我说出来的,应该是我认为相对最好的那一个”。
换一种说法,当他看到了演员的脆弱与孤独,其实他才是现场更加孤独的那个人,只是在一个足够想去实现的目标面前,他不允许自己沉溺在负面情绪里,他真正清楚自己是谁,自己为什么站在这里,自己又将要走到哪里。
“所有的东西,最终还是自律。我觉得一切动力都来源于自身,我从来不相信别人给你一个目标。你自己要有目标,你才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去调动你的潜能,去找到你的同道。”
话题从电影开始,他规划的,却从来都不只是电影。
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下称《封神》)里,很多人没认出申公豹的扮演者夏雨,不过对他本人来说,是不是能被观众一眼看出,也并不是他接戏的选择标准。比起扮相如何、戏份多少这些客观的展现,演了三十年戏的夏雨更在乎是否拥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因为“我还是得看有没有得发挥,如果纯是一个‘道具,那去了也没什么意思”。这几年,他“特别出演”的作品不少,角色在他这儿不分大小,重要的是创作余地,作为演员,他有自己追求的“精彩”。
“像申公豹这样的角色,先要去看《封神榜》,了解他到底是个什么人,然后看剧本里面导演给他设定的功能是什么,你还要想他跟每个人的关系,慢慢再去设计他要有什么样的特色。”接到这个角色邀约的时候,夏雨没考虑太多,一是通过2015年《鬼吹灯之寻龙诀》的合作,他与乌尔善导演早就相熟相知,二是因为仅是围绕这次的《封神》本身,乌尔善也给他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申公豹造型,夏雨就已经能通过经验去展开想象。“造型一出来,看到是这么一个‘黑暗魔法师的样子,你就得把动作跟这身行头融合起来。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外显的人,各种东西看起来要特别花哨,我就要给他设计一些手势,这是演员要花的时间。另外我希望给他找出一些戏剧感,这是史诗类型的戏,而不是生活剧,那这个人物的演出方式,我就希望他多少能带一些舞台的戏剧感。”这与乌尔善选择拥有舞台经历的成熟演员,并且用话剧排练的思路去训练青年演员不谋而合,夏雨也凭借自己过往的表演经验,为申公豹这个角色找到了一个充满舞台感的出口。在进行这些构思的时候,他们二人已经不用多说什么,就都知道在从文本到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要怎么让角色“立起来”。“过去总说挑戏要看剧本,但现在我更多是看团队,也就是看人,主要就是看大家是为了挣钱去拍戏,还是真有理想去做一件事。”《封神》从筹备到上映这十年的经历无需多言,哪怕夏雨的角色只在其中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他也能管中窥豹般感受到导演的诚意,这分诚意对他的吸引力已经足够。
“‘质子团参加封神训练营,因为他们都是新人嘛,就好像我第一次拍《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参加‘训练营,也要提前进组体验生活,在过去的老电影人里面,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儿。我说团队靠谱,是因为这样的导演真是有敬畏心的,他秉承着匠人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不单是看乌尔善导演跟自己的沟通,包括现在观众热议的“封神训练营”,夏雨也格外认同,因为从他开始接触电影,学到的工作方式就是需要投入这么多的时间。拍戏到现在,哪怕他已经拥有了丰富经验,也不会再有导演强制他怎样准备,每次面对即将创作的角色,他还是会琢磨出一些办法,才好更有针对性地让自己在作品里變成一个全新的人。“主要就是你要‘像,你要想办法去贴近你演的人物,你要不遗余力,想尽一切办法。”从《阳光灿烂的日子》要在开机前一个月就穿上吻合剧情的衣服,驻扎到部队大院去找寻年代感,到为了扮演《西洋镜》里的摄影师,去老北京的照相馆学习如何操作老机器,再到拍《警察有约》前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跟着派出所的民警一起出警、开会,以及为了演活《鬼吹灯之寻龙诀》里的大金牙和《古董局中局》里的许愿,逛遍琉璃厂和潘家园,去观察这个行当里的人的日常行为举止……不管距离出演这部戏已经过去了多久,夏雨都能脱口而出准备角色时自己具体做过什么,就因为这些都是自己真正投入过足够的心血,在他心里,这些才是与创作有关的鲜活证明。
谈论夏雨时,很多观众都会关注他在演戏之外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爱好足够多。从滑板、滑雪这些坚持了很长时间的体育运动,到魔术、古琴这些近年来的“手上功夫”,好像拍戏之外,他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这些领域,让人不免佩服他怎么对世界拥有如此旺盛的好奇心。其实除了滑板这种从小就玩儿的项目,很多后来培养的兴趣,缘分都始自拍戏,每次为了角色去学习一样技能之后,他都舍不得放下,练得多了,角色的本事就都成了自己的了。
“一开始想的是学我这个角色需要用的东西,后来觉得,反正花时间去准备了,如果对它还感兴趣,何不就再多研究研究呢?玩儿多了以后,你就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样东西,最后都通到一个地方,那就是你对事物的认知。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古人讲一通百通,就是说只要搞明白了一件事,万事都是这个理儿。它们都是能互相滋养的。”说起这些年一样一样学到的这些本事,夏雨不觉得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去“坚持”,因为坚持的前提是刻意安排,而如果内心真正想学,一切都是顺势而为。从演戏到爱好,夏雨从来不强调自己有多想得到什么,也不怎么说自己投入了多少去争取什么,在他看来,很多获得都有各自的机缘,与其被一些执念束缚,不如顺其自然地接受这个世界安排给自己的礼物。
他口中说过的“我不会主动去寻找机会”是真的,他付出的时间和努力也是真的,不强求也不放过,这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矛盾,这是属于夏雨的自洽。“一切都是你当下能够做到的最好。”还有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过往的作品,也是夏雨坦然面对自己的一种体现。很多创作者在历经多年的成长之后,再去看自己初出茅庐時的作品难免会“挑刺儿”,但夏雨不是这样的人。现在社交媒体发达,经常有人翻出他早年间的作品片段放到网上,虽然自己不是个主动怀旧的人,可每次刷到这样的内容,他还是忍不住会停下来回顾一下那些已经在心里开始“泛黄”的影像片段,在这种时候,他不想用技巧去分析二三十年前的自己,在他眼中看到的,全是曾经在自己身上流淌而过的宝贵岁月。“都是满满的回忆啊!我现在看到以前的电影,就觉得那时候真好玩儿。你不会在乎它的好坏,因为好坏不重要,你也没有必要去挑刺,因为那个时候,你也只能干成这样。”面对作品,面对时光,本质上都是在面对自己。夏雨至今记得自己出演过的电影《独自等待》里有这么一句台词:“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去死。”这话乍看起来也许只是当时年轻人的一种外露态度,但仔细想想,其实已经把夏雨这些年如何走过概括得清清楚楚——既然已经身在这里,那就接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然后用尽全力去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才不枉真实地活过一场。这是他在自己人生这场戏里的“发挥空间”,有多少,他就用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