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匡庐图》,立轴,9世纪,绢本设色,纵185.9厘米,横10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荆浩(约850-911年),字浩然,号洪谷子,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他师从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他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作品《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流传于世。
《匡庐图》为荆浩创作的绢本墨笔画,距今已逾1100年。画作全幅用水墨画出,画法皴染兼备,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画幅上部危峰重叠,高耸入云,山巅树木丛生,山崖间飞瀑直泻而下,大有“银河落九天”之势。山腰密林之中深藏一处院落,从院落之中一路下山,山道蜿蜒盘旋,道旁溪流宛转曲折,最后注入山下湖中。山脚水边,巨石耸立,村居房舍掩映于密林之中。水上有渔人撑船,不远的坡旁路上,有一人正赶着毛驴慢行。画中只有两人,人物在画中只作为陪衬。其中有宋高宗所书“荆浩真迹神品”六个字,一般认为是其真迹。此画画中绝磴悬崖,平麓云林,虽看不出具体皴法,但笔墨间表现出了山的雄伟气势,烟岚的深远缥缈,比唐代山水大大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