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国
摘 要: 新课标指出,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公共参与素养是高中政治学科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培育公共参与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存在教师引导不力、学生意识淡薄、家校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为此,要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激发主体参与动力;推动家校协同共治,创设良好参与环境。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
一、公共参与素养的价值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思想政治学科包含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公共参与,就是“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1 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实践结果。公共参与素养是高中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培养具有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现代公民意义重大。
1.有助于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使其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规则意识是人们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自觉按章办事的行为习惯,是公民意识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建构现代社会秩序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培养中学生形成规则意识,有助于他们了解公共参与的原则、程序和方法,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并按规则参与公共事务。
2.有助于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过去思政课教学过多注重学科理论知识讲授,导致学生步入社会后出现主人翁意识弱、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2 新课标将公共参与列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学校可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更多课堂之外的社会活动,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辨析各类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度,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個人的成长离不开与社会的互动,个体公共参与则是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公共参与素养有助于学生积极融入社会,提高社会参与度和自我认同度,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课题组调研了江苏省内三所高级中学,苏南、苏中和苏北各选取一所中学,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设计了“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状况”问卷。问卷主要采取线上形式,包括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学生公共参与状况,以及家庭、学校重视程度等。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758份,回收率为84.2%。经过分析整理发现,当前高中政治课堂公共参与素养培育面临着一些问题。
1.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面临的问题
(1)教师缺乏有效引导
首先,目前中学里中青年教师居多,这些中青年教师在学生时期经历的基本上是预设性教学,当时的教师更是很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参与、模拟社会活动。调查显示,有26.8%的中青年教师更加偏重预设性教学,依赖书本知识,不够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参与,忽略公共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其次,部分老教师认为理论灌输式教学方法才是最有效的。调查显示,31.6%的老教师认为,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成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多不可控因素,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34.8%的老教师对与升学率没有直接关系的公共参与素养培养根本不感兴趣。
(2)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淡薄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中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过于关注虚拟世界,而并不注重现实社会生活的公共参与实践活动。在问卷调查中,被问及“对学校的发展规划及近期重大活动的关注”时,48.7%的学生表示多次关注过,31.9%学生表示偶尔关注过,19.4%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关注过。被问及“所在地县区或镇村近五年变化”时,65.2%的学生表示曾经关注过,34.8%的学生表示没有关注过。可见,部分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关注不多,参与意识薄弱。被问及“为何要关注地方民主选举”时,46.3%学生表示这是高考政治重点之一,41.8%的学生表示是根据教师安排所做,只有11.9%的学生是出于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和关心。由此观之,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方式被动。
(3)家校重视程度不够
家庭和学校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问卷显示,41.2%的学生认为他们缺乏公共参与活动的氛围,基础设施条件不够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硬件设施不健全。28.6%的学生认为学校可供社会实践的场所和设施数量不多;15.8%的学生认为学校公共参与素养培养条件比较紧张,例如学校缺少功能教室、博物馆等具有教学辅助性的教学实训基地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文自然景点等;24.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硬件条件不利于公共参与素养培养。
另一方面,辅助条件不足。38.6%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业考试成绩,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公共参与素养则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43.2%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牺牲学习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外,31.2%的学校对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缺乏重视。
2.原因分析
(1)教师公共参与素养不高
首先,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陈旧。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程,主要培养高中生的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它只是一门智育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这显然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相悖。
其次,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更多注重某一个知识点的分析与讲解,而不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一些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比较注重教材结构和教学过程的分析,基本不考虑学生的课堂反应。这种思想政治教学数学化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最后,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足。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前提是教师自己首先要掌握比较丰富的法律基本知识和时事政治资料,明确公共参与的权利、义务和原则,以及一些技巧和方法,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有序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但是,一些教师没有参与公共事务的实践经验,平时也不关心公共事务,所以他们只能照本宣科,难以组织与公共参与相关的活动,也就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兴趣。
(2)学生对公共参与价值的认知不够
一方面,学生公共参与动力不足。公共参与是个体对主体认同及参与价值意义的理解过程,个体需要有具体参与体验,才能对公共参与产生一定的认知,进而才能从公共参与中获得价值感和愉悦感。1 这种实践体验有助于更深刻理解公共参与的内涵与价值,并真正认同公共参与的意义。但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公共实践,缺乏参与的真实体验。
另一方面,学生公共参与的功利性比较强。学生从小就被家庭、学校反复灌输的思想是要不断地学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经过多年的教育,很多高中生的思维已经固化,认为公共参与实践活动与高考无关,可能会影响学习成绩,从而对此不感兴趣。
(3)家庭和学校缺乏长远的规划
首先,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维短期内无法改变,时至今日,应试教育的风气仍然比较浓厚。在目前教育评价机制下,学生高考成绩是评价思政课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学校、学生和家长把全部的资源都倾注在考试上,至于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践行公共道德、依法参与民主活动等公共参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则不在考核范围内。
其次,学校工作重点的偏移。学校应该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考试成绩成了学校评价学生、教师的唯一依据。考试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书本理论知识的量化考查,而对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培养实践成果的定性考核鲜有提及。
最后,家长认知水平不高。目前高中阶段的综合评价需要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志愿者服务等若干社会实践活动,这本来是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有些家长担心会影响孩子学习,就弄虚作假,有的甚至自己代替孩子去参与;有些家长对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价值和意义不了解,而且认知水平不高,导致很多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不高。
三、新课标下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路径
为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主体参与动力,创设良好参与环境,当前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革新评价方式,推动家校协同共治。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1)革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育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做法。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积极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从而为给学生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一些中老年教师教学模式陈旧,运用的教学资源几十年不变,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纯粹是为了考试升学。新课标要求思政课教师综合运用多元教学方式,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方式。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后,将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成“模拟选举县人大代表”,让学生参与选举全过程,亲身体验选举的基本过程。沉浸式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交替使用,让学生不仅愉快地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践参与能力。
(3)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教师综合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公共参与能力。如在讲解《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的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时,如果教师平时不注重理论学习,不关心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对协商民主、全过程民主不了解,怎么可能把这些问题讲清楚?怎么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民主建设中来?因此,教师公共参与素养是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前提。
2.改革评价方式,激发主体参与动力
要想全面客观评价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成效,必须改革评价方式,激发主体公共参与动力。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首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评价的重要方式。思政课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形塑学生“三观”。因此,对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成效评价时,要坚持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一般来说,定量分析主要体现在学生考试的成绩单上,而定性分析则包含学生公共参与认知能力的提高、观念态度的形成、情感体验的获得,以及行为能力的发展。
其次,档案袋评价是定性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程性评价则比较准确、客观。记录学生成长的档案袋,可以全面记录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和过程,能够相对准确地把握学生公共参与培育的成效。
(2)多元评价主体与多样评价方式协同推进
首先,多元评价主体相协作。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学校、教师,还包括社会、家长以及学生本人。要想全面客观地评价公共参与培育成效,就应将多元评价主体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随着中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综合评价时要特别考虑到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內部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更客观全面,才会更有利于主体健康发展。
其次,多样评价方式相结合。公共参与培育评价可以采用课堂与课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上而下的学校、教师评价与自下而上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书面测试、活动考评和情境测试相结合1 等多种方式。
3.推动家校协同共治,创设良好参与环境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努力。只有聚集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才能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公共参与意识的现代公民。
(1)創设公共参与培育的校内氛围
首先,参与学校治理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事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可能会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事务。学校可以设立校长电子邮箱、建议留言板等,对于学生留言与意见,学校要及时梳理,组织师生研讨,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其次,组织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渠道。学校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大力支持高中生自觉加入社团组织和学生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这既关照了更多学生利益,也锻炼了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公共参与素养,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2)家长要充当公共参与培育的助推器
首先,家长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家长应转变应试教育理念,不仅要重视智育,更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孩子不能仅仅只看到眼前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应该认识到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综合素养。
其次,家校合作是提高成效的重要路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处理,参加社会调查与实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不仅了解孩子在校文化课学习情况,还关注孩子在学校公共事务参与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共同促进孩子成长。
Exploring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Literacy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WANG Zhiguo
(School of Marxism,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 Yancheng Jiangsu, 224000)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s out that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citizens is the orderly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the courage to assum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active exercising of the political rights of the people to be the masters of their own affairs. Public participation literacy is one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students that high school politics needs to cultivate,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form a sense of rules, enhanc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and improv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t present, there are such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ublic participation literacy as inadequate teacher guidance, weak student awareness, an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from home and school.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eachers guidance and innovat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models, to reform the evaluation modes and enhance the motivation of subject participation, and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and create a good particip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ublic participation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