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藏北宋本《后汉书》初印后印比较研究

2023-11-24 09:31王浩铭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刻工印本后汉书

王浩铭(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两种《后汉书》编号分别为0933、6729,二者是初印和后印关系。笔者引用《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中的相关概念探究二者的刻印顺序。

一、两种《后汉书》简介

(一)《后汉书》书号0933

简称北宋刻甲本,《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录。凡存一百零六卷四十册,为残本。原卷部分仅存二十二卷,缺十四卷。配补部分宋庆元建安黄善夫刊本二十八卷、宋嘉定元年蔡琪经堂刊本五十八卷。

基本版式:每半页十行、行十九字,注文小字双行,行二十五二十六字不等。白口,单黑鱼尾,版心记刻工名、页码、卷次,原版部分避讳至桓止。卷首列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秘书丞余靖上言,避北宋帝讳至“属”字。书中钤有“汪士钟曾读”“监官蒋氏衍芬草堂三世藏书印”等印。

(二)《后汉书》书号6729

简称北宋刻乙本,凡存一百一十五卷三十八册,《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收录卷六首半页书影,现存九十四卷,缺五卷。部分目录、卷一、七十至七十二、志卷二十一至二十二以清抄本配补,卷四十五至四十七、六十四至六十六、六十八、六十九、七十八至八十三、志卷三十以宋刻元修本配补。

基本版式:每半页十行,行十九字,注文小字双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单黑鱼尾,版心记刻工姓名、页码等。乙本避讳情况较为复杂,根据刻工分期,乙本经过三次修补。补版部分第一期、第二期避讳至桓为止,让偶有缺笔。第三期均为南宋初期刻工,桓避讳。书末存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秘书丞余靖上言。此本钤有“国瑞家臧”“宋本”“济道”“绍基秘籍”“汪士钟曾读”“菰里瞿镛”“瞿秉沂印”“铁琴铜剑楼”等印。

因甲本原卷部分仅存二十二卷,乙本原卷部分存九十四卷,以甲本存卷为准对二者刻印顺序进行研究,故甲乙二者共同存有的卷册共十四卷,其中卷十四、十五、三十一、七十四、八十六、志三、志九,刻印顺序存在先后关系。本文选取卷十五、三十一、八十六来说明二者刻印情况。

二、北宋刻甲本、乙本初印后印比较研究

(一)初印、后印相关概念

对两种《后汉书》进行比较研究,首先要明晰初印后印概念,在这里引用《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中概念,该文对初印后印概念、鉴别方法阐述十分详细。故而在讨论二者初印后印细节引用此文中概念。郭立暄先生认为初印本即“刻工按作者、出版者的意见修改、并得到作者、出版者认可后正式付印”,它是一书正式发行后的印本。中国古籍一般不注明印次,主要根据刷印效果或文字剜改推断。仅仅根据刷印效果,得出的结论也许会与事实小有出入,即假设如果某一书的书版保存完好,第二次刷印的时间又与第一次十分接近,且刷印精美,而该书的第一次印本又不存,则这个第二次刷印本很可能视为初印本”[1]。

在讨论初印本后印本之间差异一节中,郭立暄将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外观形式,二是文字细节,三是内容。

外观形式上文章将其分为通例和特例两个部分,通例部分分为印刷颜色、笔画、印面、字迹、墨色字体、断口六个方面,特例部分分为装帧、开本、纸张、序跋、钤印五个方面。文字细节部分分为卷端题名、卷端著者校刻者名、版心、牌记、卷末校刻人名、校刻者朝代、避讳字、缮刻人名、序言所署时间九个方面,内容部分分为内容缺失、增加、调整三个部分,文章根据这三个方面论述二者刻印关系。

(二)北宋刻甲本、乙本比较研究

卷十五第一、二页外观形式乙本版面存在裂缝,第三、四页外观形式乙本版面损坏程度较甲本高。第五至七页外观形式,乙本版面裂缝更多,破损程度更严重,且版面清洁度不高。第八页外观形式甲、乙本下半页版面都有裂缝,程度相当。但乙本字迹偏肥可能是多次刻印吸墨导致。第九、十页外观形式甲本磨损度更低,乙本框线部分损坏,版心处甲本作“后汉”乙本作“后汉传五”存有差异,字迹乙本多次刻印吸墨偏肥。第十一页外观形式乙本上半页版面裂缝更大,字迹靠近版心处,文字因多次印刷导致字体偏肥且略有漫漶,版心处甲本无文字乙本后印补足。第十二页外观形式乙本版心处略有损坏。第九至十二页查阅甲本黑白胶卷,版心文字不全,可能是版面破损所致,原卷版心处颜色偏白,与整页颜色明显不同。根据版心文字缺损情况和乙本墨迹判断,第九至十二页乙本为后印本。

第十三、十四页甲本乙本刻工分别为“洪”和“吉”,第十五、十六页刻工分别为“陈”和“玘”,刻工可能是洪吉和陈玘。外观形式甲本四页版面完好,乙本第十三至十六页印面磨损程度高,其中第十五、十六页字迹清洁度不高,第十五页版心处文字多次刻印文字略有漫漶。文字内容上,第十六页下半页第二行甲本小字作家,乙本作家如图一、图二所示。

图一(北宋刻甲本卷十五第十六页)

图二(北宋刻乙本卷十五第十六页)

这四页版心甲本文字残缺为后汉,第十六页能看出残损文字痕迹,这种情况与第九至十二页同,第十七页外观形式乙本磨损程度更高,版心文字已经漫漶。以上除第十六页外,版页文字和内容方面无差异,刻印顺序从外观形式判断乙本开裂磨损更高,除已描述版页刻工外,其他版心处带有刻工姓名版页刻工一一对应,为同一刻工。综合来看甲本为初印本。

卷三十一第一页乙本刻工徐彦,外观形式甲本版心空白,无刻工姓名、书目卷次,甲本上半页第十行、末页第一行字迹明显不同于原版,应是剜改导致。且在先后刻印过程中出现字迹不同情况,如下半页第二行“上”字,甲本“上”字一点笔锋向上,乙本笔锋平整,如图三、图四所示,故刻印顺序应是乙先甲后。

图三(北宋刻甲本卷三十一第一页)

图四(北宋刻乙本卷三十一第一页)

第二页甲本刻工张、乙本张憙,第三页甲本刻工金、乙本金真,外观形式二、三页乙本印面磨损程度更高,字迹多次刻印吸墨变肥,部分文字漫漶损坏,字迹清洁度不高。两页虽刻工不同,但文字和内容方面无差异,故甲本单字刻工与乙本为同一刻工,甲本为初印本。

第五、六页外观形式乙本版面裂缝程度更深,版心处字迹漫漶,版面清洁度不高,其中第五页甲本版心无刻工,第六页甲本版心刻工张询,“询”字破损,但第五、六页文字和内容无差异,故甲本为初印本。

第七至十七页外观形式乙本版面磨损程度高,其中第七、九、十三、十五至十七页版心处字迹漫漶,版面整体清洁度不高。以上版页乙本版心处文字漫漶应是多次刻印所致。第十八至二十一页外观形式上乙本磨损更高,其中第十九页乙本版面裂缝程度更大更明显,字迹上上半页第二行官下方缺损高度一致。

整个卷三十一,乙本版面磨损严重,尤其部分版心处多次刻印磨损严重,除描述版页文字内容外,以上版页文字和内容无差异。除去已描述版页刻工外,版心处带有刻工姓名版页刻工一一对应,为同一刻工。除第一页乙本为初印本外,其他版页均为甲本初印本。

卷八十六第一页甲本为抄页,外观形式乙本版心无刻工,字迹不似标准宋版,版面磨损严重。第二至四页外观形式乙本版面磨损严重,第二页甲本版心、鱼尾破损,第三页甲本版心完好。这两页乙本版心完好,但第二、三页乙本文字漫漶严重,故乙本为后印本。第四页至八页外观形式,乙本版面磨损程度高,版面多有破损,印面清洁度不高,第七、八页乙本版心处文字漫漶。在文字方面第五页甲本上半页第九行儆未避讳乙本避讳,应是乙本二次刻印剜改所致。

第九页刻工同为张,第十页刻工同为憙,刻工应是张憙,外观形式乙本版面磨损严重,靠近版心处文字漫漶严重。第十一至十四页,外观形式乙本版面磨损程度更高,靠近版心处文字漫漶严重,版面裂缝程度更高,其中第十一页乙本版心刻工不清晰,但能判断为宋庠,二者刻工相同。第十三页版心处乙本记卷次十三,“十”字缺失,应是乙本多次刻印磨损导致。第十五、十六页外观特征乙本版面磨损更高,版心处文字略有漫漶。以上版页乙本清洁度整体不高,且版心处文字多有漫漶,应是乙本多次刻印导致。

第十七、十八页外观形式乙本版面裂缝更大,第十九至二十二页外观形式乙本多有破损,第二十三、二十四页外观形式乙本版面裂缝更大。第二十五至二十七页外观形式乙本版面磨损更大,甲本第二十六页上半页第八行“民延熹”三个字角度偏左,且版面有一条明显白痕,检查甲本原胶卷并无此情况,应是再造善本处理不当导致。乙本因无法查阅胶卷无法确认,但根据再造善本,乙本此处完好,乙本为后印本。

第二十八、第二十九页刻印顺序为乙先甲后,乙本刻工顾全,甲本版心空白,外观形式第二十八页上半页第十行,下半页第一行文字明显不同,版心处剜改痕迹明显,第二十九页甲本外观形式上半页第十行“億兆”二字文字形态不同。乙本两页版心状态差,甲本版心处剜改,如图五、图六所示。此两页乙本为初印本。

图五 (北宋刻甲本卷八十六第二十八、二十九页)

图六 (北宋刻乙本卷八十六第二十八、二十九页)

综合来看,第二十八、二十九页乙本为初印本,第一页因甲本为抄本无法判断。其余版页外观形式上看乙本文字漫漶严重,版面多有破损、开裂,除第五页避讳剜改外,其余页文字和内容方面无差异,除已描述版页刻工外,版心处带有刻工姓名版页刻工一一对应,为同一刻工。甲本为初印本。

三、结语

通过对卷十五、卷三十一、卷八十六进行比较,初步明晰了北宋刻甲乙本的刻印顺序。这三卷除去一些版页乙本为初印外,其余基本均为甲本为初印本、乙本为后印本。

猜你喜欢
刻工印本后汉书
2022年国际预印本学术及社会影响力研究
《六十种曲》初印本考述
克己奉公
国际学术出版机构预印本政策分析*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泰山石刻刻工述略
《汉张迁碑》的刻工与拙朴美
明清徽州刻工发展及特点*
明活字印本《适情录》排印技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