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佳
王禹偁为宋初诤臣,屡掌制诰,有《小畜集》传世。关于此集版本情况,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首次提及,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以下简称《叙录》)、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以下简称《丛考》)又有论列,功莫大焉。但限于条件,重要版本未及三位先生经眼,且《叙录》与《丛考》考证群集,疏漏难免。此集版本研究仍存以下问题:一是抄本源流缺乏梳理。此集传本多为抄本,传承复杂,钩沉源流才能判断诸抄价值。二是重要刻本的源流尚未明晰。如赵熟典刊本与《四库全书》本是何关系,闽刻“外聚珍”本是否出自《永乐大典》等,仍未有确论。三是重要抄本未能深入研究。如野竹斋藏本、小草斋抄本为版本系统中重要环节,但二者从未被细致探讨。王禹偁是宋初文坛坐标式人物,《小畜集》是重要的宋代文学史料,只有解决以上问题,方能展开整理。故本文考辨此集版本源流,敬乞方家教正。
王禹偁素慕乐天,亦自重其文,晚年自编文集,成《小畜集》30卷,并作自序云:
因阅平生所为文,散失焚弃之外,类而第之,得三十卷。将名其集,以《周易》筮之,遇乾之小畜。……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说者曰:“未能行其施,故可懿文而已。”是禹偁位不能行道,文可以饰身也。集曰《小畜》,不其然乎![1]1
由此可见,“小畜”之名出自《易》之“小畜”卦,作者以此为集名,意在修文畜德、修辞立诚。今览此集,各卷以文体分类,篇目大抵按时代次第,与自序所述“类而第之”吻合,则流传虽久,盖体例仍留其旧,大致为自编原貌。故《小畜集》亦是研究王禹偁文体观念、生平行迹的第一手资料。
自序称《小畜集》编于咸平二年(999年),实则并非成于一时。王禹偁至道二年(996年)作《还杨遂〈蜀中集〉》,有句云:“近令编缀《小畜集》,谪官诗什何纷如。”[1]91可见,王禹偁编集应始于此阶段。成书后,次子王嘉言曾手抄一部。刘颁《赠兵部侍郎王公墓志铭》称嘉言“手写翰林《小畜集》三十卷,藏于家”[2]。《小畜集》在北宋是否付梓,史料阙如。宋初林逋曾读此集,林、王二人同时,但无交游①。可见《小畜集》成书后旋即通行,似刻本更能广泛传播。王禹偁辞世几十年后,曾孙王汾裒集遗篇,编成《小畜外集》20卷,今存绍兴年间刻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渡初即刻印《外集》,《小畜集》早于《外集》且更重要,更应有雕印之举,故此集应有北宋刻本。《崇文总目》著录《小畜集》30卷,则此集应为北宋馆阁所藏。然靖康之难,图籍荡然糜遗,北宋本亦流散不传。
绍兴十七年(1147年),黄州知州沈虞卿为彰王禹偁功绩,刻印此集并作序:
内翰王公以文章道义被遇太宗皇帝,视草北门、代言西掖,眷接优隆、声望最重,咸谓咫尺黄阁矣。偶坐事左迁,咸平初来守齐安,在郡政化孚洽。……平生撰著极富,有手编文集三十卷,名曰《小畜集》。其文简易淳质,得古作者之体,往往好事者得之,珍秘不传,以故人多未见。虞卿假守于此……因以家笥所藏《小畜集》善本,更加点勘,鸠工镂版,以广其传,庶与四方学者共之。[1]211
沈序称此集世人多未见,则北宋旧本在南宋初已罕见。沈氏所刻《小畜集》为现存最早版本。南渡初有令,州府刻书须申报上级,故沈虞卿依令申状有司如下:
黄州契刊诸路州军,间有印书籍去处。窃见王黄州《小畜集》,文章典雅,有益后学。所在未曾开板,今得旧本,计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四十八字。检准绍兴令,诸私雕印文书,先纳所属申转运司,选官详定有益学者,听印行。除依上条申明施行,今具雕造《小畜集》一部,共八册,计四百三十二板……[1]211
申状云“所在未曾开板”,应指黄州此前未刻印《小畜集》。王禹偁曾知黄州,政声彰著,世称“王黄州”,故黄州开版刻印其集,有政治文化多重意义。绍兴十四年(1144年)有令,州府刻书应呈缴秘书省②,故南宋秘阁应收有此本。黄州本亦通行于民间,《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著录此集。前者成书比黄州本晚二三十年;后者成书比黄州本晚七八十年,皆距黄州本未远,且旧本稀见,两私目所录当为黄州本。此本今存10卷(卷12—16、卷18—24,其中卷14、16、18、19、24为残卷),11行22字,白口,版心上标卷数,下记页次、刻工,遇“皇”“御”等提行,“徵”“桓”“构”等缺笔。其余脱文由清初吕葆中补抄,补抄行款同黄州本,版心下标“吾研斋补抄”。全帙8册30卷(国图藏),首为作者自序,次总目,每卷有分目,录诗426首,文232篇,末附黄州申状、沈氏序。吕氏于卷尾补入谢肇淛小草斋抄本跋语,则补抄部分当出于谢抄。谢跋后有黄丕烈跋语,记得书经过、校勘情况。《四部丛刊》重印本据此本影印,附张元济札记。为方便表述,以下称此本为“宋刻配抄本”。
明人贬抑宋诗,明中期后尤甚:“明自嘉、隆以后,称诗家皆讳言宋,至举以相訾謷,故宋人诗集,庋阁不行。”[3]《小畜集》于明代未见刊刻记录,现将所见明抄本考论如下。
野竹斋旧藏抄本(静嘉堂文库藏)简称“野竹斋藏本”,6册30卷,11行22字,无格。卷首无自序,仅录沈氏序,后次总目,各卷有分目(卷7—11无),卷尾录黄州申状。卷中保留宋刻提行,卷7—8版心录刻工姓名(有顾滂、郭敦、彭世宁等,同黄州本)。卷尾有岳西道人跋,称得书于沈与文。
表1 形近之异文
表2 音同之异文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表中加点的异文之处明显是野竹斋藏本误。
此外,野竹斋藏本未收作者自序,如据黄州本影抄,断不能少自序,其所据底本应晚于黄州本。或因其版心偶见黄州本刻工,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误判为“明影宋本”[5]。《静嘉堂秘籍志》据陆氏旧目所编⑤,故以讹传讹。解决以上问题,方能正确评价此本。野竹斋抄本向来有名抄之誉,又据宋本影写,价值倍增。如仅凭目录了解此本,只能被误导。此本实则为辗转传抄,不是黄州本的精审再现。
谢肇淛小草斋抄本(国图藏)简称“小草斋抄本”,6册30卷,10行20字,黑格,版心标“小草斋抄本”。首为作者自序,次总目,详录各卷篇名,每卷无分目,卷尾录沈序及申状,末附谢肇淛跋语:
予少时得元之诗文数篇,读而善之,锐欲见其全集,遍觅不可得。既知有板梓于黄州,托其州人觅之又不得。去岁入长安,从相国叶进卿先生借得内府宋本。疾读数过,甚快,因抄而藏之。……万历庚戌三月望日晋安后学谢肇淛敬跋。[6]
谢肇淛(1567年—1624年),号小草斋主人,福州长乐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广西左布政使。“相国叶进卿”即内阁首辅叶向高⑥,叶、谢俱为闽人,同仕京中,谢氏得借内府藏黄州本抄成此本。
此本最值得重视,原因如下。首先,此本径录自黄州本,文字相对可靠,可正众本之误。且谢氏博学能文,小草斋抄本“最为藏书家所秘宝者”[7]。以卷5《东门送郎吏行寄承旨宋侍郎》为例:王禹偁至道元年(995年)六月谪滁,翰林学士承旨宋白为其送行,遂作此诗。此本“丈人况知己,振拔在举场”句,野竹斋藏本系统皆作“举扬”。王禹偁举进士前有《投宋拾遗书》投赠宋白以求见知⑦,似“举扬”亦通。然考二人交契,王禹偁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及第,时宋白知贡举⑧,则“振拔在举场”更符合二人座主与门生关系。又有“回望银台门”句,其余抄本作“回望银台间”。唐代翰林院在右银台门内,古人有翰林院经历者,常以银台门指代翰林院⑨。王禹偁由翰林学士贬滁州,“银台门”之典既符合其仕宦经历,又反映了词臣情结,如作“银台间”则意味大减。以上异文皆形相近、意两通,且此卷黄州本已佚。后世传本中,野竹斋藏本系统最庞大,讹误亦愈广,故小草斋抄本尤为可贵。其次,此本文字较为完整,可补诸本阙文。此本卷5《射弩》有句“笑拥白玉妓”“料兵如转丸”“痛念边事艰”“临风自慷慨”,野竹斋藏本依次脱“笑”“如转丸”“边事艰”“临风”,以空围标出。有些清抄本则连空围亦脱,遂与下文连抄致文意不通。又如卷6《一品孙郑昱》之“滥觞发洪源”“入相又出藩”“改号一何尊”“布衣老丘樊”句下均有作者自注,计百余字。野竹斋藏本自注脱37字,后世众本则更茫昧,以上处小草斋抄本皆粲然可观。再次,此本保存了作者自序。自序是了解成书缘起、过程最重要的文本,价值不可替代。黄州本此部分散佚,野竹斋藏本虽早,但脱去自序。幸赖此本,自序才免于湮灭。最后,此本抄工精良,是诸抄中最善者。全帙以小楷抄成,为谢氏手迹。谢氏颇工楷书,徐称其笔格“以钟、王为宗”,又“各有其态”[8],然谢氏传世多行草,其子谢杲称:“先大人书法……独真书最少,即不肖杲亦罕见。”[9]此抄字画端楷,秀润疏宕,对于研究古代楷书亦有裨益。
小草斋抄本虽然可贵,却长期被忽视。盖因稍早的野竹斋藏本被误作影宋本,宋刻配抄本被《四部丛刊》收入,最为流行。但二者均不及此本:野竹斋藏本校勘价值不及它,宋刻配抄本大半为清人补抄,时代晚出。总之,此本应被充分肯定和利用。
除了以上三种,尚有见于著录但未见的明抄本。傅增湘曾见一明抄,11行20字,有“叶氏藏书”朱文方印⑩;《绛云楼书目》著录《小畜集》4册;《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著录《小畜集》影宋抄本8册,有赵琦美、钱谦益批校,似已散佚。此集传世明抄本或据黄州本,或据黄州本后旧抄,弥补了宋刻稀见的缺憾,使《小畜集》能在明代延续生命,免于散佚,亦是清代诸本之底本。
此集传世清抄计十余种,多抄于乾隆前。乾隆后有刊本3种:分别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赵熟典刊本、光绪二十年(1894)福建刻“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光绪二十五年(1899)广雅书局本。广雅书局本据福建本翻刻,故详论前两种。
1.赵熟典刊本
此本馆藏册数不一,但皆30卷,11行22字。卷首有赵熟典序,称此本据“宋椠抄本”整理而成;次《宋史》本传;再次自序、总目;卷尾录沈序、申状。陆心源曾以野竹斋藏本校此本,认为此本似出于前者,“惟辗转传刊,讹字更多”[11]。但此本新添讹脱几百条,并非直接录自野竹斋本。据赵序,此本细经校雠,三载刊成。且赵氏刻书精审,“每一书出,人争购之,以为毛氏汲古阁本”[12]。其所据底本应晚出。比勘康熙以来诸抄,此本文字则更原始。如此本卷5《淫雨中偶书所见》之“岂无琅邪山”句,明抄亦作“琅邪”,清抄本多改作“琅琊”。古称“琅邪”,后世称“琅琊”。明代官刻尚称“琅邪”,清代官刻则作“琅琊”。此本《八绝诗·序》中“繇是亭台洞溪”之句,明抄亦作“繇”,清抄本多改“繇”为“由”,“繇”古通“由”,故其底本应为野竹斋藏本之后、康熙之前的旧抄。
除底本外,需解决的另一问题是此本与《四库全书》本的关系。由于《四库全书总目》只录版本来源渠道,《小畜集》下仅列“曹学闵家藏本”,未详何本,导致《四库全书》本底本不明。曹学闵为乾隆朝京卿,与赵熟典友善,且赵氏刊本于《四库全书》成书前已通行,“曹学闵家藏本”应为赵氏刊本。两本高度一致:仅此两本卷端录《宋史》本传,盖赵氏刊本导于先,《四库全书》本照录之。二者文字亦吻合,如卷7《献仆射相公》之“五年黄掌陶甄”句,仅此两本作“黄阁”。卷8《上寺留题》之“松杉踈瘦簇山根”句,仅此两本作“影瘦”。卷9《南郊大礼诗》之“一声雷雨破圆扉”句,仅此两本作“圜扉”。这些情况可以说明,《四库全书》本录自赵氏刊本。赵氏刊本是继黄州本后首个刻本,打破了此集五六百年来靠抄本流传的局面,显然比较重要。
2.闽刻“外聚珍”本
闽刻“外聚珍”本即福建刻“武英殿聚珍版书”本,10册30卷,9行21字。卷首有牌记“光绪甲午增刻”,次沈氏序、作者自序,再次四库馆臣提要,再次总目,各卷前无分目。30卷后附《拾遗》,录佚文3篇:《王贽授殿中侍御史》《应诏言事》《新修太和宫记》。卷尾有孙星华跋,称此本据赵氏刊本、野竹斋藏本、宋刻配抄本整理而成。
此本因题“武英殿聚珍版”之名,向来被误解,须澄清来历。乾隆间武英殿刻聚珍版书百余种,世所罕见,底本多采自《永乐大典》,此为“内聚珍”。清廷为广其传,将“内聚珍”颁发东南几省翻刻,各省翻刻亦冠以武英殿聚珍版之名,但称“外聚珍”。其中闽刻“外聚珍”除翻刻旧本外另有增刻。福建布政使署有《闽刻武英殿聚珍版书目录及价单》,首列编修职名,孙星华为总校官。次详载增刻之书,《小畜集》赫然在列。可见,此本与“内聚珍”无涉,是福建当地增刻的新书。此集“聚珍本”“福州本”“孙星华增刻本”实为同一本。前人不明闽刻本来历,以为其源自“内聚珍”,以致将二者混淆。如《书目答问》将此集“聚珍本”与“福州本”分列,《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将“武英殿聚珍本”与“孙星华增刻本”分列,均属将同一个本子误作两本。又如《宋人别集叙录》认为此本出自内府《四库》,亦是误判闽刻本为“内聚珍”。此本后被广雅书局翻刻,版式体例皆同闽刻本,唯替换卷首牌记,删去卷尾孙星华跋语。闽刻本因广雅书局翻刻而流传更广,其来历也愈加模糊。后来的《国学基本丛书》收录的版本亦以闽刻本为底本。
1.二酉斋旧藏抄本
二酉斋旧藏抄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6册30卷,无格。卷首有无名氏序,称其借抄于昆山“观卿太史”,太史之书抄自宋氏漫堂藏书。此本卷2脱《君者以百姓为天赋》,卷17脱《黄州齐安永兴禅院记》,卷22脱《起居表》《贺收复益州表》《贺胜捷表》《扬州谢上表》《请撰大行皇帝实录表》《谢弟禹圭授试衔表》《贺圣驾还京表》《谢加朝请大夫表》,卷尾仅录沈氏序,无申状。盖因卷尾“二酉斋藏书”朱文长印,导致其被误作明抄本。二酉斋有两个:一为万历间王养虚室名[13],一为乾隆间藏书家严蔚斋名。严蔚字豹人,号二酉,事迹见卢文弨《吴江严豹人二酉斋记》。此本仅有“严蔚豹人”“二酉斋藏书”两枚藏印,同钤于卷尾。检严蔚传世藏书,亦钤此两印,可见此二酉斋与明人无关。此本前5卷未避“玄”字,或是误题明抄另一原因。此本行款、笔迹不一:卷1—8行款同宋刻,此部分文字与野竹斋藏本同源,略举卷5诗题几例:《黑裘》,两本作《黑云□裘》,衍“云”字,下标脱文。《闻鸮》,两本皆误作《闻鹗》。《甘菊冷淘》,两本俱作《甘菊冷陶》。卷9之后行款各异,笔迹不同,应为补抄。据卷首序,补抄部分据宋氏漫堂藏书。可见此本是在旧抄残本8卷基础上,清人补抄而成。
2.62卷抄本
全书无抄录者序跋,不知所据何本,但保留了野竹斋藏本的误字。如卷5《八绝诗·序》之“立宝应寺”句,野竹斋藏本误作“廊应寺”。《官醖》之“榷酤夺人利”句,野竹斋藏本误作“推酷”。《甘菊冷淘》之“经年厌肉粱”句,野竹斋藏本误作“肉梁”。以上处此本皆同野竹斋藏本。综上,此本盖清初顺治间抄本,与野竹斋藏本同源。天头有黄丕烈校记,据校记可知黄氏校勘此本经年数度,且谨慎从事,保留旧字,凭校记不仅能了解别本面目,亦可助益版本关系研究,比一般清抄更具价值。
3.漫堂抄本
漫堂抄本(国图藏),8册30卷,10行22字,蓝格,四周单边,白口,双鱼尾,版心下有“漫堂抄本”字样。首为沈氏序,次总目(仅列卷次文体,无篇数),再次正文,各卷无分目。“漫堂”为清初名臣宋荦之号,宋氏50岁时始自号“漫堂”,则此本应抄于其后。此本分卷起讫与62卷本前30卷同,诗文数量仅有足本2/3,共计诗364首、文52篇,较足本少诗62首、文180篇,且原正文句下作者自注皆被删去。此本与62卷本衍文亦一致,如卷1《籍田赋》之“今王道行亦,王籍修矣”句,两本俱作“王籍又修之”,衍“又”字。“亦小臣勤拳之至也”句,两本俱作“之至意也”,衍“意”字。“其词曰:十四年兮帝遐业”句前,两本均衍“敢以俚言陈焉”句。以上处别本皆无衍文,则此本应出自62卷本。
4.耘业山房抄本
耘业山房抄本(配田雯抄本,国图藏),4册30卷,前3册(卷1—23)10行21字,无格,版心标“耘业山房”。首录沈氏序,次总目,各卷无分目,卷18脱《与冯伉书》。此部分“玄”字缺笔,且有康熙间藏印,应抄于康熙朝。此本沿袭了野竹斋藏本误字,如卷13《还杨遂〈蜀中集〉》之“归来朝责作主簿”,野竹斋藏本误作“贵作”。《江豚歌》之“天意为霖不忓汝”,野竹斋藏本误作“不忤汝”,类似讹字此本照录。第4册(卷24—30)以田雯抄本配补,11行24字,无格,卷前有分目。各卷末落款“弇曲田雯手抄”,卷尾钤徐乾学“传是楼”朱方。此部分行文遇宋帝空一格,文字亦同野竹斋藏本。如卷30《著作郎赠国子博士鞠君墓志碣铭》之“宰相范鲁公”句,野竹斋藏本误作“苑鲁公”。《故泉州录事参军赠太子洗马墓志碣铭并序》之“专以制劾为职”句,野竹斋藏本误作“制效”。《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并序》之“举主中书令名衔”,野竹斋藏本误作“中书今”。以上处此本亦误。
5.江乡归氏抄本
江乡归氏抄本(国图藏),4册30卷,10行21字,黑格,版心标“江乡归氏藏本”,卷中有康熙间藏印,文中有曹炎校记。此本体例、行款皆同耘业山房抄本,卷18亦脱《与冯伉书》,卷中有康熙间钱陆灿、钱曾等人印鉴。此本与耘业山房抄本十分接近,但更添脱讹。如卷4《五哀诗·故国子博士郭公(忠恕)》之“古文识蝌蚪”句,此本脱“古”;《对雪》之“相聚歌时瑞”句,此本脱“瑞”;《金吾》之“龙钟头似雪”句,此本误作“龙种”;《送朱九龄》之“优游从所欲”句,此本误作“慢游”,盖此本晚出。卷中有曹炎校记,或录别本版式,或补阙文,或正讹误。
6.蒋继轼抄本
蒋继轼抄本(国图藏),6册30卷,11行22字,无格。首作者自序,次沈氏序,再次总目,每卷前有分目,30卷后有附录(录黄州申状、谢氏跋、作者传)。卷尾有蒋氏跋,称此本抄自无锡华希闵抄本,后以舒木鲁氏抄本补正,卷首自序及总目、卷尾本传及谢跋底本原无,皆蒋氏后补。可见此本为蒋氏综合两本整理成的定本。此本行款、每页起讫文字同野竹斋藏本,文字则兼具野竹斋藏本与小草斋抄本特点。以卷5《射弩》诗句为例:野竹斋藏本作“□□白玉鼓”,小草斋抄本作“笑拥白玉妓”;野竹斋藏本作“料与□□□”,小草斋抄本作“料兵如转丸”;野竹斋藏本作“啼念□□□”,小草斋抄本作“痛念边事艰”。前者相较后者,既有脱文又有异文。蒋氏抄本文字同野竹斋藏本,但补足脱文,这三句分别作:“笑拥白玉鼓”“料与如转丸”“啼念边事艰”。应是蒋氏先据野竹斋藏本系统的本子抄录,后据小草斋抄本系统的本子补足。故华希闵抄本应出自野竹斋藏本,后参之舒木鲁氏抄本应出自小草斋抄本。此本后经翁同书校跋,天头偶有翁氏校记。
7.吕留良旧藏抄本
吕留良旧藏抄本(国图藏),4册30卷,10行20字,无格。首作者自序,次正文,每卷无分目,卷尾录沈序、谢跋,其行款体例皆同小草斋本。此本有吕留良父子藏印。宋刻配抄本中,吕氏补抄仅卷5《归云洞》、卷27《甘露降太一宫诗》两处“玄”字缺笔,其余“玄”字皆不避。而此本“玄”字皆避,或缺首画(如卷1《园陵犬赋》),或缺末笔(如卷3《寄陕府南溪兼简孙何兄弟》),或改“玄”为“元”(如卷21《谢御制重午诗表》)。盖吕葆中补抄于康熙初,时人未习圣讳,此本稍晚,避讳已严。后彭元瑞以四库馆书校此本,行间存其朱校。
8.长白熙元抄本
长白熙元抄本(国图藏,附《外集》),5册30卷,10行21字,无格。书衣有朱柽之题识,称此本乃“喜他拉艮轩祭酒抄自国子监者,祭酒殉难后,家室荡然,藏本逸出”[15],卷首为沈氏序、次总目(卷次下列文体、篇数),各卷无分目,卷尾附熙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跋,述此本录自耘业山房抄本,熙元抄成后又以闽刻“外聚珍”本校之,于卷首补入自序、卷18补《与冯伉书》,并于文中以朱笔录闽刻异文。
9.学部旧藏抄本
学部旧藏抄本(国图藏),12册30卷,8行22字,无格。首自序,次总目,正文各卷无分目,尾附沈序、申状及谢跋。谢氏跋语为小草斋抄本特点,则此本出于其后。全书仅首页正中钤“学部图书之印”左满右汉朱文大方印,别无他印。然学部与其藏印均为晚清之事,此本应晚出。
10.经堂抄本
综上所考,《小畜集》版本流传情况如图1:
图1 《小畜集》版本源流图
注释
①林逋有《读王黄州诗集》(见《林和靖集》卷3),据李一飞《林逋早年行踪及生卒考异》(《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6期),林逋生于乾德六年(968年),比王禹偁小14岁,二人无唱和交往事迹。②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1绍兴十四年三月庚辰:“诏诸军应有刻版书籍,并用黄纸印一帙送秘书省。”③《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宋人别集叙录》《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宋代卷)》均著录为“野竹斋抄本”,认为此本出品方为沈与文之野竹斋。④此本卷首有“野竹家”椭圆朱印、“繁露堂图书印”朱长,卷中又有“姑馀山人”“沈与文印”“吴郡沈文”“辨之印”四枚白方。⑤见《静嘉堂秘籍志》卷首“点校说明”。⑥叶向高(1559—1627),字进卿,号台山,福建福清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明史》卷240有传。⑦此文《小畜集》未收,见于《圣宋文选》卷7,又见于《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88。⑧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二:“(太平兴国)八年正月七日,以中书舍人宋白权知贡举,……合格奏名进士王禹偁以下若干人。”⑨如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君登金华省,我入银台门。”白居易、贾至等词臣诗文中亦常见此典,不赘举。⑩可参见《群园藏书经眼录》卷13。“邪”本义为地名。《说文·邑部》:“邪,琅邪郡也。”三国前史料均称“琅邪”,唐代修《晋书》、宋代修《资治通鉴》亦作“琅邪”。“琅邪”见万历监本《元史》16册卷58《地理志》第26页(国图藏);“琅琊”见乾隆内府本《大清一统志》68册《沂州府》第1页(国图藏)。《经典释文·释水》:“繇,古由字。”《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繇,假借为由。”《四库》本所据何本,以往均为推测:《宋人别集叙录》称“《四库总目》著录曹学闵家藏本,揣《提要》之意,当即赵刊本。”《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宋代卷》称“《四库总目》著录曹学闵家藏本,疑即赵刻本。”曹学闵(1719—1787),字孝如,号慕堂,山西汾阳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官至内阁侍读学士。事迹见翁方纲《曹慕堂小传》(《复初斋文集》卷13)。曹学闵曾为赵熟典诗集《志仁堂诗》作序,称彼此性情既投,议论尤合。“观卿太史”似为徐乾学之子徐骏,号观卿,昆山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进士。复旦馆藏目录著录此本为“明抄本,1函6册”,《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中国古籍总目》亦误题为明抄。严蔚旧藏明抄本《纬略》(国图藏)、旧藏宋刻《严州图经》(静嘉堂文库藏)均钤有此两印,与此抄本藏印相同。此本卷首有“东吴席氏珍藏图书”朱长,系康熙间席鉴藏印。见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4“席鉴玉照”条。此本总目处有钱曾“虞山钱遵王藏书”朱长,第3册卷首有“乾坤一草亭”白方,系钱陆灿藏印。可参见《常熟藏书印鉴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据天头朱校,翁同书曾以《宋诗钞》《宋文鉴》《古文渊鉴》等校此抄本。此本自序处有“吕晚村家藏图书”朱长,为吕留良(号晚村)藏印。卷1首页有“毅中私印”“东莱吕氏明农草堂图书印”两朱方,分别为吕留良次子吕毅中、长子吕葆中(室名“明农草堂”)藏印。此本卷首自序后有彭元瑞题识,称曾以四库馆书校此本。彭元瑞为四库馆副总纂,所参校馆书当为赵氏刊本。学部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其藏书印更晚。张之洞于宣统元年(1909年)奏请铸学部藏书印,事见《张文襄公年谱》卷10“宣统元年条”。经堂主人倪模(1750—1825),字迂存,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