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艳 甄学慧
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在产科中普遍存在, 且存在不同分型上的差异, 孕龄为判断依据, 即不同的孕龄可对应区分不同的症状表现以及类型。胎膜早破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而其主要的发生因素为足月妊娠晚期生理性宫缩导致胎膜薄弱, 生殖道感染、羊膜腔压力过高、胎膜受力不均、性生活刺激、腹部撞击、营养不良等因素影响较大[1]。作为围生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胎膜早破发生后会增加孕妇宫内感染、产褥感染、早产、围产儿病死的风险, 而及时引产终止妊娠是有效改善母婴结局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 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在进行引产的时机选择时多会一定程度上延后[2], 但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该做法存在异议,其持有观点为如一定程度上延后该时间, 则可能增加孕妇的围生期风险。故对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探究更加科学、安全、适宜的时机选择,以把握围生期安全[3]。基于此, 综合分析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选择不同时机引产对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旨在为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预后安全、围生期质量提供参考,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8 月~2022 年7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为研究对象,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5 例。观察组年龄21~38 岁, 平均年龄(28.63±3.44)岁;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8.41±2.45) 周;初孕妇20 例, 经孕妇15 例;体质量指数(BMI)23~29 kg/m2, 平均BMI(25.2±2.2)kg/m2;文化程度:中学以下9 例, 中学11 例,中学以上15 例。对照组年龄22~38 岁, 平均年龄(28.58±3.50)岁;孕周35~42 周, 平均孕周(37.52±3.39)周;初孕妇19 例, 经孕妇16 例;BMI 23~30 kg/m2,平均BMI(25.5±2.4)kg/m2;中学以下文化5 例, 中学15 例, 中学以上15 例。两组年龄、孕周、产次、BMI、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责任护士收集, 资料完整度较好;②符合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症状、症型标准[4];③孕妇阴道液体检测pH>6.5;④孕妇存在不自觉“漏尿”、外阴湿润等临床症状;⑤依从性良好, 孕妇及其家属接受充分健康教育, 了解研究内容, 自愿参与, 取得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分娩孕周<35 周;②胎儿存在相关并发症, 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自身存在感染性症状;③既往不良生育史;④无法正常分娩;⑤绝对性头盆不称;⑥多胎妊娠。
1.2 方法 所有孕妇入院后均配合完成产前检查,并进行各项体征、胎心监护, 在待产期间指导孕妇保持绝对卧床休息, 适当抬高臀部并保持会阴洁净、干燥, 同时对孕妇的临床症状进行严密观察, 待完成日常血常规检查后需定期保持体温监测。观察组孕妇选择破膜后2~12 h 引产, 对照组孕妇选择破膜12 h以后引产。在孕妇破膜12 h 以后需要对其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在引产时, 孕妇均接受小剂量缩宫素注射液(成都市海通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51021983)+林格氏液(5%)稀释后配合输液泵静脉滴注, 缩宫素静脉滴注初始剂量为2.5 U, 滴注速度为8 滴/min, 期间可结合孕妇及其胎儿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滴速, 每间隔15 min 可进行一次调整, 以此有效促进宫缩成熟,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需对孕妇、胎儿的情况进行密切监测, 且每次进行缩宫素静脉滴注前需对孕妇进行宫颈Bishop 评分, 以此为引产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如孕妇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等指标异常升高, 则可能提示孕妇出现宫内感染, 此时需采取手术方案终止妊娠。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孕妇分娩方式, 包括自然分娩、剖宫产、产钳助产等。②比较两组孕妇不良分娩结局发生情况, 包括产道裂伤、产后出血、宫内感染等。③比较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 包括窒息、肺炎、高胆红素血症等。④比较两组新生儿进行Apgar 评分, 评分参考新生儿心跳、呼吸、肌肉张力、肤色、反射等5 个维度, 每个维度评分0~2 分, 总分为10 分, Apgar 评分越高表示新生儿健康度越高[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自然分娩比例高于对照组, 剖宫产比例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钳助产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n(%)]
2.2 两组孕妇不良分娩结局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孕妇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孕妇不良分娩结局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新生儿Apgar 评分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心跳、呼吸、肤色、反射、肌肉张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新生儿Apgar 评分比较( x-±s, 分)
在临床中, 足月胎膜早破属于产科常见并发症, 其危害性较大, 且发生原因较多, 与诸多因素均存在相关性, 包括自身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其他因素等。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表现上, 医学界对其也存在不同反馈, 具体依据为发生时机, 即不同发生时机的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对应的症状类型也不同[6]。
在既往的广泛讨论中, 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症状表现与其自身内循环激素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当发病后会产生一系列症状表现, 进而影响孕妇自身的状态。而此类观察对象又较为特殊, 身心状况均较为敏感, 因此, 需要结合孕妇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较为恰当的引产时机、引产方式[7]。然而, 目前诸多研究均表明, 随着引产时机的延后, 不仅孕妇自身的安全将遭受威胁, 胎儿的健康状况也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临床提出将引产时机适当提前, 可增加孕妇及胎儿安全性[8]。
如何结合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实际情况, 对引产时机进行选择, 以完善相关流程, 保障孕妇及胎儿安全, 预防及降低风险, 是临床所面临的难题[9]。过去针对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引产时机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延后性, 该引产方式认为, 在破膜时间24 h 内宫颈存在不成熟的情况, 此时如进行早期引产, 则会影响引产的成功率, 增加剖宫产率, 但是该引产方式未考虑到随着破膜时间的增加, 母婴感染率也会增加的实际情况[10]。本次研究中, 将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既定设计要求, 选择相对应提前的引产时机,对照传统的引产时机, 结果显示, 观察组自然分娩比例高于对照组, 剖宫产比例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钳助产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发现在不影响最终结果的前提下适当提前引产时机, 对于分娩质量的提升价值显著。在许佳贤等[11]的研究中也指出, 当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情况良好, 无其他合并症时, 可在破膜24 h 内自然分娩, 其剖宫产率明显下降。此外, 宫颈成熟度可反馈诸多数据, 宫颈成熟度越高, 孕妇的自然分娩率越高, 临产时间、总产程时间越短, 因此, 宫颈成熟度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对孕妇进行综合评估, 可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12]。针对胎膜早破孕妇需要及时检查、监测各项指征情况, 预防感染发生, 注意对孕妇进行评估时考虑到宫颈成熟度情况, 以此有效明确孕妇的正常分娩指征[13], 当发现头盆不对称、胎儿窘迫情况出现时, 需立即实施剖宫产, 以预防并发症发生,避免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14]。
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 其体内激素水平也是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例如缩宫素, 其成分及产生机制较为复杂, 当其产生后, 会出现一系列生理机制, 进而对机体产生一系列影响, 因此, 结合机体实际情况, 选择评估该指标, 或是适当补充该指标水平, 对于机体具有有益性[15]。而在实际情况中, 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病证反馈中存在局部缓慢发生的机制, 如将引产时机提前,则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理周期, 导致分娩过程无法满足要求, 增加一系列并发症的风险[16];而且, 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机体的防御、抵抗能力会降低, 导致其对于外界杂质的侵入抵抗应答水平下降, 更容易出现感染、并发症[17], 同时其严重程度、频繁程度与引产时机呈现明显的关联性[1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孕妇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胎膜早破后2~12 h 进行引产能够有效降低孕妇宫内感染风险, 保障子宫对缩宫素的正常反应, 进而提高引产的安全性与有效性[19]。此外, 胎膜早破还会导致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 并引起胎儿、新生儿感染, 吸入性肺炎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心跳、呼吸、肤色、反射、肌肉张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杨晓英[20]的研究中也指出, 破膜后2~12 h 引产的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新生儿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明显低于破膜后>12 h 引产的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说明在胎膜早破后2~12 h 进行引产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窒息等不良事件风险,改善胎儿的预后。
综上所述, 针对足月胎膜早破孕妇, 需重视其引产时机选择, 宜在短时间(2~12 h)内完成, 可有效降低孕妇的剖宫产率, 提高自然分娩率, 同时改善母婴结局,保证分娩质量, 效果显著, 可行性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