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的四个意识

2023-11-24 01:52蔡安妮
中学语文 2023年28期
关键词:融通答题考查

蔡安妮

2019 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自2020 年以来,新高考严格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呈现出因文设题、读写结合、关联教材、情境真实等命题特点,从关注“解答题目”转向重视“解决问题”。基于此,语文一轮复习备考要关注质的提升,根据新高考命题趋势,在思维品质的提升、读写的转化融通、重视教材的回归、答题的规范训练等方面进行强化,顺势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在梳理新高考语文试题变化的基础上,探究其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一、增强复合思维、实证思维培养意识

语文复习首先面对的是文本阅读的问题。新高考从“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三方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论是测试板块、阅读篇幅设置,还是分值设置,都体现了对阅读素养的重视。此外,试卷所呈现的结构和测试形式追求不固化,重融合,单文本、多文本样态均进入测试视野中。鉴于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复合思维、实证思维,以助其解决具体的复杂问题。

2021 年新高考Ⅰ、Ⅱ卷名篇名句默写板块的设问首次尝试增强开放性,考生只需答出符合情境要求的答案即可得满分。实际上,此类题型的得分率并不理想,问题在于考生的复合思维薄弱,无法在短时间内由单一文本关联到群文,从比较、对照、映衬、互证等角度进行思考。值得注意的是,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多读几种文本,就会发现其他文本对某一文本的影响,文本中都充满着其他文本的‘印迹的印迹’”[2]。如2022 年新高考Ⅰ卷第17 题,题干“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是由单一文本所构成的单一情境,“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则提示考生从单一情境走向群文情境。“鸟类的啼鸣”是其他文本“印迹的印迹”,考生需由“鸟类的啼鸣”这一单一文本主动关联、指涉群文。又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的地理名词“三秦”、新高考Ⅱ卷中的名词“日边”等都是其他文本“印迹的印迹”,虽以单文本样态设题,但也隐性地要求复合思维的运用。

目前,采用多文本样态的设题已逐渐渗透至新高考的各个板块中,与语文新课程“群”的探索取向一致。基于此,考生更应注重整体思维、复合思维、实证思维的提升。如2023 年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第16 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这是对考生复合思维、实证思维的直接考查。又如,2022 年新高考Ⅰ卷第4 题要求考生运用材料一的理论对新文本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加以分析;2021 年新高考Ⅰ卷第5 题同样引入了新文本,要求考生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对新文本的理解。解答此类牵涉多文本的题型,要求考生独立地发现信息之间新的内在逻辑关系,完成对所学知识信息之间关系的优化或重新构建。[3]如在答2021 年新高考Ⅰ卷第5 题时,考生可进行如下分析与推论(见表1)。

表1

总之,靠单一思维是难以解决好问题的,需加强整体阅读与整体思维的训练。[4]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复合思维、实证思维等进行问题探究,从琐碎走向整体,从分割走向联系,进而增强解决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此外,在一轮复习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不同板块内容,引导学生加强对涉及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逻辑与思维材料的积累与认知,同时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技能与逻辑思维方法,以增强学生的逻辑分析的有效性与解题思路的准确性[5],推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发展。

二、增强读写融通转化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6]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阅读与表达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呈现相互融通转化的关系。语文考试内容改革特别凸显“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的优先性,并着重强调在阅读和表达中有效进行认知监控、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养成自由而负责任表达习惯的重要性。[7]由此观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外显能力的集中体现,二者始终共生共存、融通转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读写结合是情境化命题的一种新趋势,考查要求指向作者技法与写法、材料选择与安排的用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读写融通转化意识,适时进行角色转换与思考,从写作者的角度考虑作答。在文学性阅读中,如2023 年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第8 题要求考生分析“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人、牛、犁浑然一体”由阅读视角得来,分析“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的营造方式”则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将阅读视角切换为写作视角,借助读写融合进行深度分析鉴赏的能力。又如,2021 年八省联考《秋雨》第9 题“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要求考生思考“生命美丽却无常易逝的伤感氛围”的表达方式,对此,考生需从写作者的角度审视文本,丰富对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再如,2021 年八省联考《国文教员》第9 题、2022 年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第8 题和第9 题,虽然文本类型、文体特征相异,但均从写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考查学生阅读与表达融通转化的能力。

此外,信息性阅读亦注重阅读与表达的融通互鉴。在论证充分、逻辑完足的信息性阅读场域中,2023 年新课标Ⅰ卷要求考生选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2022 年新高考Ⅰ卷要求选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2021 年新高考Ⅰ卷要求分析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2021 年新高考Ⅱ卷则考查考生对文章论证结构的认识。对论据与论点的对应支撑关系、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特色的多元化考查,在命题的顶层设计、底层逻辑上均指向读写的融通转化。还有一类信息性阅读场域,呈现了有论证与逻辑瑕疵的文本,要求考生从写作者的角度辩驳解析、揭示不足、厘清逻辑链、完善论证。命题者对考生的读写融通转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类监测考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试题尚未在新高考全国卷中出现。不过,泉州、上海等地已有尝试。

例1:第⑩段用《小王子》中的话来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2019 年上海市春考卷)

例2:材料三第二段的论证不够严密,请从论点阐述和概念使用上作简要分析。(泉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二)

例3:费孝通认为,一个活着的文化要素必然对于利用它的人有好处。材料三中的个案3 如果要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还应该补充哪两方面的信息?请简要说明。(泉州市2023 届普通高三适应性练习卷)

在文学性阅读中体现一些文学性写作的内容,在信息性阅读中渗透一些包括观点互证、完善论证、论据使用、语言运用等在内的思辨性写作或实用性写作内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严谨的思维品质都大有裨益。在读写结合的综合考查的命题导向下,引导学生增强读写融通转化意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深入。

三、增强考教衔接、回归教材意识

课程标准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提出,测试与考试应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8]换而言之,测试与考试材料应呼应教材,注重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衔接,在题干设问、答案设计中由教材的重点内容合理迁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明确指出要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9]而新高考命题也积极响应,遵循教育规律,加强教考衔接。[10]可见,考试材料关联教材,引导教学功能强势显现,是新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考教衔接、回归教材意识,强调建立课内外知识链接,注重通用方法的运用,以达成在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融会贯通。

2023 年新课标Ⅰ卷和Ⅱ卷在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学习任务、新增内容、基础知识、选篇上做了尝试。如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 题要求考生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出作品短评思路,指向了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新课标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Ⅰ与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关联,都聚焦社会调查研究这一热门话题。2022 年全国甲卷文学性阅读采用虚构作品、纪实作品组合的复合文本样态,第9 题要求学生分析“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的艺术表现差异”,这便与统编教材建立了知识链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指出,“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也提到,“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2022 年新高考Ⅱ卷第3 题C 选项考查对“只有……才有可能……”条件关系的推理判断,关联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2022 年全国乙卷论述性阅读与2022 年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都在不同程度上关联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此外,古代诗文阅读中的词义理解试题更是积极呼应教材内容。古代诗歌鉴赏板块保留课内外对比题型,在多元维度考查考生迁移课本所学内容的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的考查也逐渐加强考教衔接,发挥引导教学的作用。2021年八省联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围绕“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选材,其中补写的第3 空“一般来说”得分率不理想,究其根源,是考生对统编教材中科普文的必备知识掌握不到位。该补写空的知识点为科普文的科学性、普及性(通俗性)和学术论文的学术性(严谨性)、议论性(逻辑性),与教材《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宇宙的边疆》等篇目建立知识链接。2023 年四省适应性能力测试信息性阅读则直接选用科普文作为材料,在更广的场域考查考生对教材中包含科普文在内的不同文体的迁移运用能力。在写作板块,2022 年全国甲卷紧密关联教材《红楼梦》,能从长篇小说《红楼梦》中汲取传统诗文素养的考生才有可能顺利地进入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观之,回归教材、引导教学是测试工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把增强考教衔接、回归教材意识摆在重要位置,注重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运用中强化理解,在积累中提升综合能力。

四、增强答题规范意识

测试分点赋分是现实存在的,因而训练答题规范显得尤为关键。一般而言,答题规范可分为基本作答规范和答案要点规范。基本作答规范包括传统意义上要求的分点作答、书写工整大方、卷面干净整洁。针对名篇名句默写题,教师要让考生注意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提醒考生区分同音或形近的字,以规避别字、错字的出现。答案要点规范则因题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现代文阅读简答题要求分点作答,点与点之间不重复赘述,表达应做到逻辑自洽,形成较完整的逻辑分析链条。又如,文言文翻译题强调整体句意通顺和实词翻译正确,翻译时要观照上下文,注意语意连贯,表达通顺。此外,教师更要向考生强调答题的文本性,引导他们结合测试文本材料进行分析,避免使用所谓的套话模板作答。

答题规范训练应贯穿复习备考的全过程。而引入评价手段可提高训练效度。评价不只是对学习效果的终极检验,也成为学习过程动态调整的依据。[11]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答案,引导学生依据赋分说明当场评分及列出失分原因,在对比、权衡中动态审视、优化自己的答案,强化答题规范意识,不断向规范答题靠拢。

综上所述,新高考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呈现出情境真实、因文设题、读写结合、关联教材等命题特点,且始终追求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在动态变化的命题趋势下,不变的是应多举措、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一轮复习教学的应有之义。思维品质的提升、读写的融通转化、对教材回归的重视、答题的规范训练等方面都指向对学生高质量复习的引导,将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融通答题考查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邀你来答题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