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亚兵
生活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将园内的生活作为幼儿学习、认知和成长的重要载体,而幼儿园生活除去课程活动外,还包括各种一日常规的生活内容,这些都应该纳入教师保育工作的范畴之内。在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各地幼儿园也积极响应、勇于作为,根据学前教育的要求以及学龄前幼儿的思维认知特点找准、找好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基于生活教育理念推进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转型,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幼儿园全体教師需要注重将课程品德教育融入园所的各项活动中,立足幼儿视角,带动幼儿充分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学习参与、游戏体验、劳动实践中培育优良品格与优秀美德。
一、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开展品德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满足幼儿成长需求
通过生活教育理念开展品德教育,重点在于优化现有的重复性较高的幼儿园课程,将各种德育、生活化的元素融入课程中,并将一日常规的重要生活场景作为课程教育的有机延伸。要让幼儿走近生活,首先就要保证课程贴近生活,能够促进幼儿在模拟或真实的生活环境中逐渐获得成长的体验。幼儿出于好奇心与天生的探索欲,对于各种生活知识、技能都有着极强的兴趣,教师将生活教育理念融合于品德教育课程中,能够向幼儿展现更加丰富、具象化的活动、任务、游戏内容,带动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实现心智的同步发展。
(二)丰富课程教育内涵
幼儿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的“五大领域”作为课程内容的指向,但要实现学前教育课程的品质化、优质化发展,教师还需要深入挖掘“五大领域”教育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根据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发展方向来强化“推进幼儿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内容。以往的课程教学比较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语言沟通和学习认知发展,对幼儿社会与情感方面的能力培养较为欠缺。而品德教育既能够促进幼儿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引导下锻炼体质、学习知识技能,还可以帮助他们探究情感要素,实现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使幼儿园课程的教育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三)提升园所教育水平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对幼儿园现有课程进行品德教育优化,教师需要具备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视野,能够有效引入多种资源优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开展方式,能够在课程开展以及常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指导。经过长期的磨砺和锻炼,教师的专业保育水平能够显著提升,以促进幼儿“走进生活、丰富经验、提升能力、培育品格”作为新时代幼儿教育的新指向,同时通过环境改造、家园合作等途径为品德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必要支撑,更能够带动幼儿园整体提升办园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响应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变化和要求,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开展品德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应紧密围绕生活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课程要抓住幼儿的眼球,让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要让教师和家长满意,就不能脱离生活教育理念,无论是课程的主要呈现方式还是具体的活动内容,都应该紧密围绕与幼儿成长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主题,与时代和幼儿的成长需求接轨,将符合时代发展的相关元素融入其中。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课程长期保持活力和生机,激励幼儿积极参与其中而不产生畏难感、陌生感或排斥心理。
(二)应坚持幼儿为本
幼儿园的所有品德教育课程和配套活动,都应该密切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思维认知和学习能力水平,并基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布置和设计各项活动内容。同时要以幼儿作为课程教育教学的中心,明确拓宽幼儿知识视野、培育良好生活技能、磨炼幼儿思想品格的教育目标和方针,在细节上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保证课程能够真正适合幼儿成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应实现多元推进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课程并不是以类似于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或思政课的形式展现,应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样态。这种多元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师应围绕生活教育理念,将与“劳动实践”“自然探究”“艺术表达”等有关的、能够直接或间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内容融入课程中,避免品德教育变得书面化、理论化;二是进行合理延伸。教师要注意将与品德教育课程相配套的课后活动、一日常规也作为德育的有机延伸,促进课程教育实现“课上+课后”的同步推进,让幼儿能够持续接受优秀文化、正确理念的熏陶,塑造良好的品格。
三、以生活教育理念开展品德教育的实践方法
(一)基于兴趣认知,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余年的光辉灿烂历史,作为文化古国,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学龄前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教师要进行品德教育,应当将各种幼儿感兴趣的、能够起到一定育人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课程中,促进幼儿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激发爱国情怀,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幼儿园课程教育的维度。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教师需要着重分析并选取合适的教育资源,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的节日文化,根据时间的变化开设特色化课程,引入各种与节日相关的游戏活动、手工体验、知识学习等。例如,在秋季学期开学之际,各班可以开设“雅韵中秋”主题课程,将课程划分为多个课时。一是“中秋趣味手工”活动,教师向幼儿介绍、普及“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各种有趣的民间故事,并要求幼儿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使用彩纸、蜡笔等通过“折纸”的方法制作“云彩”“兔子”,给折好的“嫦娥”画上漂亮的妆容,重现“一轮皓月之下嫦娥飞天”的奇观;二是“中秋诗朗诵”活动,教师提前收集整理好《古朗月行》《秋宵月下有怀》《望月怀远》等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一字一句地带领幼儿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解释诗句的含义,并请幼儿分享自己在中秋节的美好回忆,分角色表演诗句中的景象和故事;三是“秋日赏月”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共同欣赏圆月,要求幼儿用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月亮姐姐”,或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月亮阴晴圆缺变化”“光沿直线传播”等科学原理,丰富幼儿的认知。
其次,教师要注意结合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完善课程,突出课程的园本特色化建设,带动幼儿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与自己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一些幼儿园所在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分布,教师可以充分参考、借鉴少数民族的习俗,将其融入课程中。以苗族为例,课程可以以苗族四月八节的形式展开,通过多媒体展示苗族特色项链、首饰,并要求幼儿参与手工制作;摆起“长桌宴”,请专业的小吃师傅来辅导幼儿制作传统特色美食米豆腐、蒿菜粑等。当然,不同地方的幼儿园应当根据本地的民族文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入。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现有的区角规划,组织特色的民间游戏,如竹竿舞、撞拐等体育类游戏,九连环、华容道等民间益智类游戏(教师还要注意介绍游戏背后的历史故事),舞龙灯、翻花绳等民间艺术类游戏,让幼儿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增强生活体验,丰富道德感知
对于学龄前幼儿,尤其是小班或中班的幼儿来说,由于受到教师、家长等多方育人主体的悉心照顾,他们的生活体验感和参与感并不强,若直接要求他们在现实生活场景下完成各项实践活动,不仅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问题,还可能超出幼儿的承受能力。因此,面对这些幼儿,教师应在保证课程贴近实际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模拟生活游戏的形式增强幼儿的生活体验,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自理意识与责任感、信念感。
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开展的游戏课程活动,就是在模拟情境下增强幼儿生活体验与道德感知的一次尝试,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生活认知,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道德品质。首先,教师可以准备好绘有水果皮、纸屑、废弃电池以及红色、绿色等不同颜色的卡片,并介绍卡片与卡片之间的对应关系——红色卡片说明这种垃圾是有害的,如废电池、化妆品;绿色卡片就是我们做饭之后剩下的垃圾,如剩饭剩菜、果皮等,它们可以被大自然吸收。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抢答游戏”,由教师展示一种垃圾,幼儿则需要回答出它所对应的卡片颜色,然后把“垃圾卡片”投入对应颜色的小桶中。再次,教师还可以组织进阶版游戏,把各种“垃圾卡片”随机混入幼儿平常玩的各种玩具和材料中。幼儿需要先把卡片找出来,并把玩具摆放好,再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把“垃圾卡片”分成不同颜色并投进垃圾桶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好同步跟踪和指导,在幼儿遇到分类问题时给予提示,帮助幼儿顺畅地进行游戏。最后,教师科普垃圾分类对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引导幼儿通过游戏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三)挖掘生活资源,培养道德品质
为以生活教育理念开展品德教育,幼儿园还要注意挖掘各种与幼儿实际生活、园内生活相关的要素,引导幼儿在全面开发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参与与其能力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各种活动。这样的课程活动不仅能够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锻炼身体,还能够促进幼儿在“做中学,学中思”,体会参与实践活动的乐趣,培养团结合作、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等优良道德品质。教师既可以带领幼儿打扫卫生、制作美食,也可以组织幼儿共同学习整理物品、参与种植。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语言、动作等启发幼儿认识到实践参与的价值所在,帮助幼儿培养优良品德。
开设有种植园、种植基地的幼儿园,可以安排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基础的幼儿进行“种植体验”活动,从商讨种植的蔬菜品种开始,教师要指导幼儿学会使用锄头、犁耙等各种劳动用具,几名幼儿组成一个“劳动小组”,同小组的幼儿按照分工一步步地完成播撒种子、松土浇水、垄沟施肥等各项劳动行为。教师还需引导幼儿通过拍照、画画等方式定期观察作物的长势,合作制作《蔬菜成长记录手册》,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劳动的成就感,同时促进幼儿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所在,增强团结合作努力进取的思想意识。此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园合作安排园外的劳动任务,要求家长配合指导,安排幼儿每周协助父母完成整理房间、洗碗刷盘、设计健康食谱等各种简单的家务劳动。对于幼儿来说,参与生活劳动实践的过程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成长经历,更有利于塑造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立足一日常规,培育爱国品格
爱国主义教育是幼儿园品德教育课程中的一大重点内容,如何培育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良好思想品质,是幼儿教师需要深入思考探究的。通过一日常规的教育活动推进常态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幼儿园推进课程品德教育特色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够为幼儿成长带来持续的浸润和熏陶,促进幼儿认识到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取得发展。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含幼儿从入园到离园的方方面面。首先,教师应从“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下选取适合于园内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爱国主义主题的课程和游戏活动,如“夺旗游戏”体育课程,《小英雄雨来》《雷锋的故事》《闪闪的红星》等儿童绘本阅读课等。其次,幼儿园要做好爱国主义文化在其他活动环节的渗透。例如,每学期组织“重温长征路”“忆苦思甜”等军训活动;每周一组织升旗仪式,指导幼儿共唱国歌,对国旗行注目礼;组织“认国徽”“画国旗”“寻找国家宝藏”等每日常规课间小游戏、小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幼儿积累与祖国相关的地理文化知识;定期组织“共唱红歌”“爱国诗朗诵”等跨班集体活动。教师也要在日常的师幼互动中讲述和介绍一些革命先烈人物、愛国教育故事,以此培育幼儿的思想政治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需要园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付出和努力。幼儿园应积极利用各种课程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基于幼儿兴趣认知,传承传统文化;增强生活体验,丰富幼儿的道德感知;挖掘生活资源,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立足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培育爱国品格,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