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金胜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等。小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念的树立都处于关键期,加强小学生德育培养尤为重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在价值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载体方面,能够提供教材、师资与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支持。本文以德育培养为核心,探讨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推动学生德育与素养培养的共同进步。
一、挖掘德育内容
教师应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实际案例、多样教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一)以德育实例加深学生理解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普遍处于直观反映阶段,易于接受直接且形象的信息。对此,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实例素材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培养学生的是非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在选择实际案例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案例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案例。其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启示意义。教师应选择那些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能够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法治观念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成功的典范,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目的是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再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的案例,让学生能够从中看到社会的普遍现象和规律。这些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也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最后,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伦理,旨在保护学生的权利和利益。
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不乱扔》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高空抛物”事例,用深入浅出的话语告诉学生高空抛物已经被列为违法行为,而违法行为一定是不道德的行为。现实中的案例往往影响深刻,有利于真正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公民。
(二)以多样教具丰富教学资源
教具是一类重要的教学内容,是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象征意义和补充作用。在进行德育时,教师可以开发以下几种类型的教具:
首先,实物教具。教师可以利用模型等实物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原则和规则。其次,图文。教师可以使用图书、图片、漫画等图文教具,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和阅读来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做到内化于心。最后,音视频。多媒体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使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具,让学生通过听、看、思考,切实感受到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正能量事件和人物的感染力与号召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例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爱整洁》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用品的整理方法,如整理书桌、打扫教室等。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衣服、书本、铅笔等,让学生在学习整理技巧后动手操作。总之,教师应该在德育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德育方法
优化德育方法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关键。游戏教学和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游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知识。其次,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游戏教学法通常会设置一些奖励机制,如游戏得分、排名等,这些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再次,游戏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在游戏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交流意见,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與交流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最后,游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程度和知识应用能力。游戏通常会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场景和角色,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和理解相关知识。
例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家一起来》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解手链”游戏,即游戏小组内所有成员都手拉手组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然后在不松开手的情况下,想办法把这张“网”解开。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彼此沟通,相互配合。可见,“解手链”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二)以角色扮演增强学习体验
角色扮演是一种非常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剧本或故事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模拟情境,体验不同的角色感受。以角色扮演形式开展的德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道德与法治的内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相关的知识和理念。具体来看,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如公正、平等、尊重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了解角色的特点和优势,也需要与其他学生合作完成任务,从而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合适的情境和角色扮演剧本。情境和剧本不仅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还需要与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相关。其次,需要明确角色扮演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清楚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再次,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最后,需要及时总结和反思角色扮演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记心上》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平安出行”为主题,选择闯红灯、逆行等场景进行角色扮演。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德育体验感,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培养。
三、强化德育评价
适切的评价标准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德育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同时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评价标准適切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既要重视教学的开展,也要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组织教学评价时,教师要格外注重评价标准的适切性。
首先,德育导向是评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德育导向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了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如学生是否具备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等基本的道德品质,以及是否树立了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具体可量化是评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具体可量化指的是将德育发展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和数据指标,通过量化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其德育发展,如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守时、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更加客观的评价数据,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
最后,评价标准分层化。分层化指的是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德育发展阶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阶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发展阶段通常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此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对于高级阶段的学生,则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通过这些标准,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从而使评价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评价时,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确保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首先,观察评估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观察评估包括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其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情况;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其次,问卷调查评估。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态度和看法,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再次,口头询问。这种评估方式比较灵活,指的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向、深度和知识理解情况。最后,自我报告。这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反思自己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情况,并提出学习建议和改进方案。
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教学时,教师应观察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后活动情况,以此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内容等的看法。对一些不易于观察的现象,教师可以直接询问学生,或者要求学生写“匿名信”,以此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多种评估方式可以相互补充,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落实德育应用
落实德育应用需注重实践与成果双管齐下。展示学生德育表现、总结班级德育经验及探索德育模式等措施,可以提高德育的体系化、规范化与示范化。同时,融入日常实践尤为关键,可以通过手工实践、调研实践、服务实践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培养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注重德育成果孵化
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普遍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方面,但对教学应用的关注度不高。教学应用旨在推动德育的体系化、规范化、示范化发展,提高教学影响力和扩大影响范围。推动德育应用实践,很重要的一点是进行德育成果的孵化,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展示学生德育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表现和成果,如学生德育表现展、德育作品展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和自豪感,还可以让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和激励,增强他们的德育意识。其次,总结班级德育经验。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级德育总结会,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其中,共同总结和评价班级德育的成效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这不仅可以提高班级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最后,探索小学德育模式。教师可以基于本班级特点和学生需求,借鉴其他学校和地区的德育经验和模式,探索更适合学情的德育模式。
教师可以采用德育网络社区、德育主题月、德育小组、德育活动日等方式创新和拓展德育的形式和内容,使之更加生动、有趣和实用。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了工作,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和成长,提高班级德育影响力和效果。
(二)德育要求落于实践
加强德育的应用,除了孵化可见的、结构化的德育成果之外,将德育要求融入学生的日常实践中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结合学生整体喜欢操作类学习、开放型课堂、集体性活动等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几种实践活动:
首先,手工实践。在手工实践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获得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这种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其次,调研实践。在调研实践中,学生需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现实,探究问题的本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调研、家庭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最后,服务实践。服务实践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义卖、捐款、植树等,或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为他人提供帮助,表达自己的爱心和关怀,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心的传递者》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与当地的社会服务机构或公益组织联系,鼓励学生捐献自己闲置的书籍、玩具或衣服,通过公益组织传递给有需要的人;带领学生参观慈善机构,让他们了解慈善机构的工作和服务对象,以及他们的生活情况。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反思捐赠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应该如何继续传递爱心,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爱心捐赠的重要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该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感受到道德和法律的温度,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为其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