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进程与场景

2023-11-23 08:55马成瑶闫坤如
高校辅导员 2023年5期
关键词: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技术

马成瑶 闫坤如

摘 要:数字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从战略高度看待数字化转型并形成统一认识,从线性思维到生态思维全面升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形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数字技术应用,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注入新动能、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深度协同育人提供新方案,全面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数字技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5-0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项目“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全面推进‘大思政課建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DYCX102)、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信息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22SJZDSZ004)阶段性成果。

当今时代是数字化的时代,数字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变革无处不在,催生新业态,激发新动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明确提出数字中国战略。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并首次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这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着眼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在迫切要求教育内涵与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为教育变革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我国将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体化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3]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前置思考、主动对接、同步推进,用数字化的战略思维统筹谋划,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应对挑战,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中不负期待、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深刻认识数字技术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深刻改变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运行方式。通过数字技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变革,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因素。

(一)数字化中国建设要求各行业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数字时代是由包含信息、知识、思想和创新的连续数据流所定义的。它的特点是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数字平台等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全球数字化逐渐渗透到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愿景,也改变了世界的社会愿景。“数字化转型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和数据资源持续增长的双重叠加作用下经济、社会和政府的变革和重塑过程。”[4]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而来,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以ChatGPT(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为代表的新一代对话式人工智能已经在文字归纳、代码开发、图像生成、智能客服等领域推动生产力的大幅跃升。同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人类只有掌握和普遍运用核心科技才能完成生产力升级,从而引领世界潮流。目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通过高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兴科技突破和落地应用,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契机。数字中国建设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发展方向绝不仅局限于走在数字化前端的互联网企业,或是能在数字化转型中收获数字红利的各类高新技术企业,而是推进各行各业在思维转型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和创新,全行业、全周期、全覆盖的数字化发展才是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应有之义。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的高等教育行业,自然应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桥头堡和试验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成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

(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且限定了教育对象和范围。数字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系列教育方式的数字化技术转变,这些转变使新的教育和管理模式成为可能,并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实践路径。

高质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国家的未来交给什么人、民族命运由谁来掌控的政治性、原则性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充满风险和挑战,这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使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效率、效益、效期为出发点,以创新、协同、精准、开放、高效为关键词。”[6]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是工作理念、内容、方法上的一种变革,是一种集成式的系统创新发展。数据平台共享是协同开展工作的基础保障,数据挖掘是个性化开展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区块链技术能够大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程度,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数字化集成技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都能为工作者分担事务性、格式化的工作内容,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者的工作效率。可见,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从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更是必经之路。

二、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认知与思维模式的变革。推进数字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其进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正确认识数字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达成战略共识,随后在思维方式上完成从传统思维到数字思维的转变,最后不断优化数字技术的现实应用,才能逐步实现数字技术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上的作用。

(一)从战略高度看待数字化转型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达成共识

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需要怎样的变革才能实现数字化转型,以及带给原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建设目标和发展愿景又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站在戰略高度去思考和解释的。只有管理者下定战略转型的决心,执行者和参与者达成战略共识,数字化转型才能顺利开展。

数字化战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前提,是转型的系统性顶层设计,为抢占发展先机以加速转型变革提供方向性、全局性的发展方略。以此战略为指引推进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转型效率,有效获取数字化效能。贯穿始终的数字化战略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前提,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数字化转型的成败。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若干门精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的建设,以信息化的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抑或是建立全方位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这些都只是信息化技术的基础应用,而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认知、数字化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重塑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重点。

任何一场变革都会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不解到接受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对人的工作,在变革的过程中势必会面临更大的认同压力。在全球数字化发展的大势中,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是一种主动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必须获取认同的发展潮流,从战略高度看待数字化转型并在体系内达成战略共识才能顺应数字化发展之势,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从线性思维到生态思维升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形态

线性思维意指思维模式类似于线性函数,输入输出之间呈现连续性特点,其变化、累加呈现均匀的增减,具有单向性、单一性和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这样的思维模式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即是相对传统的、保守的、局限性的思维方式,这一类工作形态即是管理者常说的条线工作。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种条线工作表现为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之间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比如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之间尚待提升的深度协同问题;也表现在工作模式仍然较为传统,比如思政课程教学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导员的时间仍被大量重复性、事务性的工作所占用等。

相对于线性思维而言,生态思维是一个开放、动态的思维模式,强调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能量交互,虽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和谐共生。这是建立在自然界生态学理论上的思维模式,也成为认知世界的一种新的价值坐标。数字化源自技术发展与变革,但更深层次的是认知与思维的革命。数据的共采共享、信息的智能互联,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破界融合都是数字时代的特征。只有将线性思维转化为生态思维,升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态,才能洞见数字化时代的未来,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发展挑战。譬如,在提升思政课程育人实效方面,线性思维会从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以及学生的到课率等方面着手,而生态思维下的数字化工作方式则从学生的行为数据着手去采集信息、分析需求,再用信息化互动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工作,其教学形式也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再通过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去判断教育效果。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不断优化数字技术应用

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最终仍然要落脚在新技术的运用上。集成电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这些创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使数字技术从最初的信息通信领域转向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开创了一个一切皆可数字化、万物皆可互联化的数字化时代。创新技术的持久生命力必须以人为本,源于人的需求,又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数字时代更是如此,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广泛的互联网平台都在随着人的使用而自动产生和传输信息。随着云计算、5G技术这些数据底层技术的发展,数据的传输速度不断加快,存储能力不断增强,个体早已不再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这一变化使得“以人为本”成为数字教育变革的重要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新时代青年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对数字化技术有着天然的学习力、接受度和依赖性。高校要引导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实施的方式方法、使用的技术工具也必须具有创新性。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层面来说,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消费端早已先行,但作为供给侧的教育者反而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其中既有传统工作模式的惯性因素,也有数字化技术长期以来带给人们的应用成本和技术壁垒双高的因素,还有数字化转型后成效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随着新基建推进、技术优化,数字化应用的门槛也将随之降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数字化引入一批新的应用场景,然后以此催生技术变革,产生一种新的模式,并且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推进技术迭代发展,从而逐步实现数字技术的全面赋能。

三、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

数字技术正在以各种方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产生诸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当成为数字技术应用首先需要讨论的重要场景。同时,在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要求下,多主体协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而数字技术在信息交互等方面的先天优势能够达成此场景应用的高适配性,从而凸显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对以上三重场景的数字化应用,能够为数字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开拓思路、提供参考,形成可借鉴的工作范式。

(一)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注入新动能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是最核心的着力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这方面,数字化技术应用大有可为。

根据学生的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匹配教育资源、选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才能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而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在获取学生需求方面,相比于问卷调研、谈心座谈等学生主观陈述自身需求的方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采集学生的海量客观行为数据特别是网络行为数据着手,通过技术分析得出学生的真实思想政治状况,将会是数字化时代更加科学的技术应用。明确学生需求后,高校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师生交互、学生体验的生动活泼的、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运用新媒体教学技术,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同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极大提升教学的亲和力。数字化课堂教学已经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其应用模式较为成熟,我们不妨畅想更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数字化课堂应用场景。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实时监测学生听课的抬头率、专注度以及面部表情,教师根据以上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并且科学统计判断哪一类教学内容、哪一种教学方式、什么样的教学节奏更能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共情,随后将课程教学中必须通过“讲授”“灌输”方式传递的理论知识穿插其中,增强学生的接受度,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教学目的,真正做到教师和学生的同频共振,让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数字化技术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是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并不能替而代之。再强大的技术、再丰富的知识呈现方式,也无法替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实体课堂中的思想碰撞和互动。二是数据的采集分析需要统筹思考、通盘考虑,数据孤岛一旦形成,就失去了大数据分析的最初要求,分析结果也会具有片面性。数字化时代,必须用生态思维让数据运用更加开放,打破数据壁垒,做到所有数据的共通共享,才能实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三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数字化战略思维去诠释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大胆创新,让思政课教学引领数字化课程改革。

(二)数字技术为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必须做好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数字化转型能够极大地提高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完成效率,能够将辅导员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加精细、精确地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更加科学地、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为育人工作赋能升级。

譬如,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方面,资助育人是一项重要工作,奖助学金的发放、助学贷款的办理、勤工助学以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缓、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制度等都需要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将国家、学校和社会资助用在切实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实现资助效益最大化。目前,学生的经济困难情况还是通过学生自述、文件佐证、同学评议、认定困难等级后公示等程序进行评定,在认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定结果与家庭经济真实情况不相符的现象,一边领取国家补助而一边高消费的个别情况有之,家庭经济困难却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主动申请的也有之。采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源信息、户口类型、家庭成员、家庭结构等个人信息,以及校园生活行为信息,特别是校园消费情况等数据信息,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建立模型、生成算法,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不断提升算法的科学性,最终生成能够自动预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人工智能系统。这样的预判结果能够帮助辅导员迅速锁定工作对象,开展一对一的关心和服务,做好政策解读,让学生感受到支持和温暖。利用区块链技术去记录和甄别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或将是一种更具创新性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和匿名性的特点,学生的客观行为数据以及周围同学的真实评价等相关信息都可以生成数据被记录在数据链中,相关部门授权调用就能获取学生的信息,相比于纸质证明材料,这更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让资助更真实。

在党团和班级建设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活动,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业预警、校园危机事件预警,用人工智能回复学生各类常规问题、高频问题,利用大数据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化水平,探索运用AI机器人进行心理咨询,在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中引入“猜你喜欢”等人工智能算法等等,数字化技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此类应用中,仍然要特别注意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把辅导员从重复性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是数据和算法是没有温度的,有了数字化技术的辅助,辅导员应当更加贴近学生、关爱学生,科学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三)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深度协同育人提供新方案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7]多主体、多线程、多场域的客观存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同合作成为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三全育人”工作的持续推进,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导师、党政干部等在内的不同育人主体已经基本达成了互相协同、凝聚力量共同育人的思想共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线性工作思维和工作机制,育人队伍之间的深度协同仍未达成,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协同育人描绘了一幅崭新的图景。

不同育人队伍之间充分的沟通交流、信息的深度交互是协同育人的首要条件。在线性化的工作模式中,不同工作条线内部多是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的信息通过自下而上地传递聚合到管理层,管理者通过联席会议等传统模式进行信息互通和交换,再将相关信息带回组织内部进行自上而下地层层传递。相对于此类串联式的沟通方式,运用数字化技术搭建网络协同育人平台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缩减传递损耗,编织出一张扁平化的信息交互网络,让组织内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做到点对点的信息交互。有了充分的信息交互,彼此的关切和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响应和满足,组织个体在系统中有获得感,协同的自驱力自然而生。

数字化协同平台的构建和使用在技术上已经能够实现,类似于“钉钉”“企业微信”等相对成熟的数字化产品可以直接提供相关服务,高校利用自身拥有人才和技术的优势自行开发和维护也可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还是在于管理者能够意识到数字技術应用的重要意义,用生态思维去诠释组织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主动打破组织间的壁垒。在数字化协同初期,信息之间的充分交互短期内会使得组织内部以及组织和组织间的关系产生失序,呈现出偏离平衡态的开放状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交互,组织内部和组织间都会趋于稳定,自发地出现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结构和自组织行为。个体和组织都将在这种新的平衡态下获取更高质量的资源,在更高效地实现育人这一共同目标的同时,组织和个体也将得到更快速的发展,这就是数字化协同带来的红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6.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3]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EB/OL].(2023-02-13)[2023-0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 176/202302/t20230213_1044377.html.

[4]翟云,蒋敏娟,王伟玲.中国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阐释与运行机制[J].电子政务,2021,(06):68.

[5]冯刚,彭庆红,佘双好,白显良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6]沈壮海,刘灿.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4.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01).

(责任编辑:郁有凯)

猜你喜欢
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技术
新《档案法》下中学档案工作思路浅析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