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科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

2023-11-23 08:55:55王敏吕奕涵
高校辅导员 2023年5期

王敏 吕奕涵

摘 要:近年来,“考公热”现象在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风靡,考公也被认为是文科应届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最优解。研究表明,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体对就业风险的感知、公务员职业优势的吸引等因素交互作用,共同促使高校文科应届生将考公作为抵御失业风险与实现个人发展的最优决策。考公热利于选拔公务人才,但考公的过度“内卷化”与盲目跟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和人才市场调控失灵。要优化高校文科应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路径,应从政府、高校、个人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考公行为回归理性,促进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关键词:高校文科生;考公;高质量充分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5-0044-0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党的二十大明确部署:“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充分高质量就业。”[1]应届大学生是我国历年重要的就业主体,是知识型人才的主力军,其就业状况既关系到个人和家庭幸福,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人口高质量发展。但由于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冲击造成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运行好转内生动力有待持续增强;兼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对重复性体力劳动的取代以及就业结构性矛盾影响,高校人文社科应届毕业生(以下简称“文科应届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涌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人数不断突破新高,2023届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2]在这一背景下,考公越来越成为文科应届生的主流选择。公务员考试是否是实现高校文科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最优解?如何推动考公考编行为回归理性,促进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这是当今社会亟待回应并进行讨论改进的重要课题。

一、文科应届生就业的现状研析

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无法从学校顺利过渡到就业市场,尤其是文科毕业生的专业壁垒相对不高,存在就业可替代性,在就业市场相对弱势,近年来出现就业选择同质化趋势。有关研究表明,就业环境、就业意识与就业能力,共同制约着高校文科应届生的就业选择。综合近年数据来看,文科应届生就业面临重重困难,在考公中的“优势”也在逐步削弱,以考公为最优解的就业选择取向值得审思。

(一) 文科应届生就业的现实困境

当前党和政府对就业这一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性措施,包括出台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推出便于企业和求职者双向选择的“直播+招聘”模式等。但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面臨着诸多挑战,其中关于就业质量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不久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园招聘会上出现了包括餐馆服务员、传菜生、洗碗工等基础岗位,企业为其开出的最低月薪为2000元。由此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将高等教育人才过剩,尤其文科教育超出社会需求的问题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总的来看,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叠加影响,就业市场需求下降,尤其是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幅缩水,使得更多毕业生选择花费高昂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将“上岸”希望寄托于考研、考公。诸多复杂严峻的挑战使得部分毕业生萌生了“慢就业”想法,这既“影响其顺利就业,也间接影响了求职质量”。[3]而文科应届生在这一背景下往往面临着更大压力。如何推进应届文科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已然成为各高校共同面临的棘手难题。

(二) 以考公为最优解的就业选择审思

本研究综合近年公务员报考数据以及高校文科应届生报考情况,对以考公为高质量就业最优解的路径选择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根据数据统计,过去6年每年国考报名人数居高不下,例如2022年国家公务员统考报名人数高达212.3万人,实际录用仅3.12万,报录比高达68∶1。尽管近年来国考招录规模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竞争形势,但仍有许多岗位报名人数处于非理性的高位,如2023年国家税务总局曲麻莱县税务局的一级行政执法员一职报录比竟然达到了6002∶1。总而言之,目前考公上岸难度大,即便大批量考生为其付出半年及以上时间和精力努力备考,但最终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够得偿所愿。

省考、事业编和选调的数据同样证实了这一状况。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2023年度公务员计划招录8255人,53个职位竞争人数突破300大关,608个职位报录比高于100∶1,1169个职位报录比高于50∶1,热门岗位竞争依然十分激烈。与此同时,事业编考试的竞争也不容小觑。本年度共有47.45万人报名过审,其中省属事业单位初级综合类岗位招考共有6.35万人过审,报录比已然超过67∶1。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对参加选调考试的热情也在逐年攀升。以某高校为例,就业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各省份选调的报名人数基本在稳步提高,其中某省专额定向选调首次报名就超过4000人,报名人数占应届本科、硕士毕业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可见应届毕业生对于选调生考试的热情之高涨。

从具体岗位来看,限制文科专业岗位进面难度普遍较大,进面分数也随着招录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增长速度水涨船高。不少招考单位在设置报考条件时对性别做出了明确限制,仅限男性的岗位明显多于仅限女性的岗位,无性别限制的岗位在面试考察环节也常常更倾向于男性毕业生。在文科应届生中占多数的文科女毕业生在更高的进面分数与隐形的性别偏向面前往往举步维艰。近年来,越来越多理工科毕业生也加入考公大军,其中既有高薪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也有“提桶跑路”的土木工程专业,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公盛况。当招录岗位不对专业做出明确限制时,文科专业毕业生在竞争中面对理工医科专业毕业生时常无奈处于弱势地位。

二、考公热风靡文科应届生的缘由探究

近年来,“考公热”现象在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文科毕业生群体中风靡,体制内的工作岗位成为“旱涝保收”的职业代名词,“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成为“后疫情时代中青年职业取向的代表话语”。[4]综合调查分析,本研究认为传统文化的意识熏陶、文科应届生对传统就业路径的依赖和对公务员“铁饭碗”的职业想象是考公热不断升温的主要缘由所在。

(一) 传统文化的意识熏陶

传统文化的意识熏陶是塑形和规约高校应届文科毕业生择业就业偏向考公的心理基础。“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5]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世代传承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是规约当代中国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应届生衡量个人择业发展与实现社会价值需要的重要观念体系,为塑形高校应届生择业就业观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自汉代以来所构筑“士—官僚”的文官政教体系,将封建政治伦理统治构筑在天人宇宙论的自然秩序比附上,特别是随着隋、唐之后科举制的实行,既从制度上重新落实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确定了封建时代“政治—教育”体系的运行规范;但也使“其学其问,以之取名致官而已”的“官本位”观念固化并经久不衰,传统士人群体对权力的身份依赖、对皇权政治的依附造成“官职崇拜”,[6]“入仕”成为了封建社会一代代民众实现阶级跨越的主流价值追求,为“学而优则仕”等思想打下了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基础。

虽然科举制使封建时代的知识阶层追求功名利禄,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的价值精髓,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理特质里仍包含着“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心系天下”的积极入世精神和担当情怀,把个人的价值同参与社会事务、实现百姓安居乐业、心系国家民族兴衰的社会本位价值观相融洽,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关于社会公职的独有特质与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与文化意蕴为公务员这一职位赋予了较高的社会声望与地位。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下,更多文科毕业生充分认同公职精神,把公职的身份附加值及相应的各种待遇等过分夸大,将“考公”作为实现人生追求的重要渠道,将个人特质与考公岗位特点互相耦合,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因此,进入体制内愈发成为了迎合社会期待的高質量就业形势。

(二) 传统就业的路径依赖

从就业结构性矛盾角度分析,由于文科专业的学习方式更偏重识记,学习内容往往难以直接转化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继而相对较难产生显性的社会价值。兼之文科学习更注重培养知识储备、语言组织和写作能力,理论性相较于实践性更强,同理工类学生相比,科研创新性和动手实践能力相对偏弱,在择业竞争中因技术门槛较低而缺乏核心竞争力,除行政党建岗位等传统文科对口工作外,就业渠道相对狭窄。与此同时,研究显示个体的收入水平受结构性因素影响程度大,不同行业之间存在显著的收入差距。[7]但即使处于同一行业中,专业背景也对求职者个人薪酬待遇甚至职业天花板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在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中,文科应届毕业生在招聘之初便难以接触到经济回报高的“技术岗位”,只能通过“非技术岗”挤入“大厂”的边缘地带。当缺乏数字素养技能和专业支持技能而在新兴行业中无奈碰壁时,公务员这一对沟通表达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处理和调节人际关系能力等通用职业能力要求更高、与文科专业训练配适度更高的职业,便成为了更多文科毕业生顺势而为的就业选择。

(三) “铁饭碗”的职业想象

近年来的疫情对经济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都造成了明显冲击,不少企业对此纷纷采取裁员、缩招措施,更有甚者因此倒闭破产,从而带动更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青睐具有“高稳定性”的工作。按照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关于辞退的规定,公务员只有在连续两年年度考核确定为不称职、不履行义务、违反相关律己纪律等五种情形下才予以辞退。公务员职业的低辞退率与低流动率让大学生充满安全感,成为了“铁饭碗”的代名词。与“铁饭碗”相伴而行的是“铁保障”的强烈吸引,公务员工资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并且在工会福利、医疗保障、退休养老等方面通常具有完善的保障体系,以江、浙、粤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地区公务员待遇更是常常掀起网友们的羡慕热潮。当前,公务员已然打破“稳定的穷”这一社会刻板印象,无限贴近大众对“铁饭碗”的理想职业想象,成为了一份“旱涝保收”的体面工作。

三、文科应届生的就业观念分析

为更加深入分析文科应届生的就业观念,本研究通过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的方法,平衡性别、专业、生源地、父母职业等信息比例,选取了26名应届文科毕业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围绕受访者基本信息、职业探索、职业选择与家庭支持等内容收集资料,并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主题提炼和分析。其中,26名受访对象包含20名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参与本次访谈的应届毕业生大多将考公作为当前的求职优先选择,有76.92%的学生将考公列为第一选择,有15.38%的学生将考公列为第二选择。其中,20名硕士研究生中,有17名将考公列为第一选择,3名将其列为第二选择(将企业或升学作为优先选择);6名博士研究生中,有3名将考公列为第一选择,1名列为第二选择(将进入高校作为优先选择)。当被问及考公缘由时,样本对象首要的回复与上文提及的职业稳定性强、社会地位高等原因大多一致,不再赘述。但当进一步探讨样本对象以考公为最优就业偏好的内生形成机理时,受访者的行动逻辑又可具体分为个体、家庭及社会等层面,由此我们可以对“考公热”现象作进一步的深层觉察。

在个体层面,受访者普遍反映考公是出于个体效用最大化目的的行为选择。首先,备考的参考资料通用性较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的复习资料较为类似,有助于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融会应用。其次,公务员考试岗位与考试类别选择范围较广,允许考生同时报名多场考试,试错成本较低,“以考代练”机会丰富。最后,出于职业性价比的考虑,不少受访者认为文科专业毕业生在自由劳动力市场的职业选择上受限较大,且职业发展空间与收入增长预期同理工科岗位差距明显。与之相比,公务员职业稳定的工薪、健全的福利保障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等职业优势则更具吸引力。

在家庭层面,父母的从业经历对受访者具有重要参考,来自人口大省的受访者尤其表现出了更强的路径依赖性。既有研究表明“父或母在体制内工作显著增加了子女大学毕业后首次就业进入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8]在此次访谈中,部分受访者也坦言在体制内工作的父母能够为自己的考公道路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本,由此有效提升了自身考公的信心。可见,体制内父母协助儿女考公也是家庭文化资本实现代际传递的具体表现。而在访谈中,优先选择“考公”的受访者并非都来自“优势阶层”家庭,体制内工作对这部分受访者而言像是对于社会资源缺乏的代替性兜底,是出于趋利避害需求的自然选择。此外,也有受访者提出考公能够帮助异地就读的大学生以稳定态的方式回归原生家庭关系网络,满足其家庭长辈的心愿,重新联结原本断裂的生活与情感空间。

在社会层面,当前“就业难”困境难破局,经济下行期的求职压力以及职业低稳定性是受访者普遍表露的担忧。多名受访者提及在后疫情时代,公务员这样一份“旱涝保收”的职业对毕业生更具吸引力。此外,社会舆论对35岁职场危机与过度内卷、低效内卷的讨论更加凸显了体制内岗位的优越性,考公成为了受访者规避失业风险的优先选择。

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受访者也尝试跳出个人择业迷局,就当前考公热现象表露担忧。一方面是对于“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反思。受访者认为个体间的差异性较强,并非每个文科生都适合通过考公这一路径实现就业,不少同龄人在择业过程中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进入体制后,行政岗位所带来的专业消解和知识断裂会让这部分文科生产生一定的“岗位依赖”,出于机会成本与市场风险的双重考虑,很难再进入体制外的就业市场探索更多的求职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对就业结构不均衡的警惕。一些受访者认为政府部门虽然可以吸纳一定的毕业生,但毕竟人力需求较为稳定,考公过热必然会导致一定比例的毕业生陷入就业困境,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四、文科应届生的就业路径优化

实现高校应届文科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路径不应局限于考公、考编,破解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个人三方面协同发力,加强大学生就业环境建设,推动考公行为回归理性,促进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 宏观层面:政府要成为破局的主导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9]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充分担负起破除就业难问题的领导责任,结合文科生的职业技能特点、市场的阶段就业趋势和我国现行经济形势,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其一,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建设,缩小行业之间的社保待遇落差,实现就业过程和结果的双重公平。其二,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促进创业和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努力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大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其三,要结合当地特色,激发市场活力,畅通就业信息渠道,把握寒暑假等重要节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返乡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实践机会,培育高校文科生职业技能,降低文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其四,要联通企业、高校和个人开展更广泛的就业指导服务,丰富高校文科生技能培训资源库,突破人文社科类学科在实践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局限,从赋能增效角度破解结构性矛盾。

(二) 中观层面:高校要成为破局的关键点

高校是联通用人单位与应届毕业生个人的节点,也是破除就业难问题的重要着力点,应当主动出击,充分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解决文科生技能水平与岗位技能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其一,要健全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体系,在学生入学之初便注重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职业技能训练意识。其二,要建立健全学生就业工作组织体系,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学生职业规划档案,重视以贫困毕业生为代表的重点关照群体,提供“有温度”的指导帮扶,提高精准就业服务质量。其三,要充分发挥朋辈引领与榜样示范作用。以笔者所在文科学院为例,学院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通过邀请毕业生进行择业就业专题讲座、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校友访谈栏目等形式,注重总结就业工作典型案例并开展集中宣传推介,为在校学生切实提供就业思路。其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流量优势,打好“创新+”组合拳,打通校企合作渠道,缩短就业阵痛期。

(三) 微观层面:个人要成为破局的落脚点

毕业生个人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体力量,理应充分发挥主体自觉性,这是破除就业难问题的落脚点。其一,应当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做好充分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准备。要加强对于公务员职业性质和工作内容的了解,突破对公务员职业稳定性强、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表象认知,加强对公务员的责任和义务的深层次认知,避免出于从众心理而盲目卷入“考公”热潮。其二,要充分发挥人文社科类学科优势,提升学科自信,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主动补齐技能短板,将文科专业学习内容与岗位需求衔接起来,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其三,文科应届毕业生要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臺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0]摆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统思想束缚,在思想上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1]全面看待公务员考试,在青春梦与中国梦彼此呼应、相得益彰、同频共振中以自身综合条件和价值追求为出发点做出理性选择。

总体而言,文科应届生考公热的现象是对当前就业环境变化的一种正常反应,但长远来看这种趋势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化解高校文科生就业难题还需各方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类型、宽领域的就业服务,帮助高校文科应届毕业生走出规划缺乏、求职扎堆、就业失利等现实困境,共同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培养具有清晰就业意识和精湛就业能力的优秀应届生,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7,71.

[2]教育部人社部召开网络视频会议 全力以赴做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2022-11-16(001).

[3]许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4):58-62.

[4]何海清,张广利.青年考编现象中的职业想象与内卷实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2,(12):84-91.

[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1.

[6]罗安宪.“学而优则仕”辨[J].中国哲学史,2005,(3):31-38.

[7]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0,(5):165-180+223.

[8]刘彦林,马莉萍.体制内工作的代际传递及机制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J].教育与经济,2018,(5):40-47.

[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2-12-17(001).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73.

(责任编辑: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