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与价值意蕴

2023-11-23 08:55巩红新吉友洁
高校辅导员 2023年5期
关键词:背景价值内容

巩红新 吉友洁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在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解决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原则、战略举措、战略保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实现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背景;内容;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5-0003-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面向日常生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研究”(项目编号:21CMYJ07)、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项目“云南高校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教学规律与实践进路研究” (项目编号:AFSZ22005)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我国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深刻阐明了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原则、战略举措、战略保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梳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和价值意蕴,对于促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推动我国全面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3]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在这种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适应我国人才事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

(一) 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依靠科技创新人才

当今世界,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成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然而,面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必须清醒地看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4]而且,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关键核心技术甚至是一般高新技术从西方发达国家那里都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我国要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到底必须依赖于自主创新,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5]所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无疑是有效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的必然选择。

(二) 赢得国际人才竞争主动要求形成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使得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重要资源。为了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西方发达国家纷纷依靠增加教育投资经费、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等方式,加速培育、用好和留住本国高层次人才,通过支持技术移民、出台优惠的留学政策、实施人才孵化计划等手段,加大对他国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吸引和留置力度。如2013年美国参议院通过《移民改革法案》,取消人才移民配额,大幅提高外国人工作签证数量,推出吸引国外人才赴美创业签证等措施。2020 年英国设立了国家“人才办公室”,推出了无限额“全球人才签证”,以此延揽世界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国际人才竞争格局中,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人才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较低。面对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我国只有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形成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中掌握主动。

(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凝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我国古代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近代以后,由于封建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总结历史教训,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的封闭、僵化和落后,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汇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人才大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6]“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7]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人才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现实要求。

(四)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人才作为重要支撑

人才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的持续攀升、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依靠高能耗、高污染,由廉价劳动力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愈来愈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与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模式不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社会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人才驱动转变,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地发展。“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缺乏人才发展优势、高精尖人才优势,就不可能真正形成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也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8]因此,新时代我们要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内容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立足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总体部署,其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包含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原则、战略举措以及战略保障等主要内容。

(一) 战略目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战略目标是预定要实现的具体期望和最终结果。目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逐渐迈入“强起来”的历史新阶段,对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目标要求。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创新高地”,[9]之后,2021年9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目标,即“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0] 并且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这一奋斗目标进行了科学谋划和顶层设计。

在时间维度上,以2025年、2030年、2035年作为关键节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科学部署和锚定了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第二步,到2030年,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第三步,到2035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在空间维度上,根据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布局和人才发展的现实状况,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主动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城市应当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环境等打造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我们党把握世界大势、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对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全新战略目标,契合了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要求。

(二) 战略方向:坚持“四个面向”

战略方向规定着战略实施的立足基点和实践向度,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根据人才建设的实际状况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要求,我国从人才事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和人民利益的内在统一性关系出发,提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论断。[11]坚持“四个面向”是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总结和升华,为新时代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应当具有全球视野,重视世界前沿科技人才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我国要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赢得主动和优势,必须自力更生,通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引进大批战略人才,为实现在世界前沿技术和重大科技领域由“跟跑”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新时代我国发展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决定了人才工作必须面向经济主战场,挖掘我国蕴藏的人力资本潜能,通过释放“人才红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遵循。当前,我国在民生保障、网络安全、生态环境、国防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短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围绕平安中国、数字强国、美丽中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合理布局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规模、质量、结构与国家发展大局相协调。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生命健康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战略导向,加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医护人才、医疗科技人才和疾病研究人才,为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驾护航。

(三) 战略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战略原则是战略实施中应遵循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精神和根本准则。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2]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再一次重申了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强调“党管人才就是党要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13]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國人才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党管人才原则强调党要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谋划和指导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工作,并不是说党要事无巨细地包揽人才工作的一切事项。2021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党管人才主要是进行宏观指导、统筹协调、政策创新、重点推动、督促检查。党管人才原则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党拥有的强大战略决策力、社会号召力、统筹协调力和群众组织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治理体系,优化人才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的广阔平台,更好地吸引、集聚、用好各类优秀人才,全面保障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基于我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益复杂、思想愈加多元的态势,通过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掌握各类人才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动态,加强党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鼓励广大人才继承发扬科学家精神,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四) 战略举措: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战略举措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手段。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立我国人才资源竞争新优势,从现实来看,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千方百计引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是短时期迅速壮大人才队伍的直接途径,但从长远来看,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自主培养。“自主培养人才是我国人才供给最主要的、也是最可靠的方式。”[1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对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需求是全方位的,仅仅依靠人才引进,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庞大需求。而且,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人才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受到了各国普遍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加紧制定和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来设法留住人才,防止本国人才大量外流。在此情况下,能否自主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由此,“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15]

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在实践中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具有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平台众多、基础研究雄厚的优势,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要求高校主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实现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高水平自主培养。二是要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人才成长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内外共同作用规律、竞争成长规律、个体差异性规律、人才成长螺旋式上升规律等。“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16]这是提升人才培养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三是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7]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四是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坚持以国家发展需求和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 战略保障:深化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

战略保障是战略顺利实施所依靠的条件。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无论是科学培养人才,广泛聚集人才,还是用好用活人才,都需要合理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制度保证。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18]2016年5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19]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人才体制机制对人才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更要在实践上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具体而言:一是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国人才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官本位”、行政化倾向,束缚了人才的创新发展。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为人才松绑,赋予科研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让他们的才华和能量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要摒弃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以及用一把尺子衡量人才的做法,坚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并且充分尊重和信任人才,允许失败、宽容失败。三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人才评价不能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帽子”以及“贴永久牌”,“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20]四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关键是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以及加强对人才奖励的规范管理,确保各类人才能够获得与劳动和贡献相匹配的合理回报。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價值意蕴

人才强国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系统和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等重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对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加快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一)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在马克思、恩格斯浩繁著作中,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人才思想理论,主要包括人的需要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杰出人才与人民群众关系理论、人才价值理论、人才培养和使用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理论体系,并成为工人阶级政党干部人才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21]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人才理论和政策。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鲜明提出我们应该尊重知识分子,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2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站在保证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历史高度,反复强调要塑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江泽民同志科学审视各种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著名论断。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优先发展、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等重要思想。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重视人才在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着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阐述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如“坚持人才引领发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等。这些观点新颖独到、富有创见,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以生动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二) 为实现我国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跨越提供实践指南

建设人才强国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人力资源大国,拥有庞大的人才资源存量。但是,人才大国不等于人才强国。纵观我国现有的人才队伍,其规模、素质、结构和效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需要。鉴于此,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系统谋划,科学研判人才强国建设面临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等严峻挑战,深入分析了制约我国人才强国建设的突出问题,如“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23]在此基础上,从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原则、战略举措以及战略保障等方面对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才强国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统筹人才建设的纲领性构想和战略安排,具有极强的统领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战略人才,加快建成世界人才强国,确保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的行动指南。

(三) 为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人才强国战略的部署实施不仅是指导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人才工作实践的行动指南,而且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经验。长久以来,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国际竞争力不强、人才结构性短缺以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落后等问题是发展中国家人才事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当今世界正进入人才为发展第一资源和人才全球化流动的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凭借各种手段大量面向发展中国家吸引、延揽和争夺各类优秀人才,造成发展中国家高层次人才大量外流,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危机,极大地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站在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节点上,我国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思想、新目标、新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才地位作用、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既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又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制定适合自身国情的人才战略,以破解人才发展难题,提高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3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44.

[3][10][11][13][15][20][23]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4-15.

[4]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3:49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

[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002).

[7]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002).

[8]孙锐,孙彦玲.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问题与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02):3-16.

[9]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3:474.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0.

[14]刘起军.发挥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作用[N].光明日报,2021-10-12(006).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27-128.

[1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18]习近平.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N].人民日报,2013-10-02(001).

[19]习近平.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N].人民日报,2016-05-07(001).

[21]徐颂陶,罗铁洪.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1-2.

[2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责任编辑:刘敏)

猜你喜欢
背景价值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一粒米的价值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给”的价值
主要内容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