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华
何为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儿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关系到幼儿是否可以积极适应小学生活、快速适应小学环境的重要因素。幼升小不仅生活作息和行为方式上有极大转变,也是幼儿由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一步。家长和老师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幼小衔接现状
当下,幼小衔接出现了诸多问题:幼儿进入小学不适应,部分幼儿恐惧小学生活,害怕自己不能应对各种情况,害怕没有伙伴,担心学习任务不能完成,导致产生了各种焦虑。于是,各种幼小衔接私立机构层出不穷,不仅要求幼儿大量书写,更有甚者直接教授小学一年级课程,还美其名曰“预科班”,面对如此鱼龙混杂的情况,家长们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选择。
幼儿生活能力培养
成人提前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幼儿,耗尽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只会让幼儿在入小学后变得厌学逆反。唯有培养生活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使其在小学中快乐积极地生活,努力踏实地学习。那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助其适应今后的小学生活呢?通过不断思考与总结,我提出三点建议:
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园时期,教师和家长往往采取包办代替的教育方法,面对幼儿,时常会替他们拿主意,帮他们想办法。一来是为了节约时间,二来是想帮助幼儿做出最好的选择。然而这样做正好事与愿违,不仅扼杀了幼儿独立思考的机会,也阻止了幼儿养成自己做决定的习惯。在如此包办和代替方式下成长的幼儿,逐渐变得懒惰、疲于思考,甚至产生依赖和推脱的心理。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家长和教师如果采取了主导幼儿思想的做法,会大大剥夺幼儿自我觉察、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得幼儿在一次次被规范和被约束下,失去自主决定的胆量。当教师和家长不在身边时,幼儿面对很多需要做选择的问题时,就会表现得不愿意思考,尤其是遇到难题的时候,懒于思考,会直接去问老师或者同学,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思想引导,培养幼儿独立思考与自我决断的能力非常重要。
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自我服务是一项重要的生活能力,幼儿今后步入小学、中学乃至高中、大学,自我服务的能力都有极大可能影响到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幼儿时期的自我服务能力应当引起教师和家长足够的重视。幼儿的自我服务范围特别广泛,如自己穿衣、自己洗袜子、自己收拾书包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唯有在幼儿园阶段帮助幼儿养成自我服务的好习惯,幼儿才有能力更好地管理和完善自己,从而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断拥有快乐和卓越的学习生活状态。因此,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和家长应当想办法帮助幼儿发展自我服务意识,给予幼儿自我服务的机会,鼓励幼儿自我服务,以此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例如,每周五可以让幼儿们进行大扫除,使幼儿在自我服务当中,体会劳动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同时,让幼儿明白擦洗小椅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如此一来,幼儿不仅知道了劳动的辛苦,也明白了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轻易把小椅子弄脏,还能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思想品质。教师要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带动班级其他幼儿,学习热爱劳动的品德;在家里,家长也应与教师同步,共同督促、引导幼儿完成自我服务,让幼儿自己收碗筷、穿衣。提高自我服务能力能够促进幼儿快速成长,使他们能够更加独立地生活。幼儿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自我服务意识,进入小学后,很快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好,甚至成为老师的小助手,这无疑能促使幼儿在小学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是生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良好的社会性是幼小銜接的关键一环。那么,如何在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呢?首先,家长要带着幼儿多去公共场所,多和他人沟通交流;其次,要多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游戏,让幼儿学会寻找伙伴,共同游戏。当幼儿想和小伙伴交朋友时,家长应鼓励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同伴的喜爱,逐渐融入伙伴们的队伍里,成为大家喜爱的一员。
在班级当中,教师也应鼓励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多去和一些性格开朗的幼儿交流,随后,多给予机会,让其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长此以往,这些幼儿就会变得自信开朗,吸引来很多的伙伴。教师也可以采取“帮带”方法,就是让一些开朗、爱说、爱笑的幼儿主动带着较为内向的幼儿游戏和玩耍,渐渐使积极向上的情绪传播开来,使所有幼儿都变得开朗活泼,乐于游戏。在此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切不可强硬地拉着一些幼儿的手,要求他们和性格内向的幼儿玩耍,这样不但破坏了内向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也会使其他幼儿对性格内向的幼儿有所顾忌,玩耍也变得没有乐趣了。教师应当寻找有效的方法,使性格内向的幼儿敢于迈出交往的第一步,而不是主动地控制或者主导幼儿交往的过程。只有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社交能力,才会在进入小学后积极地和同伴进行沟通交流,快速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培养幼儿坚持到底的品质。生活不会永远风平浪静,谁都会有失落伤心的时候。当今社会,一些孩子产生抑郁情绪,乃至发生自虐、跳楼事件,究其根源,是缺少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在幼儿时期,教师和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唯有充满信心的生活态度才能帮助幼儿直面困难,克服困难与挫折,越战越勇!家长和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要让幼儿相信任何问题都会有解决的办法。当幼儿出现强烈的挫败感时,家长和教师一定要给幼儿机会表达,不能一味地批评,应当帮助幼儿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幼儿一起战胜困难,而不是嘲笑挖苦,用困难击垮孩子!抱着积极的心态,幼儿就不会失去信心,也更有勇气去面对小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不是垂头丧气,满嘴抱怨。很多幼儿进入小学后,很难适应小学生活,究其根源,就是没有信心,没有认识到自己拥有战胜困难的力量,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忧愁和恐惧,导致幼儿再次遇到困难时,会习惯性地选择放弃,破罐子破摔。
幼小衔接的道路上有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竭尽全力地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认真观察,不断引导,积极思考培养幼儿生活能力的诸多途径,最终一定能使幼儿轻松应对小学生活,走进教育最美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