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涛
锡剧,又称“滩簧”,是一种有百年历史 的古老艺术形式,流行于中国华东沪宁地带、 杭州、嘉兴、湖州以及安徽南部的城乡地区, 其深厚文化底蕴与说唱音乐和民间小调密切相 关。值得自豪的是,2008 年,锡剧被列入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其 独特价值的高度认可。
然而, 如今锡剧面临着存续和发展的危机。 多元文化的冲击逐渐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失去 了观众,导致演员队伍缩减和传承环境恶劣。 在当前形势下,急需深度挖掘锡剧艺术的文化 和历史价值,同时明晰发展中的问题,并积极 寻求应对措施。这包括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寻求政府和民间的支持,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确保锡剧得以传承和保护,继续在文化领域发 挥其独特作用。
一、锡剧艺术面临的困境
(一)语言问题
锡剧起源于中国无锡,深受当地无锡方言 的熏陶,因此拥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这种方言 特色为锡剧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风采,使其在地 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方言亦引发了 一系列制约,因为无锡方言的独特性使得锡剧 在传播和发展方面受到了局限。锡剧以其婉转 优美的音调和动听的唱腔而闻名,但由于方言 难以理解,其影响主要局限于苏州、无锡、常 州等地区,未能拓宽更广泛的舞台。
相较之下,黄梅戏作为一个成功的典范, 因其语言上更具包容性而脱颖而出。在黄梅戏 中,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精妙交织, 这种“双语”
的演出方式使其在语言上更具包容性和广泛的 可理解性。这种语言融合不仅让本地观众轻松 欣赏,也吸引了各地的观众,因为他们能够在 黄梅戏中找到语言上的共鸣。这一成功模式为 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其 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也提 示着锡剧可以考虑采用类似的语言融合策略, 以便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并推动其发展。
(二)缺乏新的流派
王彬彬是一位备受瞩目的锡剧小生表演艺 术家,以其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而广受赞誉, 他的演技独树一帜,并创立了备受瞩目的“彬 彬腔”。这一声腔和表演特质曾经是锡剧领域 的代表性唱腔,深刻地影响了该戏曲的历史和 传承。然而,虽然“彬彬腔”为锡剧传统注入 了丰富的底蕴,但锡剧领域却长期未能孕育新 的戏剧流派,其中蕴含着复杂的问题。
那些传承“彬彬腔”的演员技压群芳,他 们为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付出了巨大努力。然 而问题在于,他们往往囿于传统的模式,创新 陷入停滞。这种对传统的执着虽固守了锡剧的 核心精髓, 但也限制了戏剧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继续保持锡剧独特魅力 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具现代感、深受年轻观众 欢迎的新剧目。
(三)锡剧演出剧目老套
锡剧目前以传统剧目为其核心内容, 如《珍 珠塔》和《双推磨》,这些经典剧目依然占据 着显赫地位。此外, 还存在一些迁移作品, 如《贩 马记》和《秦香莲》。然而,锡剧却面临着因剧目老套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要问题在于 锡剧的主题领域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男女情 感、乡村生活风情以及人文生态等方面,这种 限制使得剧目类型显得陈旧,创新力不足。观 众逐渐感到审美疲劳,渴望欣赏到更富有现代 感和创新性的剧目。
其次,锡剧新剧的创作速度相对缓慢,这 使得其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戏曲市场中立足。在 当今急速变革的社会中,观众对于新鲜感和创 新性的需求逐渐攀升,然而锡剧的创作速度未 能跟上这一潮流,导致观众流失。
最为重要的是,即便存在新创剧目,它们 通常仍然坚守传统老套的题材,缺乏新颖独特 的作品。观众感到无奈,因为他们期盼着欣赏 到更具个性和独创性的剧目,而非单调地重复 昔日模式。因此,锡剧亟须拓宽主题领域、提 高创作速度,并激励创作者大胆尝试新颖而独 具特色的题材,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以期 重获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四)剧团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
锡剧人才的外流问题与过去的剧团制度重 大转型也有一定关系。昔日作为事业单位的剧 团, 国家财政资助员工薪资、支出与福利待遇, 为演职人员提供相对稳定的生计与发展机遇。 然而,随着剧团由事业单位演变为企业,演职 人员的职业发展面临着一定挑战。企业单位所 承受的经济压力和盈利追求可能使剧团难以维 持过去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
面对经济压力,众多经验丰富的锡剧演员 被迫采取各种应对之策。其中一部分人选择提 前退休,以维持以往的生活水准。另一部分演 员则转向高等院校担任教职,以寻求稳定的经 济来源。这一趋势导致了锡剧人才的大规模外 流,因为这些演员的经验和技艺无法在剧团内 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得到回报。
为解决这一问题, 须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确保演员的生计与职业发展机遇,鼓励更多人 从事锡剧表演,为其传承贡献力量。
二、解决的对策
(一)弘揚地方戏曲文化
推广经典剧目以及增强锡剧的宣传与影响, 乃当务之急且重要之事。首先,推广经典剧目 的要义在于挖掘、保育、整理老一辈的经典剧目, 以珍视其卓越的艺术价值。这对文化传承之事 业贡献巨大,通过将这些经典剧目重新带回公 众视野,我们能够延续锡剧文化的核心要素, 保留其深刻的历史底蕴和独特性。
其次,扩大锡剧的宣传与影响力刻不容缓, 因现代社会涌现各类媒体与娱乐形式,迫切需 要积极吸引年轻观众。借助自媒体平台,如抖音、 快手等,建立交流纽带,为锡剧提供现代传播 渠道,使新一代更为便捷地接触和深入了解锡 剧。通过在线直播等方式推广锡剧,也可吸引 更广泛的观众,尤其是那些无法亲临现场的观 众。
最后,这一系列措施应激发观众的兴趣, 鼓励他们前往剧场欣赏锡剧,以深刻体验其独 特魅力。这些举措的根本目标在于继续传承锡 剧文化,为其注入新活力,以确保其在当今社 会持续茁壮发展。
(二)提高锡剧人才水平
锡剧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于其人才结 构不平衡, 过于偏重演员, 而忽视了编剧、导演、 音乐、舞蹈、美术等领域人才的培养。这种不 平衡的深层根源在于剧团过分关注演员,而忽 略了戏剧创作与制作的其他重要元素。要改善 锡剧领域的人才培养状况,必须采取一系列措 施。
剧团应重新审视其发展方向,重点培养编 剧、导演、音乐、舞蹈、美术等领域的人才,以确保整个创作与制作过程的质量。此外,可 以引入更多培训计划,以奖励非演员领域的杰 出才子,激励更多人积极从事锡剧创作。至关 重要的是,为了谋求全方位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锡剧必须立即建立一套综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确保各个领域都得到足够的关注与支持。只 有实现人才结构的平衡发展,锡剧才能焕发更 为蓬勃的生命力,吸引更多观众和创作者,不 断传承和发展。
(三)加强锡剧艺术教育
强化锡剧艺术教育的举措横跨多个领域, 然其本源根植于锡剧这一卓越文化遗产的弘扬 与传承。首要之举,即确立锡剧传承特色学校 并成立“小锡班”,旨在于教育体系内孕育年 青一代的锡剧演员和艺术家,以确保锡剧之传 承源源不断。锡剧因其深厚历史渊源与地域特 质而独树一帜,因此迫切需要专业训练及传承 机构以持续维护其生命力。
其次, “锡剧进课堂”活动宗旨在于提升 学生对锡剧的鉴赏与认知。加强对本土文化之 重视,同时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感。 通过将锡剧融入中小学教材,并设立锡剧选修 课程,学生可更深切领悟锡剧之历史背景及表 演技艺,由此提升其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浓厚兴 趣与理解。
最后,普及锡剧社会艺术教育之目标在于 使更多人能够涉足和享受锡剧艺术之乐趣。通 过举办锡剧艺术考级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设立 锡剧兴趣班,让社会大众能够更为轻松地接触 与学习锡剧,从而推动锡剧艺术之蓬勃发展。 这不仅为锡剧的热爱者提供更多机遇,也满足 了其对锡剧的热情与需求,有助于锡剧更广泛 地传扬与推广于社会之中。
(四)发展锡剧文旅产业
为了促进锡剧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推动文旅产业的繁荣,建设锡剧主题公园被认定为一 项至关重要的措施。在一些地区已成功落地“非 遗”公园的经验基础上,建设锡剧主题公园必 须遵循三项核心原则:生态保护、产业化与市 场化融合。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 系统,还能妥善传承锡剧这一无锡市的标志性 文化遗产,从而将其推广至更广泛的受众。借 助锡剧主题公园的建设,游客将有机会身临其 境,深入了解锡剧的魅力、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同时在公园内欣赏锡剧表演和学习相关技艺, 为锡剧的持久传承提供坚实支持。
此外,可以通过打造锡剧山水实景剧来进 一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产业的迅速崛起已经催生了山水实景剧, 而无锡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资 源,这种实景剧能够将自然风光融入其中,以 锡剧为创作灵感,将古老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结 合,呈現出生动、引人入胜的演出,使游客沉 浸其中,感受锡剧的魅力,同时深入探索其文 化内涵。
三、结语
锡剧艺术当前面临着困境,如观众减少、 演员流失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为了克服这些问 题,我们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 积极保护锡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 民族历史文脉。同时, 创新发展、强化教育培训, 运用现代媒体宣传,探索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 方式,都能有助于锡剧走出目前的困境,继续 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这是我 们的责任,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 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