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潋
17—18 世纪,东西方曾有过一段非常特殊 的文化交流时期,并且在设计上体现为欧洲产 生了一种具有东方风情的装饰风格,随后发展 成为“中国风”(Chinoiserie)。这段长达百年 的“中国风”融合在巴洛克、洛可可的潮流中, 混杂着对于日本、印度等东方国家的印象,反 映了欧洲人想象中的中国,是西方对于东方的 想象性的诠释。对于“中国风”设计的研究, 对丰富完善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史有重要意义, 但是可能由于这段历史发生在海外,收集资料 的难度较大,关于在装饰上的“东学西渐”的 研究成果远比“西学东渐”要少很多,海外的 研究也相较于国内更多。并且欧洲人对于“中 国风”的想象是站在一种“他者”的以及欧洲 中心主义的立场去展开的,我们需要从“中国 风”的来源出发去弥补这一漏洞。因此,多角 度地研究“中国风”的来源、产生和发展,并 了解为何产生了欧洲人对于“中国风”的狂热 和喜爱更利于完整理解这种对于东方浪漫的幻 想。休·昂纳(Hugh Honour)也在书中提到“这 个令人好奇的文化杂合过程本身就同中国的七巧板一样复杂难辨”。欧洲这种关于中国的理 想化认识究竟是如何形成,并且转换为一种充 满了绮丽幻想的“中国风”的过程必然是混杂、 往来、多元的。
在众多的“中国风”的产品中,折叠屏风 是一种常见的明显带有东方风格的家具。这显 然不是欧洲本土原有的,它们在 18 世纪的欧洲 广为流行,仅在英国国家信托组织、维多利亚 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西班牙维克皮艺术博物馆 这三处收藏机构内,17—18 世纪的皮折叠屏风 量就多达四十六架,时间跨越两个世纪,地域 广及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佛兰德斯 等多个欧洲国家与地区。因此,本文将以折叠 屏风这一种家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生在英 国的“东学西渐”来研究“中国风”的发展。 但是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学者都倾向于将欧洲 看作一个整体的单元,尽管这样有利于揭示其 共性,但是对于欧洲各国的个体差异分析不足。 本文受到上述观点的启发,以 18 世纪英国的折 叠屏风设计为例,探析外销的东方屏风是如何 发挥影响,形成欧洲人眼中的想象性的“中国风”,工匠又是如何去仿制不同于别国的英国 特有的“中国风”屏风的。
一、18 世纪东方屏风的西传
在 18 世纪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中,荷兰东 印度公司不再居于垄断地位,欧洲各国都已经 开始纷纷参与其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 传播,来自东方的漆器和瓷器成为传入欧洲的 主要工艺品。相比于瓷器,漆器在东印度公司(指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账目上数量较少,通常 只有小件器物,因此可以推测大件的漆器家具 和小件器物的订购方式有所不同。17—18 世纪 传入欧洲的漆器器物有中国的,也有日本的, 甚至还有亚洲其他地区的。历史上,欧洲主要 从中国和日本两国购买漆器,此外还从越南、 韩国等国家购买,但是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 量上来看,都无法与中日两国媲美。这些器物 也共同营造了欧洲人对于“中国风”的梦幻般 的想象。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 日本的漆器比 中国的漆器更加出名, 正如他们用瓷器(china) 指代中国(China)一样, 他们也用漆器(japan) 指代日本(Japan)。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自唐 朝起中国的漆器就开始影响日本,并且在两国 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传入西方的漆器也 兼具中日两国的多元化特色。
在所有的对西方的外销漆器家具中,折叠 屏风又是数量较多并且装饰图案较为丰富的一 种。17 世纪末,中国屏风随着东印度公司的货 物陆续进入欧洲后,因其实用性和装饰性受到 热烈的欢迎。那时欧洲的寓所中高大宽敞的客 厅保暖条件很差,而屏风在室内就像墙壁一样 可以抵御肆虐的寒风,宏大的外表、富丽的场 景以及深邃的光泽所表现出的奢华使得中国的 款彩屏风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装饰效果,而且 也与欧洲精美华丽的家居陈设十分协调。17 世 纪英国就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但是在那时比起荷兰并不占优势,直到 17 世纪末期英国又成立 了一个“英国东印度贸易公司”。之后,两家 公司正式合并为“英格兰商人东印度贸易联合 公司”,资本增加到 300 万英镑。自此,比起 欧洲其他国家,英国对于东方的贸易优势显著 提升。在 18 世纪的英国,中日等亚洲国家外销 的屏风也受到了英国人的欢迎。例如,1700 年 英国的细木工会的报告中提到了当时的进口东 方漆器,其中就有五十二座屏风。1702 年,一 艘英国护卫舰打捞了一艘英国籍的商船,这条 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驶离广州港,装载了数量众 多的漆器产品:十三件漆产品、十四件小的“漆 橱”(scrivetories)和七十件屏风。在英国的维 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有一幅描绘东方外 销货物商店的水彩画,图中商贾和贵妇们正在 热火朝天地进行交易,其中店中的货物就有折 叠屏风。并且屏风的输入价格约为 120.5 两, 相较于其他漆器大多不足 100 两的价格更高, 而英国人更注重从商业价值去考虑贸易进口, 因此漆器贸易中种类较多的正是屏风。由此也 可见英国进口的东方屏风种类丰富, 数量繁多。
二、传入英国的折叠屏风工艺
在 17—18 世纪,一种传入英国的中国外销 漆器被称为“科罗曼德尔漆器”(Coromandel lacquer),其中也有科罗曼德尔屏风。因为从 广东出发的商船会经过印度东南部的海岸科罗 曼德尔,并且在这个地方进行转运和装船,这 里是一个东西方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 站,所以这些中国外销漆器最早被法国人命名 为科罗曼德尔漆器(laque de Coromandel)。在 17 世纪的欧洲,最為流行的中国科罗曼德尔屏 风是款彩工艺的屏风,到 18 世纪描金屏风也 变得流行起来。周功鑫提出“可以断定当时输 出的漆屏风大都是款彩屏风”,荷兰艺术史家 扬· 凡·坎彭(Jan van Capen) 则更为肯定,认为欧洲文献中所说的 17 世纪的中国漆屏风, 都一定是中国科罗曼德尔屏风。而款彩工艺主 要应用于屏风的制作。综上也可以得出,当时 外销英国的屏风也多为款彩屏风。款彩屏风主 要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规格,大型屏风 有 2.5—3 米高, 中型屏风有 1.8—2 米高, 一 般有十二牒,有时也有十牒、八牒、六牒、四 牒。早期多为十二牒的大型屏风,18—19 世纪 逐渐出现中小型的屏风,而更小型的出现的时 间更晚。欧洲人进口的科罗曼德尔漆器主要为 十二牒的款彩屏风。如现存英国的清代康熙年 间款彩山口旅行图六牒屏风就是东印度公司商 人赠送给英国皇室任命的行政司法长官约书亚 (Joshua Edisbury) 的礼物。在 18 世纪 20 年代 以后,由于外销的款彩屏风数量众多,逐渐出 现了一些制造粗糙的产品,款彩屏风式微,描 金屏风变得更受欢迎。10 世纪以来,日本出现 了一种被称为“莳绘”的描金画漆工艺。明代, 中国漆工杨埙学习了这种技法并进行创新,清 代宫廷造办处也将这种技法称为“仿倭漆”或“洋 漆”。17 世纪后,中国描金屏风由于具有价格 优势,相较于日本销量变大。这种屏风每块模 板之间没有花纹隔带,屏风连续不断,为一幅 完整的图画, 多以山水人物为主题。18 世纪末, 描金屏风越发小型,多为三牒,每牒描绘了不 连续但主题相同的内容。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 伯特博物馆就收藏有许多款彩的科罗曼德尔屏 风和 18 世纪流行的黑底金漆的描金屏风。
三、英国“中国风”屏风的模仿
英国的“中国风”家具品类繁多,但是英 国制造的“中国风”屏风却鲜为人知。18 世纪, 英国出现了许多镀金皮屏风,这些镀金皮屏风 不是从中国进口的科罗曼德尔屏风,而是在英 国本土制造的, 但这些折叠屏风都是“中国风” 的。因为中国进口的科罗曼德尔屏风价格昂贵,而英国本土仿制的镀金皮屏风价格相对低廉。 此外,英国出现了大量专业的屏风制造匠(screen maker)。“屏风制造匠”的称谓早在 1716 年 左右就已经出现了, 皮匠约瑟夫·弗莱彻(Joseph Fletcher)在一架制作于此時的六牒镀金皮折叠 屏风背面所留下的标签里,明确地写道自己是 “国王陛下、威尔士亲王乔治殿下的镀金皮匠 与屏风制造匠”。这些专业的工匠为英国对科 罗曼德尔屏风的仿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并 且使英国的这些镀金皮屏风广受欢迎。尽管欧 洲大陆的一些其他国家也开始模仿中国和日本 的产品去制造折叠屏风,但是欧洲大陆国家都 在从英国进口镀金皮屏风,这说明英国的“中 国风”镀金皮屏风更受欢迎。并且可以发现英 国的镀金皮屏风确实是仿制科罗曼德尔屏风的。 例如艺术史家胡特(Huth)认为,摩斯·哈里 斯父子公司所藏的那架“中国风”镀金皮屏风 精确地模仿了科罗曼德尔屏风。这架屏风整体 由一圈长方形的方框花边围起,但是每一块屏 风又有一个隔开的小的框线,这个框线由方形 和圆弧组成。方框内部有亭台楼阁等建筑物, 建筑物由楼梯和小径连接起来,其中还绘有密 集的人群,表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科罗曼德 尔屏风就喜欢描绘宫廷生活和人来人往的悠闲 的生活景象。这架屏风,整个画面的构图和装 饰形式无不在模仿着科罗曼德尔风屏风。随着 时间的推移,英国的仿制镀金皮屏风逐渐取代 了科罗曼德尔屏风。
四、从“中国物”到“中国风”
后期的英国仿制镀金皮屏风逐渐取代了进 口的科罗曼德尔屏风,因为英国的屏风渐渐脱 离了对科罗曼德尔屏风的完全模仿,彻底改变 了功能性。英国人也学会在保留本土母题的前 提下有取舍地学习“中国风”,而非完全照搬“中 国风”式的母题。在以科罗曼德尔屏风为代表的外销折叠屏风刚刚踏上欧洲的时候,欧洲人 主要是把这些从东方购买来的工艺品、家具等 物件放入室内进行装饰。他们把这些屏风放置 于靠墙处、角落处,大大消解了屏风本身用于 遮挡、分割空间的功能性,反而迎合了人们喜 欢追求装饰感的需求和当时流行的“异域风情”。 但是后来的屏风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客厅、餐厅、 房屋正中间,从而发挥其遮光、挡风、分隔空 间等功能。许明龙先生认为“欧洲的‘中国热 有两个层次的表现, 一个是浅层, 一个是深层。 所谓浅层,是指针对中国的好奇心理、猎奇行 为,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工艺品的追逐以及对 中国风格和情趣的赞赏和模仿等”,深层的“中 国热”则“多的是冷静的理性思考,少的是热 烈的盲目追逐,取他山之石,以攻己玉,几乎 是所有参与者的目的;虽然也表现为一种潮流, 但并非追赶时髦,所以对同一事物往往出现不 同的判断,彼此对立,互不相容,形成热烈论 战的局面;他们顺应时代的潮流,为社会的发 展和变革找到了有益的借鉴,给后人留下了宝 贵的财富”。这一观点在家具、产品设计上则 表现为从浅层地模仿样式、装饰、造型,进而 深层次地创作基于本土母题的“中国风”。以“中 国风”内容为装饰母题的“中国风”仿制折叠 屏风体现出显性的“中国风”,而以本土内容 为装饰母题的“中国风”仿制折叠屏风体现出 隐性的“中国风”。后来英国的仿制折叠屏风 就逐渐出现了以本土母题为主的隐性“中国风” 作品。英国的仿制镀金皮屏风在后期越来越多 出现欧洲的装饰母题,如伦敦马利特古董公司 的那架八牒皮屏风,“拱顶”更大,横跨两片 扇叶,屏风左右两侧以科林斯柱式作为边饰,还在中心部分添加了“屠龙”这一典型的欧洲 母题。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它还是“中国风” 的产物。只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逐渐从 对“中国物”的喜爱转向了对“中国风”的喜爱。
五、结语
17 世纪,英国本土对东方屏风的仿制在东 方屏风传入之后不久就开始萌芽,并在 18 世纪 繁荣发展,最终实现了从对“中国物”的模仿 到“中国风”的流行。本文以英国为例,演示 了东方屏风是如何影响、形成欧洲人想象中的 “中国风”。梳理了东方屏风应用了彩绘、描 金等装饰工艺,经过东印度公司如火如荼的海 上贸易传入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受到英国人 的喜爱后,最终被模仿形成了具有英国本土母 题的“中国风”这样一个“东风西渐”的过程。 相较于瓷器、丝绸、茶叶等外销商品,屏风属 于较为小众的一种家具,但是通过分析,我们 可以发现即使是屏风这一物品也同样在英国引 起了大量的模仿和学习,吸引了各个阶层人士 的关注,可见东方元素在 18 世纪的欧洲引起了 很大反响。虽然英国屏风可能在多数情况下属 于被忽视的对象,当前国内外专门对此物品的 研究也较少,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它从东方 辗转到英国并被模仿的命运中,感知到物质文 化演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