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高产晚粳品种襄粳275 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2023-11-23 15:10赵沙沙房振兵潘高峰潘秀才田永宏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10期
关键词:熟期粳稻晚稻

赵沙沙,陈 波,房振兵,潘高峰,潘秀才,赵 红,田永宏

(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7)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经过长期驯化适应,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籼北粳”的种植格局[1],湖北省以种植籼稻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稻米消费结构也在逐渐调整,粳米因品质优、口感佳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南方对粳米特别是优质粳米的需求日益增长[2]。

为了调整水稻产业结构,顺应国家发展形势,2012 年湖北省开始启动实施“籼改粳”工程,大力发展粳稻生产[3,4]。襄阳市为巩固百亿斤粮食产能大市地位,同步开始探索“籼改粳”,从浙江省、江苏省等地引进粳稻新品种开展多年多点生态适应性试验,开展密度、播期、施肥和高产攻关等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加强粳稻产业化开发[5]。经过逐步“籼改粳”,粳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单产水平不断提升。

襄阳市缺乏湖北省自育的高产稳产、优质、熟期适宜粳稻品种,而从省外引进的品种仍然存在高产与优质、熟期适宜难以有效结合等突出问题,因此培育丰产性好、米质优、熟期早、适合本地种植的粳稻新品种是当前育种主要目标。襄粳275 是襄阳市农业科学院以武运粳27 号为母本、华粳295 为父本杂交,经8 代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常规晚粳品种,2022 年通过湖北省审定(鄂审稻20220039)。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熟期适宜、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适合于湖北省双季稻稻作区作晚稻种植。其选育与推广应用将会缓解襄阳市缺少综合性状优良、适宜本地种植粳稻品种的现状,对促进襄阳市粳稻产业做大做强,推进襄阳市稻米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亲本来源

母本武运粳27 号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粳型常规水稻,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1209;父本华粳295 是华中农业大学选育的中熟偏迟粳型晚稻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11012。

1.2 选育过程

2013 年夏季,在襄阳市团山基地以武运粳27 号为母本、华粳295 为父本杂交,获得15 粒F1种子;2013 年冬季在海南省陵水基地种植F1,辨别并去除伪杂交种后混收留种;2014 年夏季,在襄阳市种植F2代群体共1 500 个单株,秋季选择株型理想、分蘖力强、熟相好的30 个优良单株分别收获;随后2014年冬季按株系在海南省进行加代繁殖,选择20 个农艺性状优良株系;入选株系在2015 年正季进行优势鉴定,选择12 个农艺性状优良株系,以后每年经过襄阳市、海南省两季的鉴定与筛选。2017 年选择株叶形态好、丰产性好、熟期适宜的优良株系在襄阳鉴定,表现突出,定名为襄粳275。2018 年参加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粳稻品种比较试验,2019—2020 年参加湖北省晚粳区域试验,2020 年参加生产试验。2022年8 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220039。襄粳275选育流程见图1。

图1 襄粳275 选育流程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主要农艺性状

襄粳275 属于早熟粳型晚稻品种,全生育期123.9 d,比对照鄂晚17 短4.5 d。该品种株型适中,株高84.3 cm,植株较矮,分蘖力中等,茎秆较粗,剑叶短、挺直。穗层整齐,穗长16.1 cm,穗型较短,半直立穗,着粒较密,谷粒卵圆形,稃尖无色、无芒。2019、2020 年有效穗数为287.3 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40.2 粒,每穗实粒数113.0 粒,结实率80.6%,千粒重28.78 g。后期转色好(表1)。

表1 襄粳275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

2.2 品质分析

2019—2020 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2019 年品质分析结果为糙米率83.2%,整精米率67.0%,粒长5.2 mm,长宽比1.8,垩白度8.6%,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60 mm,碱消值6.4,透明度1 级。2020 年品质分析结果为糙米率80.8%,整精米率67.1%,粒长5.2 mm,长宽比1.8,垩白度8.6%,直链淀粉含量14.8%,胶稠度69 mm,碱消值7.0,透明度2 级(表2),2 年均未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优质标准。在2020 年湖北省晚粳区试其中一个送样点品质达部标3 级,品质综合性状较好。

表2 襄粳275 品质分析结果

2.3 抗性表现

2019—2020 年湖北省晚粳区试抗性鉴定结果:高感稻瘟病,9 级,稻瘟病综合指数6.0;中感白叶枯病,5 级;感纹枯病,7 级;稻曲病发病,1 级。耐冷性为耐冷型,3 级。其中2019 年感稻瘟病7 级,稻瘟病综合指数5.3;中感白叶枯病5 级;感纹枯病7 级;稻曲病发病1 级。2020 年高感稻瘟病9 级,稻瘟病综合指数6.0;中感白叶枯病5 级;感纹枯病7 级;稻曲病发病1 级。2020 年生产试验田间无明显病害。

3 产量表现

3.1 区域试验

2019—2020 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2 年平均产量为8 370.8 kg/hm2,比对照鄂晚17 增产8.61%。其中2019 年平均产量为8 530.5 kg/hm2,比对照增产6.02%,增产不显著,产量居第8 位;8 个试点中,5 个试点均增产,增产点占比为62.5%。2020年续试,平均产量为8 211.0 kg/hm2,比对照增产11.44%,增产显著,产量居第2 位;8 个试点全部增产,增产点占比达100%。

3.2 生产试验

2020 年在湖北省宜昌市、荆州市、孝感市、咸宁市、黄冈市等主要晚稻生产地开展了生产试验及示范,平均产量为8 331.0 kg/hm2,比对照鄂晚17 增产12.55%,增产点占比达100%。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一般于6 月20—25 日播种,播种前要用25%咪鲜胺2 000~3 000 倍稀释液浸种6 h,预防恶苗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每公顷用种量为225.0 kg,大田每公顷用种量为45.0 kg,稀播匀播。秧田期要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培育多蘖壮秧。

4.2 及时移栽,合理密植

秧龄以25~30 d 为宜,不宜过长。株行距为13.3 cm×20.0 cm,每穴3~5 株,每公顷插基本苗150 万~180 万株,插秧深度不超过2 cm。

4.3 科学运筹肥水

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氮肥施用量为纯氮225 kg/hm2左右,氮肥运筹方式为基肥∶蘖肥∶穗肥=5∶3∶2,氮磷钾比例N∶P2O5∶K2O=1.0∶0.5∶1.0,基肥于插秧整地时施入,蘖肥于移栽后7 d 施入,穗肥作2 次施入,分别为拔节后5~7 d 施入第1 次,15 d 后施入第2 次。磷肥一次性作基肥施入,钾肥分2 次施入,基肥和穗肥各施入50%。寸水插秧,浅水返青,够苗晒田,后期干湿交替直至黄熟,收获前一周断水。

4.4 病虫害防治

秧田期重点防治恶苗病、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等,栽插前打好“送嫁药”。前期主要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中后期重点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和穗颈瘟。

4.5 适时收获

收获时期不宜过早或过迟,应在籽粒95%黄熟时,选择晴好天气采取机收机脱,及时晾晒入库。

5 “西瓜—晚粳”轮作栽培模式

流水镇位于湖北省宜城市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富,光热资源充沛,适宜西瓜生长,是湖北省西瓜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流水西瓜”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湖北省著名商标[6]。西瓜收获后下茬是玉米、棉花或蔬菜,经济效益较差。“西瓜—晚粳”轮作种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西瓜后茬作物衔接问题,而且可以培肥地力、减轻病虫草害发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7]。

流水镇种植市场畅销的西瓜品种有黑美人、绿裳和早佳8424 等,早熟西瓜5 月下旬即可收获,普通西瓜从6 月中旬开始收获到7 月下旬收获完毕。襄粳275 一般于6 月中下旬播种,7 月西瓜腾茬后移栽,10 月中下旬收获,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实现粮经兼收。该模式下西瓜产量约为37 500 kg/hm2,稻谷产量为7 500 kg/hm2左右,每公顷纯收入在30 000 元以上,经济效益良好。西瓜后茬作物种植晚粳能够改善粳稻栽培中后期的生态条件,提高粳稻的产量、改善大米品质和减轻病虫害发生[8],效益显著高于种植其他作物,是“水稻+N”模式下产值和效益较为突出的一种模式,值得借鉴与推广应用[9]。

猜你喜欢
熟期粳稻晚稻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对桂西北春、秋季播期的响应
双低油菜品种早熟性对比试验小结
豫南粳稻机械化适应品种筛选及利用研究
早熟莲藕-晚稻栽培技术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熟期辣椒果实农艺性状和维生素C含量动态变化
2014年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