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电化教育与学校装备管理站 王志斌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观念是我国在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其中明确指出教师不能再沿用传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做法,而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全面“融合”,将过去的“整合”教学转变为“融合”教学,这种转变更重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带来了变革,更新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使教育教学的开展开始走向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将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不仅符合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能够充分彰显目前课程教学中的时代性与开放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科知识的学习。因此,为了能够适应现阶段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教师要立足于学科教学的整合角度,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思维,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功能,使学生处于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以有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以往大部分教师在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只会借助课本为学生传授知识,没有在课堂上为学生拓展课外知识,教学内容较为局限,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后依旧无法有效掌握教师课堂所传授的基础知识,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教学质量与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在整合视域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通过搜集互联网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利用其他教师在网络上传的优秀课件,整合其他教师的教学精华,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运用,能够将单调、枯燥的语言文字转变为生动形象的音视频和动画等,将事物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习惯于口头讲述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较为机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记录教师的板书,导致学习难度增大。而在教学课堂应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借助电子课件的方式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学生不再一味地抄写板书,而是参与对某个知识点的讨论中。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传电子课件,学生能够随时下载,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才有助于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然而,从以往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花费大量时间讲述理论知识,或者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感,久而久之,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以人机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端为学生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则在学生端对问题做出回答。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冲击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明显提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助于中小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在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目前,大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都忽略了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占据教学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在单一的教学方式下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教师没有重视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思维品质发展受到制约,只能被迫学习教材中的文字信息,而这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求相违背。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形成深刻认知。在我国的课程教育教学中,课堂教学结构性的变革指的是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以这样的方式组织与学生基本学习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闽教版四年级上册“制作封面幻灯片”这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制作封面幻灯片的基本步骤,并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幻灯片模板,掌握对幻灯片自定义操作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在学生的电脑上安装需要用到的软件。其次,在正式教学环节,通过远程控制学生电脑的方式让学生看到制作封面幻灯片的具体流程。最后,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行完成幻灯片封面的制作,并提出具体的制作要求,如为幻灯片的封面标题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字号,选择简单的图片作为幻灯片的背景等。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幻灯片制作,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不仅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在整合视域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有了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如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等都能够满足课程教学开展需求,同时使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在对网络中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转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目标,实现对资源的转化以及知识的迁移。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微课视频及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先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搜索功能进行教学资源搜索,借鉴其他优秀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中有效渗透课程知识的方式,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课堂,以促进学生传统学习观念的转变,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然而,在如今海量的网络资源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生硬搬套教学资源,而是要结合实际的课堂教育需求,筛选出具有教育意义的优质教学资源。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Flash”相关内容教学中,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学习更多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技能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中海量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对信息知识的学习与灵活运用。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小时候都看过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以及《熊出没》吧,你们知道这些动画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制作动画片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与同伴进行激烈讨论。其次,教师详细地为学生讲解与制作动画有关的内容,并借助播放微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看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微课视频的帮助下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由此可见,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还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落实课堂教学变革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依赖教师和教材获取单一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导致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受到局限。因此,教师要立足于整合视野,构建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专题网站,改变以往借助学科教材呈现知识结构的方式,借助学习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电子化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此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开放性的学习体系中完成学科知识的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校园网络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能够彰显学校教学特色的信息技术学习网站,在网站中设置丰富的学习栏目,如在线学习、学习资源中心、自主测试、课外拓展等。学生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构建信息技术学习网站能够充分彰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能够推动学生以自学的方式提升自我认知,还能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主发展。
信息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以往传统课堂的缺陷,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所具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点出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从整合的角度出发,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形成深度融合关系,为学生构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不断丰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体验,最终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只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生难以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作为参与课堂学习的主体,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为学生构建信息化的学科学习成果分享平台,使学生在个性化展示自我的舞台中收获快乐与成长。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设置图片的动画效果”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设置“金奖”“银奖”“铜奖”三个等级的奖励,并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发送与教学主题有关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录制视频或使用软件录屏的方式记录自己完成图片动画效果设置的过程,并将录制后的视频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由班级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拥有了一个展示自我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平台,改变了以往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更具有整体性。教师构建信息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在记录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发展。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教学逐渐走向信息化发展道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增强整合意识,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同时,教师要重视对网络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不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发散思维,获得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