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文化”大思政课建设的校本路径

2023-11-23 00:18高利荣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小林小学
教育 2023年30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梅花

高利荣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小林小学

研究背景

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小林小学西北方向近处的“超山”风景区,以梅景而出名,曾有不少雅士名人慕名而来,并留下了诸多的诗文墨宝、金石书画,吴昌硕先生更是把超山作为长眠之地。如今,“超山”已经形成较有特色的梅花文化。梅花是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花朵之一,千百年来一直盛开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梅花香自苦寒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等都是对梅花的贴切写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大力推进,本校在校生中的“新临平儿童”已超学生总人数的90%。这部分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从小成长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差异较大,造成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和品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特别是,对学校和生活地区的归属感不强,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缺失,对“梅花文化”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知之尚浅。

基于此,我校尝试以“梅花文化”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切入口,围绕“梅花文化”展开思政课的研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充分继承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以梅花文化为载体,孕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梅花少年。

解决问题的特色做法与经验

学校重点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梅花文化”大思政课教育主题。

以“梅花文化”为保障,优化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环境 一是“梅花文化”固本。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深入学习贯彻《意见》精神,提出将“梅花文化”作为学校文化,进一步巩固“以不争争,以无为为”的办学理念,将学校的育人目标定位为“一花一世界”,积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成长规律,致力于培育具有梅花品格的梅花少年。在“梅花文化”的持续浸润下,学校以“像园丁一样耕耘,像花朵一样绽放”为校风,以“花香型生命化教育,实践型互动式教学”为教风,以“珍惜每一缕阳光,感恩每一片绿叶”为学风,筑牢对梅花文化认同的基石,这也是学校构建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思政课的坚实基础。

二是校园环境助力。一校一品,学校努力打造梅花文化思政教育主阵地,从梅花文化建设的角度入手,将思政教育要素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积极建立梅花主题墙、创立梅花大道、设立梅花主题雕塑,让每一棵梅花树、每一棵草、每一面墙以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功能。校园里到处都设置了讲文明、讲节约的提示语,旨在提醒学生注重文明行为,厉行节约,珍惜劳动果实,不忘勤俭自强的传统美德;笑脸墙里,我们将梅花少年的照片设置其中,时刻提醒学生“榜样就在你身边,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机会,也会拥有同样的光荣”;教学楼的墙壁上,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各种革命精神,时时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教室里关于文明礼仪教育和《中小学生守则》宣传展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板,生动形象,悬挂于教室的醒目位置……此外,校园的环境卫生工作安排由专人负责,设置了“党员服务岗”“少先队员服务岗”等,积极营造“校园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干”的氛围,以创设干净整洁的校园思政育人环境。

以“梅花课程”为主渠道,构建思政教育课程育人体系 为了保障思政课程实施,夯实育人主阵地,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政内容融合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形成了以思政基础课程为主、拓展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一是基础课程。认真上好基础课程,利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在数学、科学等课程中,注重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音乐、体育、美术等课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二是拓展课程。四至六年级每周开设1 节思政活动课,依托学校周边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以提升学生的个性品质、人文素养、爱校爱家乡的品格和培养学生活动的能力,主要以“寻梅”活动课程为主。此外,学校每天还会开设20 分钟晨会微课和15 分钟午间微课,根据思政课序列化安排,由班主任组织开展思政专题性教育;每逢双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专题教育,将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专题教育融入其中,力求将课有序、有效开展好。

以“梅花活动”为重点,创新思政与德育融合育人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思政教育更多是浮于认知层面,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使教育目标真正落地。对此,思政课与学校各种德育主题活动整合能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一是梅花之悦(阅)——读书节。梅花的馨香是由内而外散发的,这就好比人的气质,而书籍的阅读可以使整个人的气质得到提升。每年的三月是我校的读书节活动,一般会开展跳蚤书市、读书征文评比、自制梅花主题的书签和好书推荐卡评比以及“图书漂流”“美(梅)文诵读”“名作家进校园”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在校园内掀起读书的热潮,促使学生养成爱书、看书的良好习惯。我们不追求每朵花都早早开放,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给予花朵营养。二是梅花之韧—体育节。运动不仅能够给人带来强健的体魄,还能锻炼人的意志品格。每年的四月上中旬,学校都会举办一、二年级的“寻梅”亲子农事研学,让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体验农事研学的同时,培养劳动意识,感受劳动收获,爱上劳动;三、四年级的“梅花少年军校”国防教育让学生接受意志教育,引导学生在体验军政训练的同时,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团队精神、互帮互助精神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承受挫折的能力;五、六年级的“红梅”毅行活动,让学生接受国防教育,引导学生在体验毅行的过程中,接受意志品质锻炼的洗礼,学习梅花坚韧不拔的精神。到了四月下旬,“小梅花”春季运动会如约而至。会场上,梅花少年们汗洒绿茵,进行各项田径竞赛,为班级、为个人的荣誉而奋斗、拼搏,用行动诠释着梅花“不惧风雪,坚韧不拔”的精神。三是梅花之韵—艺术节。淡雅的百合,艳丽的玫瑰,雍容的牡丹……大自然有成千上万种花,即使同属梅花,也分不同种类、不同花期、不同姿态。这就好比学生,他们拥有自己的特性、自己的审美、自己的专长。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学校在每年的9~11 月都会举办一场艺术节活动。活动本着“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更多的孩子参与、经历的宗旨,通常分规范字书写比赛、黑板报评比、广场绘画比赛三块内容进行,旨在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以“梅花实践”为关键,拓展思政教育实践育人途径 梅花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成才元素,学校积极将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充分挖掘育人因素,并开展丰富的“梅花实践”,以丰富教育的内涵,拓展教育外延,真正实现“思政行走的课堂”。一是梅花节。“梅花诗词”蕴含着古今名人对梅花精神的赞颂,是学习“梅花精神”的重要载体。而超山风景区则是学习“梅花文化”和“梅花精神”的最好基地。为此,学校充分利用依托超山风景区的梅花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优质资源和平台,打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传承地方文化,开拓地方多元文化空间,不断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以及地方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学校的梅花节活动将“梅花诗词诵读”“梅花小导游”作为“切入点”,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活动目标,根据自己和同伴的兴趣爱好,综合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和技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项目设计和具体实践,去感受和学习梅花精神,赞颂和宣传梅花文化。一至三年级的总决赛是梅花诗歌诵读比赛,这是学校低年级学生接受梅花精神的一次洗礼;四至六年级的总决赛是梅花小导游总决赛,选出近30 名优胜者。脱颖而出的队员将会在梅花盛开的时节,由学校大队部统一组织,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超山风景区开展“梅花小导游进景区”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实地接受梅花文化和梅花精神的熏陶,宣传梅花文化和精神。

二是学农实践。“磨砺”是梅花文化的灵魂、核心。学校的磨砺教育着意创设各种艰苦环境,开展实践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陶冶其情操,健全其人格,以增强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及合作精神等素质,为其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对此,学农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途径。为此,我们建设了“耘梅”阳光农场,成立了“小林黄姜研究院”,设立“小林黄姜研究院实践基地”,实施磨砺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研究乡土特产,亲历农作物和乡土特产成长的过程,培劳动意识,育乡土情怀,锻炼与提升学生坚韧的梅花精神。

以“梅花少年”为载体,建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紧紧围绕《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开展梅花少年雏鹰争章活动,颁布了《临平区小林小学梅花少年雏鹰争章细则》。各年级以梅花为主题,每月都有相应的争章内容,结合细则开展富有中队特色的争章活动。这些章分为基础章和特色章,特色章又分为必修章和选修章,如“画梅章”“咏梅章”“摄梅章”等。学年末,根据梅花少年评比细则,评出获得五个及以上章目的队员,并授予其“梅花少年”称号。与此同时,学校还利用奖励“梅花币”的形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评价。“梅花币”评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币”形式,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行为习惯、作业情况、课堂听讲等一系列的表现给予“梅花币”的发放和扣除。学生可以用手中的“梅花币”到学校的“梅花超市”兑换喜爱的奖品。学校大队部做好登记,学期末根据学生兑换的分值再评选出校级“积分小达人”。

问题解决的成效与社会影响

推动梅花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它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通过“梅花文化”大思政课建设,“三观”尚在形成期的小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文化自信的种子逐渐开始萌芽。同时,坚持将“梅花文化”融入思政课,对“梅花文化”不断深挖运用,使其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彰显新时代色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文化在他们的内心慢慢扎根,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得以增强。

深化学生品质的培养 品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生活志趣与道德情操。自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政教育,全面培育学生的良好品格,引导他们从“梅花文化”中汲取正能量,行为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信心增强了、耐力提升了、更阳光更耐挫了,掌握了更多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学会了表达和交流,综合实践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梅花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尝试,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观念的转变显而易见。教师逐渐树立起“大思政课”的意识,不再把思政课拘泥于原有课堂,眼界更加开阔,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行思合一使教师能够从整个课程结构的角度,对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了驾驭课程的能力,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促进课程开发与建设 在“梅花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对国家基础思政课程进行整合,逐渐创造出与思政课主题紧密结合、具有文化特色和乡土特色的“寻梅”课程、“梅花小导游”社会公益劳动实践课程、“耘梅”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以及“小林黄姜研究”课程等,使学校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梅花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研究,深入挖掘“梅花文化”蕴含的思政内涵,为培养具有“梅花精神”的学生而努力。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梅花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