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11-22 02:29:42李素鹏焦真真孙晓芳于宝军谭海艳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半胱氨酸收缩压颈动脉

李素鹏,焦真真,孙晓芳,于宝军,谭海艳

1.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枣庄 277000;2.聊城市人民医院检验科;3.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检验科;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检验科;5.康复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医学检验部

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与椎动脉颅外段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表现,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患者常见头晕、头痛以及晕厥等非特异性症状[1]。我国成年人中近33.33%存在颈动脉斑块,且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相关研究[3]表明,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作具有密切关系,25%~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斑块引起。Gorelick等[4]研究发现,女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5]。本研究以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健康志愿者为对象,探究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6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颈动脉斑块患者60例、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53例及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91岁,体重指数(BMI)为18.14~26.74 kg/m2,比较3组组间基线资料,结合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对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方案获得枣庄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颈动脉超声确诊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6];(2)女性患者,年龄≥60岁;(3)意识、精神状态正常,具有独立认知与语言表达能力;(4)依从性较高,对研究全过程知情,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或出血性脑卒中;(2)心房颤动或脑动脉畸形;(3)伴有肝、肾或甲状腺功能异常;(4)病情不稳定或伴有脑梗死后出血及慢性心力衰竭。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入组24 h内测量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计算BMI、整合患者病历资料,询问患者慢性病史、吸烟史及饮酒史;入组72 h内,给予患者及志愿者实验室指标检测,抽取空腹静脉血6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瑞士罗氏cobas c701)检测患者及志愿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同型半胱氨酸、尿酸、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胱抑素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超声检测仪(美国PHILIPS EPIQ7C)检测参研人员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探头设置5 MHz,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表示正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3 mm表示为斑块。

1.4 观察指标 对3组间年龄、BMI、血压、慢性疾病史、吸烟史、饮酒史、EGFR、尿酸、同型半胱氨酸、TG、TC、胱抑素C、HDL-C、LDL-C等进行单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组间单因素分析 3组间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EGFR、同型半胱氨酸、TC及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及斑块合并卒中组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同型半胱氨酸及T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组,EGFR及HDL-C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组(P<0.05)。见表1。

表1 3组组间单因素分析

2.2 颈动脉斑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EGFR、TC及HDL-C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颈动脉斑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logistic回归分析 经过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同型半胱氨酸及TC是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logistic 回归分析

2.4 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影响因素预测模型的ROC曲线 根据筛选出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模型最佳临界值为0.089,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5(0.645~0.747)、0.711(0.656~0.775)、0.774(0.657~0.806)、0.809(0.787~0.996)。见表4、图1。

图1 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影响因素预测模型的ROC曲线图

表4 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研究[7]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安凌波等[8]认为,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同型半胱氨酸及TC是临床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危险因素,同本研究结果一致。现阶段关于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尚不统一,Zhong等[9]研究表明,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合并脑卒中独立相关,且Osehobo等[10]认为,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进展快,慢性疾病(高血压)是斑块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本研究中,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同型半胱氨酸及TC是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究其原因,Qian等[11]研究发现,高血压史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变异性增加是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及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12],也是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Diener等[13]指出,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临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有效的降压治疗,能减低25%的卒中复发风险。同型半胱氨酸是临床用于辅助诊断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14-15]。张力维等[16]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人类的多个脏器,如体内抑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增加血小板的聚集与黏附作用,导致脂质代谢失衡,损害患者血管基质,因此,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同机体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17-18]。Ridker等[19]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为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TC是指血清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称,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临床用于筛查脑卒中的常见实验室指标[20]。皇甫春梅等[21]研究中明确,TC轨迹水平升高仍是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Yuecel等[22]、赵昭等[23]明确,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涉及炎症反应及脂质代谢失衡等,TC中ox LDL-C在胞浆内蓄积形成泡沫细胞,在血管壁内停留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中小型HDL-C颗粒与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证实HDL-C的反向TC转运及抗氧化特性能起到保护颈动脉内膜的作用[24]。

综上所述,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同型半胱氨酸及TC是临床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因素,临床在对疾病的防治中,应合理配置治疗与强化疾病预见性管控。但本研究中纳入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样本数量较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期研究将不断扩大样本数量,为临床疾病的预见性管控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半胱氨酸收缩压颈动脉
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86例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