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帅,任美陶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财务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4;2.吉林省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124;3.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12)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将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金融机构和企业数字化改革进程。吉林省在2022年发布了《“数字吉林”建设规划(2.0版)》,提出将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坚持数字技术创新引领,加快数字经济建设。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22 年1 月26日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全面推动银行业与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吉林银行致力于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参与“数字吉林”建设,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提出了“打造一流数字银行”的战略目标。
数字化转型通常是指建立在数字化转换和数字化升级基础上,进一步触及公司核心业务,开发数字化技术及支持能力,以新建一种商业模式为目标的高层次转型。对于银行数字化转型,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统一定义,但比较明确的一点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应用科技,赋能业务。吉林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往往会选择将零售业务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初步尝试,以此形成有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进而带动其他业务协同转型,达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目的。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客户基础和市场规模方面又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数字化转型布局较早。由于在金融科技建设方面投入巨大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因此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方面进步比较明显。[1]据2022年年报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依然是金融科技投入的中坚力量。
从金融科技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来看,六家国有控股大行变化均不太明显,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比例(见表1)。除了不断增加金融科技投入,各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还在积极组建金融科技团队,不断增强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储备与培养力度。截至2022 年末,工商银行金融科技团队达3.6 万人;中国银行2021年金融科技人员1.28万人,2022年末这一人数达到1.33万人;建设银行金融科技人员2022年末达到1.58万人;农业银行1万人;交通银行0.59万人;邮储银行0.64万人。
表1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及占比 单位:亿元
股份制银行一直以差异化发展为目标,但都不约而同地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这既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发展战略部署,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同时,也能够通过迅速捕捉市场需求变化而与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2]从金融科技投入的数据来看,招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位列第一,2022年金融科技投入高达141.68亿元,同比增长6.60%,投入规模超过了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增速方面也超越了多家国有控股银行(见表2)。
表2 部分股份制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及占比 单位:亿元
数据显示,招商银行在2017年至2022年间,信息科技投入规模逐年递增,占营收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六年时间里,招商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累计投入超过600亿元。截至2022年末,招商银行科技人才达1.08 万人,占员工总数的比重高达9.6%,较2021 年末增长8%。无论是投入规模还是人才培养,招商银行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打造“最强金融科技银行”的目标(见表3)。
表3 招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及占比 单位:亿元
在城商行梯队中,各家银行披露的数据情况和科技数据口径不一,并且一些非上市城商行并没有披露科技投入数据。因此,本文列举了科技投入规模较大的上市城商行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的相关数据,这两家银行在2022年的科技投入规模均超过20亿元人民币。除此之外,本文还选取了四家科技投入规模较小的上市城商行,尽管这几家城商行在2022年的科技投入规模远远落后于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但其科技投入同比增速较高(见表4)。
表4 部分城商行金融科技投入及占比 单位:亿元
作为吉林省内最大的法人银行,吉林银行自2020 年以来一直坚持将每年营业收入的4%投入到信息科技领域。2022年,这一比重达到了5.5%,提升了全行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吉林银行的财报数据显示,其2020年至202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9.08亿元、110.85亿元、99.26亿元,对应的信息科技领域投入分别为4.36 亿元、4.43 亿元、5.46 亿元。吉林银行近三年的科技投入规模不断增加,证明了吉林银行“打造一流数字银行”的决心(见表5)。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不同类型的银行其科技投入处在不同的层级。
表5 吉林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及占比 单位:亿元
近年来,吉林银行不断加大金融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并通过科技赋能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持续工程、复杂工程,未来在深入探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更多困难。对此,银行需要持续创新及系统推进。
吉林银行在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率先从顶层设计开始谋划布局“先手棋”,于2020年统筹制定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1.0暨“五七三”工程,坚持创新引领、市场导向、统筹协调、风险可控,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银行的智能化,加快数字化转型速度。[3]数字化转型意识有所提升,但也存在转型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数字化战略共识有所欠缺。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浅显层面。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办公电子化、业务线上化,不是简单将某个业务、某个产品或者是某个业务条线数字化,而是涉及到银行经营的方方面面,是信息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是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企业经营模式与产品服务的全流程变革。[4]二是投资能力不足。按照公开资料显示,吉林银行2020年至2022年信息科技领域的投入分别为4.36亿元、4.43亿元和5.46亿元,投入规模和占营收比重虽然在增加,但相比较于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弱势相当明显。三是金融科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极度紧缺。数字化转型需要金融科技的支持,而先进技术的研发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金融科技人才。在数字化转型大浪潮中,各个行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而市场上数字化人才存量有限,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周期,这也导致人才供需缺口较大。科学技术不断革新,对于现有技术人员来讲,数字化素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表6中的数据显示,国有大行的金融科技员工占比都有所提升。截至2022年,工商银行金融科技团队拥有3.6万科技员工,占全行员工总数的8.30%。其中,数据分析师已超7 700人。这样的数据在国内同行业中遥遥领先,可谓国内行业之最。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金融科技员工人数最多,超过了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3家国有大行。然而,城商行的科技员工规模远不及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吉林银行为例,吉林银行在信息科技改革逐见成效时,发现部分板块专业人员缺乏、人员知识储备单一。自主可控方面能力薄弱等问题,因此,通过各项招聘改革大规模吸引科技人才加入。历时18个月时间,吉林银行的科技人员规模提升60%,但也仅达到295人,金融科技员工占比全行员工1.05万人的2.81%。可见,相比较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动辄50%的科技人才占比,银行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缺口,城市商业银行更是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方面相对弱势。
表6 部分银行金融科技员工人数统计
加快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抢占未来市场发展机遇与金融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转型俨然成为银行面临的一道必选题。近些年,银行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应政策和措施的发布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然而,支持的力度与精度方面尚有不足,政策口径与标准相对统一,缺乏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路径本就不同,数字化转型能力与资金实力也各不相同,导致其数字化进程、数字技术获取、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不尽相同,对政策的诉求也必然存在差异。在不同类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无论是政策福利还是外部资源的获得,国有控股银行与股份制银行都占据一定优势,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垄断”。城商行规模小,金融科技发展投入有限,资源与福利又相对集中于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而数字化转型本身就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的工程,因此,城商行在转型积极性与活力方面会受到较大影响,增加了其数字化转型的难度。
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的关键要素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近些年,得益于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发展,作为新基建核心层的数字基建也在不断改善。然而,我国的数字基建在基础软件技术、应用研究能力和数据管理能力等“融合应用层”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我国底层核心技术缺乏原生性,软硬件技术适配程度低。二是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研究能力不足。三是数据管理能力有限。数据安全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要素,尤其是银行业,它包含很多客户的隐私数据。对银行来讲,数据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银行的获客能力、拓客能力、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也就直接决定了银行业务发展的质量与规模,进而影响到银行的发展速度。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银行必定要大力开展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架构管理、数据需求管理。而城市商业银行想要做好数据管理工作,不仅要在市场中吸引大量的数据分析师,还要在全行范围内自主培养既懂银行业务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做好数据安全管理工作,还需要做好全行上下的安全项目建设,从而全面提升本行的入侵检测和风险发现能力,构建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对于规模有限、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城商行来讲,加强数据管理的能力普遍较弱。
吉林银行通过“吉星工程”“磐石工程”“星盾工程”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工程。其中,“吉星工程”项目群共涉及到110 套系统的新建及改造,项目组建立包括应用开发、系统迁移、技术平台、设备设施、基建施工等计划38 268项,工程范围十分庞大。吉林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涉及到七大金融科技手段: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以及其他新科技。如此规模的数字基建项目可谓是绝对挑战。
为了保障数字经济时代的变革,银行需要对发展模式、组织结构、工作模式、公众沟通与传播进行不断转型,这需要银行内部进行前、中、后台的协作运行。然而,城商行应对变革的适应能力和速度普遍较慢,自身前、中、后台部门之间无法有效协同。除了自身协同能力有限,从行业层面来看,银行也缺乏协同效应。当前,无论是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都加入到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有些银行规模较小,凭借自身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非常有限,但迫于行业压力盲目进行与自身实力并不匹配的数字化转型工程建设,必然面临资源的不当配置,从而使自己处于经营的困境。
数字经济新时代,“开放创新、合作共赢”是构建数字生态体系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共建和谐数字生态圈。但城商行在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时,存在合作伙伴综合实力不强、行业协同水平不高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以及城商行自身规模和能力的限制,导致其合作伙伴多数都只是行业中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甚至没有核心技术的小公司。而那些实力雄厚、技术领先、为人熟知的行业龙头都更倾向于与国有控股银行和规模较大的股份制银行合作。
首先,应逐步完善城商行数字化转型的法律法规,为转型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同时,还应制定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体系,为金融机构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5]其次,城商行虽然是资金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但毕竟无法与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媲美,对此,政府也应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设立专项贷款和融资计划等政策支持城商行的数字化转型。最后,城商行面临战略合作伙伴获取难度大以及合作伙伴素质不高的现实问题,对此,可由政府主导,帮助其寻找更优质的伙伴,加强城商行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并丰富合作方式。如此,城商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会大大提升。
从城商行层面看,首先,要在全行范围内不断提升数字化共识,数字化转型周期长、过程复杂,不同阶段面临的困难不同、主要任务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在任何阶段都要将数字化转型定位为全行的战略性共识,通过科学的谋划,并结合自身经营存在的优势、劣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时间线和路线图,通过科学规划,才能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其次,城商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战略投资者,金融科技的投入规模巨大、周期较长,凭借银行自身成长和政府财政支持,转型后劲不足,如果能寻找到战略投资者,转型速度和质量都能得到提升。最后,数字化转型离不开金融创新型人才,城商行可以通过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举办金融科技竞赛项目,挖掘和吸引具有创意想法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尽最大可能将新鲜血液注入行内,提升转型能力。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银行数据信息的存储、计算、分析、传输、处理能力,可以帮助银行实现提质增效。一些国有控股银行和资金实力较雄厚的股份制银行通常会通过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等方式来加强本行的金融科技研发实力,对于城商行而言,受制于资金实力和发展规模的限制,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技术掌控度较低,城商行可以通过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或者通过并购、入股科技公司的方式,快速且直接地获取相应技术,还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战略性联盟,各司其职,协同发展,实现行业内场景搭建、生态共享,加强技术融合应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金融科技发展。[6]通过加强行业内部经验共享、资源共享、数据共享等方式,实现“快帮慢”“强帮弱”,避免出现数据垄断和云服务市场的垄断,保障中小型银行的权益,助力行业协同发展。
银行的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使得银行数据面临更多的风险,以大数据推动金融创新,数据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就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首先,在现存数据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强化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理机制。城商行在监管要求下,努力提升自身金融数据治理的专业性和统一性。其次,严格管理云服务机构,在确保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给予更多的鼓励性措施,帮助银行实现优质高效的数据管理。最后,城商行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上进行数据安全的把控,完善风险监测系统和入侵监测系统。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对于银行的数据管理是一把双刃剑,面临更多风险的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数据安全管理的更多手段,城商行在转型路上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运用新型的反欺诈技术全面提升本行的入侵检测和风险发现能力,保障数据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构建全面风险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