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桃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今的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凸显出了一大批新的设计和教学方法。大单元教学设计就是其中之一。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大单元教学能在整合单元内及跨单元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角度探究历史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并发展历史核心素养。本文对新课标下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新课改 历史大单元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和相关能力。这是国家在育人目标上的新要求,是基础教育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势在必行。[1]
一、提炼单元教学主题
大单元教学注重的是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站在单元的高度,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确定单元教学主题,以此来统领教学活动。参照崔允漷在《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大单元专业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能够得出,学期的专业基础课,要考虑三个方面:学期相关教材和指导材料的基本结构的简单逻辑和具体内容,课程的相关要求标准和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三者相结合,突出某一或某几个重要的学习观念,将本单元知识和内容的联系扩大化、具象化。以社会性质、革命任务、指导思想和时间的发生变化为依据,将《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六、七、八这四个单元合并为大单元“中国近代史”,从中国的“内患外忧”和人民的“救亡图存”两个角度,探究当时的中国人民是如何进行反侵略、求民主的。[2]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大单元教学的第一课,学生在初中就对本课内容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存在具体内容掌握不够充分、中国近代史线索不清晰等问题。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本单元教学的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晴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在课程方案的设计制作中,重点回顾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负面影响;厘清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与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关系。
二、寻找单元内在逻辑
大单元教学以内在整体逻辑为主体,教学过程的开展不再像之前那样关注课时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内容的内在整体逻辑性,避免出现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在本单元教学设计阶段,应遵循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华民族奋起抵抗的抗争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这三大线索,通过梳理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中国各阶级的思想主张及抵抗运动,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程度逐步加深,中国人民对先进国家的学习也不断深入这两个基本趋势,同时明确在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挽救中国,通过以上逻辑引出本课的主题和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比较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得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展”的结论,使学生深入理解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思想层面的影响,即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救亡图存的初步探索。[3]
三、渗透核心素养,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
在整个大单元学习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大单元教学的方向与指南针。大单元教学目标要将核心素养渗透其中,教师要在整合大单元内容时,应思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提高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不仅如此,教学目标的设定还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初中所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过程和影响的学习,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利用史料、地图等学习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战败的历史必然性,将鸦片战争的爆发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下,明确西方国家对华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通过对于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和影响的综合分析,使学生理解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通过研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事实,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如何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辩证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初中知识,将零散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教师通过表格将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横向比较,使学生形成多维度的历史学习观念。[4]
四、提高课堂情感体验,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张羽丰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教学》一文中提到,“历史学科的本质是通过五大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教师在落实五大核心素养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所侧重,以历史学科为媒介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中,同样强调在大单元中对某一核心素养有所侧重。基于历史发展的线索整合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双重维度考量,中国近代史这一大单元应更侧重于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培养。[5]
中国近代史是学生了解较多的一段历史,高中的历史教学应该上升到对学生思想的教育上。由于本课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教师对当时的世界与中国对比、侵略与反抗形式均有初步讲解,因此,需要根据知识线索,将“落后就要挨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面对强敌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两次鸦片战争时,教师以图片、视频、史料等方式,对战争过程中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事迹进行介绍,联系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战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中国人民是有反抗、有思考的。
五、打破自然单元,任务统整教学
大单元教学既可以依托自然单元,更需要打破自然单元,进行不同单元、不同年级、不同册教材之间课文的重組。教师如何用大单元教学将时空观念统整在若干大概念之下,在让学生掌握这些要素的同时,传承和理解革命文化呢?这是亟待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既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又了解教材内容在不同单元、不同年级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安排。[6]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化,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它带来的惊喜和成功,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努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为新课程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7]
参考文献:
[1]郑林,刘微娜,王小琼,黄蕊. “智慧学伴 ”促进初中历史精准教学的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2019, (01):65-69.
[2]欧阳国亮.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析——以《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9,(01):127-131.
[3]侯锦才. 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实践[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 (01):138-139.
[4]田红彩. 学科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初探—— 以“经 济体制改革 ”一课的教学为例[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4):74-79.
[5]刘克静. 红色基因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途径研究[J]. 中国报业,2021, (04):112-113.
[6]旦知草.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分析[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 (03):63-64.
[7]徐长国.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 (06):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