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翼
近二十多年来,在政府、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合力下,各地涌现了诸多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显著成果。与此同时,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整体层面研究与实践成果不足也制约着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韩晗团队主编的《中国方案: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100个故事》一书。该书在实地调研与采访、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遴选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一百个代表性案例,为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中国方案。
中国的工业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囊括了古代的手工业遗产,还包括从洋务运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的近现代工业遗产。该书所收录的一百个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遍及我国二十四个省份(含特别行政区),既包括矿山、码头,也包括社区、车间,集中反映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二十年来所取得的经验。按照路径,这一百个案例被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社区参与。该书指出,中国工业遗产更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土地依恋”这一特有空间伦理的处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条“社区参与”之道:即以基层治理为抓手,发动社区内部居民参与社区改造工作,以服务困难职工脱困解困,呈现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中国特色。
二是城市更新。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密切相关,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我国工业遗产本体大多数是城市的一部分,它们的保护更新实际上也是城市更新的一部分。该书所言之城市更新路径,则更多考量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如何服务工业城市(或城市工业生产区域)转型,许多案例的呈现是对“工业锈带”向“工业秀带”转变的完美写照,具有世界性的启发意义。
三是场景再造。通过调研,该书总结了国内工业遗产场景再造的三种路径:工业遗产特色小镇建设、工业博物馆建设和当代艺术馆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工业遗产改造为艺术機构,促进了我国当代艺术界的国际交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当代青年艺术家与策展人。
四是文化创新。文化介入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有利于挖掘工业文脉,弘扬工业文化,促使空间与产业结构双转型。该书收录了国内十余个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文化创新案例,这些案例较好地代表了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所取得的成就,综合反映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的综合成绩。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不尽相同,因此各国都有具备拥有各自特征的工业遗产体系。近年来,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工作快速、稳健推进的同时,该书作者韩晗顺势提出“红色工业遗产”的概念,以此来界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诞生的工业遗产,使之成为我国工业遗产屹立于世界工业遗产体系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红色工业遗产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意义。该书所涉及的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中,有八十多个红色工业遗产项目,有的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峥嵘岁月,有的是革命战争烈火硝烟的历史证明,书写了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工业史诗。它们比博物馆的文物更具有体验感,比影视剧更真实,比实景演出与游乐园更为厚重。因此,它们理应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
该书的一百个案例,呈现出历史传播、文化传播、科学传播、艺术传播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传播体系。同时,该书中的成功案例表明,中国工业遗产亟须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以实现通过各种方式“讲好中国工业遗产故事”,让工业遗产故事传播形成裂变式的品牌效应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