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止于颜鲁公”

2023-11-22 22:22:34颜湘君
书屋 2023年11期
关键词:祭侄真迹颜真卿

颜湘君

唐乾元元年(758),颜真卿满怀悲恸写下《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本文中简称《祭侄文稿》),此稿历经一千二百余年,现典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其限展级的镇馆之宝,是中国书法国宝级珍品。《祭侄文稿》不仅是书法艺术,更以其忠烈之气深深感染和激励着后人。

《祭侄文稿》是历代鉴藏家、书法家争相收藏赏鉴的作品,从印章、跋文来看,它是一件传承有序的书法真迹。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于乾元元年,历二百余年而为宋初李士衡观察所藏,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传承渊源。根据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颜鲁公真迹,宣和间存者犹可数十本。其最著者《与郭英乂论坐位书》在永兴安师文家,《祭侄季明文》《病妻乞鹿脯帖》在李观察士衡家……皆有石本……相继皆入内府,世间无复遗矣。”《宋史》有《李仕衡传》,“李士衡”作“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进士及第,历任京兆鄠县主簿、邠州通判、度支员外郎、荆湖北路转运使、给事中、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等,终同州观察使知陈州。

北宋宣和年间,《祭侄文稿》被内府收藏,著录于《宣和书谱》。《宣和书谱》二十卷为徽宗命文臣编纂内府所藏历代法书而成,著录历代书家一百九十七人,作品一千三百四十四件,每種书体前都有叙论,叙述各种书体的渊源、发展情况;次为书法家小传,记载作者生平,遗文轶事,并评论其书法的特点、优劣;最后是列御府所藏的作品目录。卷第三“正书一”列举唐代书家中就有颜真卿,评价为:“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自篆、籀、分、隶而下,同为一律,号书之大雅,岂不宜哉!论者谓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此其大概也……欧阳修获其断碑而跋之云:‘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虽其残缺,不忍弃也。其为名流所高如此。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曾不知‘以锥画沙之妙,其心通而性得者,非可以糟粕议之也。尝作《笔法十二意》,备尽师资之学。然其正书,真足以垂世。今御府所藏二十有八。正书(按:六种):《旌节敕》……行书(按:二十二种):《争坐前帖》……《祭侄季明文》。”《宣和书谱》明确著录了内府收藏颜真卿二十八件书法作品中就有行书《祭侄文稿》。

元代,《祭侄文稿》先后归于曹大本、鲜于枢和张晏。

山东郓城人曹大本(字彦礼),生卒年不详,宋末元初人。有学者根据元代虞集和吴澄为曹彦礼《运气考定》所作之序、虞集《道园学古录》、崇祯版《郓城县志》收入的曹大本《七十二贤画像记》等材料考证,曹大本在元世祖至元时曾在杭州游历,至元二十二年(1285)自杭州返回家乡郓城,曾指导郓城县尹刘彧改绘文庙内七十二贤画像,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至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前后在大都为国子监教授。曹大本平生好收藏,曾藏有颜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权《易赋灵宝经》等名家法书。曹大本与鲜于枢交好,同为元初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收藏家,两人常有共同赏鉴书法艺术作品之活动。《祭侄文稿》后部有两处鲜于枢的题跋,都写作“东郓曹大本彦礼”。其一:“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至元壬午春得于东郓曹大本彦礼,甲申钱塘重装,丙戌六月鲜于枢记。”另一处跋较长:“右唐太师鲁国公书祭侄季明文稿。按《宣和书谱》载,内府所藏鲁公书廿有八,此其一也。宣、政小玺及天水圆印遗迹隐然尚存。至元癸未,以古书数种易于东郓曹彦礼,甲申来杭重装。戊子十月九日,鲜于枢拜,手书。”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至元壬午为1282年,癸未为1283年、甲申是1284年,戊子是1288年。

按鲜于枢跋文所述,鲜于枢是以数种古书从曹大本手中换来的,视若珍宝,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纵然鲜于枢爱如珍宝,奈何他去世后不久,《祭侄文稿》归于张晏。张晏二跋《颜真卿祭侄文稿》,行楷,书于元大德七年(1303),首跋:“《宣和书谱》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知在钱塘,传闻数年。辛丑岁,因到江浙,得于鲜于家。诸公聚观,以为在世颜书中第一。”又跋:“世传颜书凡见八本:《李光颜太保帖》《乞米帖》《顿首夫人帖》今在秘书监,《马病帖》《允南母告》《昭甫告》今在田师孟郎中家,《太子太师告》在一豪贵家。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师,尝会诸贤品题,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前宋名重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功剪去印记。今于岁字傍犹有天水圆印痕迹,其几于淹没者数矣。向往钱塘,始获见焉,既归于予,喜不能寐。东坡有云:‘书止于颜鲁公。亦予平生收书之志愿永足矣。大德七年十一月初四日,忠宣后人、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兼枢密院判张晏敬书于端本堂西劝学斋。”1302年,鲜于枢去世,次年《祭侄文稿》归于张晏家。

明代徽商溪南吴氏和王氏先后也收藏过《祭侄文稿》。明代中期以后,徽商财力巨大,贾而好儒,汲汲于刻书藏书,对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传播有卓越的贡献。徽商形成了诸多名门望族,素有“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之说,“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溪南吴氏和王氏就位列其中。

清初许弘勋布政使曾经得到《祭侄文稿》,交付给自己的幕僚徐介锡。因与徐介锡同宗的关系,徐乾学以高价购得真迹。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健庵,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刑部尚书等。徐乾学得到《祭侄文稿》后,写下了一篇详细的跋文以溯源、诠释和评价这件书法珍宝:“颜鲁公《祭侄季明文》真迹向为溪南吴氏收藏,后归王氏。许布政弘勋得之,以付其幕官徐介锡。介锡与余有宗人之分,重价购焉,惊喜累日……后段书体益复激昂,忠愤勃发,神气震荡。公千古第一种人物,亦擅千古第一种书体。余衰年薄祜,何幸获此重宝,因考史传同异证其文义,而以臆见题识其后。子孙其永宝诸。康熙三十三年夏五月徐乾学谨题。时年六十有四。”

徐乾学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获得了他视为“重宝”并希望子孙后代“永宝”的《祭侄文稿》,但后人辜负了他的期望,这件重宝很快成为王鸿绪的藏品。王鸿绪(1645—1723),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鸿绪,字季友,号俨斋,别号横云山人,华亭(今属上海金山)人,清代官员、学者、书法家。王鸿绪精于鉴赏,工书法,对书画研究很有造诣,是当时公认的书画鉴定权威。他得到《祭侄文稿》后,在上面钤下了诸多的鉴藏印章。

王鸿绪去世后,其长子王图炜(字彤文)将《祭侄文稿》赠与伯父王顼龄(1642—1725)。王顼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晚号松乔老人。康熙十五年(1676)中进士,历官日讲起居注官、四川学政、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等。王顼龄写下了激动的跋文:“鲁公祭侄文真迹,昔在大司寇徐健庵先生所见之,后归叔弟俨斋,又见之。其流传始末考订证据详著于诸跋中,不待再贅一辞矣。惟是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足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从子彤文,知余素好古迹,寓书赠余,余暮年得此,如获瑰宝。书此数语,以示子孙,当世世珍藏,与天地同不朽也。雍正二年十一月十日,松乔老人王顼龄谨识于燕山邸舍,时年八十有三。”又跋:“按唐肃宗乾元元年戊戌,至今皇帝雍正二年甲辰,凡九百六十七年。鲁公此书,阅历已及千载矣。非鲁公之忠孝友义,足以感格天地,书法之雄奇变化,至于超神入圣,安能数经兵燹,而纸墨完好,神采焕然若是乎:意必有神物护持,故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也。为之惊叹无已,爰志数语,以著其流传之永久云。松乔老人同日载题。”

数十年后,《祭侄文稿》真迹被王氏后人卖与盐商,盐商重利,再卖,《祭侄文稿》遂归于内府所藏。乾隆皇帝丙午(1786)御笔《颜真卿〈祭侄文稿〉记》备述详情:“内府所收颜真卿真迹凡四,入石渠宝笈者一(真卿书建中三年朱巨川告身),待续入者三(真卿自书告身卷,又书建中元年朱巨川告身卷,又裴将军诗卷),别有一争座位帖似属赝,鼎列之石渠次等不以为珍也。兹乃得其《祭侄季明文稿》真迹,批阅一再,叹其一家舍身尽节而为其君者如不知也。又叹其经千年沧桑之变而故纸宛存,诚有所谓神物呵护者也……此卷之显晦流传,王顼龄、徐乾学论之详矣,兹不复赘。独是二人者,皆本朝世家,亦当叮咛其子弟善守希珍矣。今其子弟不能守而鬻之盐商,搉盐者从而贳之以登之内府。抚卷三叹,知忠烈之可以永存而声华之未必恒保,更思时有忠烈之臣则其世必多丧乱之事,是可畏之甚也。且此数卷独非宣和书谱中所有之真迹乎,其辗转流落民间又将六百余岁矣,然则弆此卷于禁中,胥足以为殷鉴之警,是不可不记。乾隆丙午孟秋月御笔。”

清朝覆亡后,《祭侄文稿》为国民政府所有,终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祭侄文稿》自写成后经历了一千二百余年曲折艰难的历史,它的流传经历不仅可以从各处跋文中追寻到,而且还能从中国历代鉴藏家们在上面钤下的一个个鲜红的印章中找到历史证据。

按元代张晏跋文所言,《祭侄文稿》“前宋名重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功剪去印记。今于岁字傍犹有天水圆印痕迹,其几于淹没者数矣。”现在可见的都是元、明、清三代的印章,这些印章又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帝王印章,主要是清代的。乾隆皇帝印章最多,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古希天子”“古希天子之宝”“八徵耄念之宝”“寿”“御书房鉴藏宝”“宜子孙”“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等。嘉庆皇帝有“嘉庆御览之宝”,末代皇帝溥仪有“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第二类是私人收藏家印章。宝物为我所有,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以花样繁多的鲜红印章表示对宝物的所有权。此类印章最多的莫过于鲜于枢、张晏、徐乾学、王鸿绪、王顼龄。

第三类是鉴赏者印章。他们有机会过眼藏品,又能在宝物上留下千秋姓名,也兴致勃勃,以钤盖印章表示自己曾经看见过、欣赏过藏品。有些鉴赏者未能留下印章,仅有文字记载,如周密、屠约、王图炳等。

在《祭侄文稿》一千二百余年的收藏、传播史中,那些留存下来的跋文和印章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它的由衷热爱和景仰,也记录了它的迁徙。历经世易时移的动荡,无数的宝藏被毁,《祭侄文稿》却越过“纸寿千年”的困境成为中国书法文物至宝。那一个个鲜红的“世所希有”“子孙宝之”“宜子孙”的印章让人们不禁感喟,先贤的忠烈之气与书法之妙确乎可以震古烁今!

猜你喜欢
祭侄真迹颜真卿
悲壮之美——《祭侄文稿》
幼儿100(2023年42期)2023-11-21 09:36:46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4:00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10
《祭侄文稿》后世传
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 07:09:40
走向神坛的祭侄文稿
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 07:09:38
解读颜真卿之《祭侄文稿》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21
劝学诗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1:03
画错的三重奏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做人与处世(2015年1期)2015-09-10 07:22:44